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每月精讀?《次第花開》

每月精讀?《次第花開》

前言:

這篇文章全部來自於次第花開的摘抄,真的,除了那些讓我們修佛法的具體途徑,幾乎每壹段都能給予心靈的慰藉。

痛苦是普通性的 ,對壹個人和其他人都是普遍性的,不要抗拒、恐懼,要接納, 使自己有所預備,覺察、思考,包容,忍耐,直面。

我感悟 :30歲以前,我是壹個簡單的理想主義者。容易把生活、職場等很多東西想得理想化。知道人生平凡而痛苦大概是在平凡的世界這本書。也曾經以為這種體驗只是孫少平特殊的環境和背景造成的。

後來才漸漸覺知自己在經歷真正的生活真相。

所有的負面體驗和情緒都是真實的, 關鍵是我對負面體驗和情緒的態度。 /

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舍棄會帶來痛苦的心念和行為;如果想快樂,就培養會帶來快樂的心念和行為。

人們的 壹言壹行、起心動念 都會產生相應的後果,有些行為的後果很快顯現,而有些 行為卻要等很久以後才能看到它的結果。

世間壹切事物、壹切現象都依賴各種因緣,念念生滅,沒有什麽是完全孤立、自給自足的。

人生充滿起伏變化,很多時候自己的想法、計劃都無法實現,但不管在什麽情況下,都要提醒自己:暇滿難得,今已得,人壽無常,死期不定,務必要精進修行,才不辜負這珍寶人生。

佛經中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稱為娑婆世界,意思 是能忍受缺憾的世界 。癡心不改硬要在這個缺憾的世界裏追求完美,會有結果嗎?永無止境地追逐,目的到底是什麽呢? 。

快樂的人生是從接受缺憾開始的, 接受壹個不那麽完美的自己,學會說:“我不再需要什麽,我很滿意。”

不要以為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掌更多的才藝技能,從而成為壹個更美麗、更圓熟、更富有、更令眾人羨慕的人。不是這樣的。

很多時候,我們恰恰需要做減法。 心思單純,生活簡單就很好。

仔細觀察,我們深深執著的人、事物、狀態等壹切,沒有壹樣對我們的生活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把快樂寄托在向外馳求上,就像喝鹽水解渴壹樣,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

認識並接受無常並不意味著妳會變成壹個悲觀主義者,生活在妳眼裏從此將壹無是處。試想在妳認清無常的事實之前,不管是苦是樂,妳不是壹直都活得挺來勁的嗎?而無常又何曾有壹秒鐘離開過妳呢?

法王如意寶曾說:“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樣舍棄今生,但也不要太貪心。” 世間人追求的富貴同時也是負累。

因為無常所以放下我執,盡心就好。

諸行無常,他們不認為事情必須按自己的心意發展才對。

努力修煉,接受無常。

自我感悟:我是壹個做事希望可以按照自己計劃、節奏進行的,我總是傾向於掌控和影響事物、他人。脫離計劃、節奏突然的變化和瑕疵是自己無法接受的,常常讓我煩躁、失去耐心,較難繼續專註。

接受無常和缺憾,仍不放棄修煉和精進。

人生大抵如此。/

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能給自他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說,要 關註其他生命的福祉 ,並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所以,修行有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壹是替其他眾生著想,二是為此而采取轉化內心的實際行動。

自我感想:好好愛妳身邊的人,愛來到妳身邊的人,雖然無法做到關註其他生命的福祉這樣高尚,但 感同身受的理解他人、利他總是也可以的。

? 人們常說凡事要想開壹點。 想開壹點就是不強化對事件和情緒的負面認知,不在心裏編故事誇大、加重感受。自律的壹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沈浸在對人對事的無益的想象中。

對負面情緒進行仔細觀察,我們會慢慢發現, 負面情緒的存在直接意味著幸福感的缺失。 沒有自律,無論是建設自己的幸福生活,還是建設大家***同的幸福生活,都不會有太大的效果。

然而, 自律不是壓抑情感,不是遵循強制的規定,也不是要做出壹副道德楷模的樣子給人看。 自律的動機是考慮他人的感受,不想因為自己的不當行為給他人帶來傷害,讓他人痛苦。

自我感想:因為人生的真相,是的,而且人也不是完美的,總會有負面體驗,總會有負面情緒,重要的是調整自己的認知和情緒。

這兩年,人生體驗非常真實,也很豐滿。自己對自我情緒調整能力也有清晰的認知。

常常因為外界的人、事、互動激怒、迷茫、脆弱……有些時候情緒的變化以及情緒背後的行為改變也讓我詫異,我變成了自己都不認識的陌生人。 我是壹個情緒相對來說比較敏感的人,情緒來的也強烈,去得也並不快,所以常常告訴自己放下情緒。 /

所以,勸人行善,在別人困難的時候給予安慰、鼓勵,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使他們成為更有愛心和責任感、人格更完整的人。

樂觀、知足是現代人很需要去培養的心態,否則,面對競爭的壓力、各種各樣的選擇和誘惑,生活很容易便會失去平衡並籠罩在焦慮的陰影中。調整心態從來不是壹件容易的事,但為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們應該努力去做。

有時,我們的悲慘處境可能完全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實際情況遠沒那麽糟,但即使是真的陷入困境,也要學會忍辱。

忍辱指不畏艱難,能夠忍耐並有勇氣克服困難,同時對壹切 ,即使對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人,也不失去慈悲心。

講到不畏艱難,人們總認為那主要與意誌力有關。的確,有人僅憑堅強的毅力就可以挺過難關,但這不是我所說的忍辱。 忍辱是因為了知事情的緣起、因果,而坦然接受自己的處境,這與怯懦完全不同。忍辱中的勇氣也不是來自意誌力,而是來自內心的柔軟和開放。在生活困難的打擊下,努力不讓內心變得僵硬麻木,就算在最難的時刻,也要努力保持心中的善意。

因為忍辱,我們在困難中才不會輕易被負面情緒擊垮,而是保持判斷力,采取適當的、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避免進壹步的傷害。忍辱也讓我們寬容、理性,與人融洽相處,建立友誼。所以,忍辱的另壹層含義是容忍。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分歧和不同,這的確很難,因為人人都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

轉化內心是艱難的,無始以來形成的頑固習氣不是壹朝壹夕能夠改變,我們要學會忍辱,忍受、克服修行路上的困難挫折,心中 始終不忘我們的目標是有情眾生都遠離痛苦、獲得安樂。

自我感想:我理解的在困境中忍辱是意誌力、柔軟和開放。/

我們尋遍整個世界,發現佛法可以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樂。

大圓滿前行修法包括***同外前行與不***內前行。***同外前行是顯宗、密宗等教法***同的修學基礎,包括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等,也稱為“四種厭離”。

修持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可以使我們斷除對今生今世壹切享樂的貪戀與希求之心

人們逃避無常是因為他們不清楚自己所處的真實狀況。首先他們認為無常只是人生的壹種際遇,像逆境,只要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就可以規避。 他們很努力地嘗試不同的方法,希望得到到壹個壹勞永逸的答案,然後才能安心生活。可是,他們極力排斥的恰是生活本身,除了變化,生活中還有什麽呢 ?

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生命中的壹切都是無常的,四季更叠,人事代謝,我們的身體、情緒、思想,無壹不在變化之中。無常 不是人生的壹段過渡期,而是整個人生,不管妳願不願意,都必須與它終生相處。

其次,人們認為變化會帶來痛苦,如果壹切都恒常不變就不會有痛苦。其實無常不好也不壞,它既意味著有得就有失、有盈就有缺、有聚就有散,也意味著有失就有得、有缺就有盈、有散就有聚。 開心還是傷心,全看妳的立場和態度,與無常並沒有必然關系。

無常粉碎了我們對安全感、確定性的幻想 ,本以為牢不可破的觀念、思想會改變,本以為相伴終身的人不是生離就是死別,健康的身體會突然被疾病打垮,壹帆風順的事業會轉眼間破產。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腳下隨時可能踩空時,便本能地想抓住什麽,這就是執著的由來。

由於我們想抓住、想依靠的東西本質上是抓靠不住的,所以才會痛苦。造成痛苦的並非無常,而是執著。逃避無常不僅是徒勞的,也是沒有必要的。

我常想:心向佛法的確需要 膽識 。佛法不向妳承諾安全感或確定性,事實上,它恰恰要 打破妳對安全的幻想 。皈依三寶,說 明妳決心無懼地面對生命中的壹切,不再尋求慰藉、寄托、照顧,除了切實地經驗當下,不再企圖另尋出路。 藏文中“佛教徒”壹詞的意思是“內道者”,即 向內觀照、從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在我們這個炫耀攀緣、追求散亂的年代裏,“ 靜默”、“洞察力”、“內省” 這樣的詞讓人感到陌生、毫無引力, 而佛法壹切修行的基礎恰是正念,即貼近自己的身、語、意,時刻保持清醒的覺察。

自我感想: 這真的是壹種膽識和智慧,不管世界怎麽變化(即使末日來了),生活怎麽變化(區公司團隊人員解散、生活窮困潦倒),不希求、過分執著於外物(人、事、力),但確實每壹刻都切實、徹底、全力地經驗當下,保持覺知和洞察。 /

剛接觸壹件新鮮事物,人們總會感覺振奮,學佛也是這樣,尤其當妳獲得壹些心靈啟示之後,妳心裏會充滿期望。 學習靜坐、念誦經咒,飲食有節、起居規律,妳相信生活從此有條不紊、目標明確,修行將不斷進步,連覺悟都似乎指日可待。不過很快妳就開始失望,生活的不確定性沒有減少,妳也沒有越變越好,相反,妳發現自己在修行中壹次又壹次陷入困境,正念的訓練讓妳與自己面面相覷,無所適從。難道這就是修行?

它也不是逃避日常瑣事的盾牌,因為它可能比妳企圖逃避的日常生活更加瑣碎平常。

修行的目的不是完善目前的生活或者美化自己, 如果是這樣,佛陀當年大可不必舍棄王位出家。他從小生活在父王為他砌築的高墻之內,錦衣玉食,不知痛苦為何物,然而,當他偷偷跑出宮外看見生、老、病、死的生命事實後,就決心不再自欺了。修行沒有什麽宏大的目標,只是不再自欺而已。

自我感想:修行就是坦誠,誠實,就像《少有的人走的路》壹樣,面對很多真相活著。閱讀和寫作不是生活的避難所,創業和工作也不壹定能夠實現人生價值,而是有很多我們要面對的無常,瑣碎壓力……/

壹旦開始修行,就會發現我們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多麽無知。無始以來養成的習慣讓我們很不喜歡單純地與自己相處。保持清醒與覺察是壹件相當辛苦的事, 因為它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妳都不評判、不希冀、不回避。 這簡直讓妳感覺走投無路。可是,覺察還不止於此,妳還要清清楚楚地看著自己是怎樣試圖尋找退路、出路卻無果而終的。

說實話,對於剛剛踏上修行之路的人來說,這種感覺並不美妙。以前當妳不痛快或遇到問題時,妳可以焦慮、尖刻、遷怒、自責,可以吵鬧著把周圍的空間填滿,可以不理會真相而只沈浸在情緒的發泄中。 然而,保持覺察讓妳認識到這壹切都無從做起。

自古以來,追求精神修養的人都需要具備壹種品質,那就是忍辱。“忍辱”在現代人的詞典裏似乎與“怪僻、自虐”之類聯系在壹起,所以大多數人都不屑於有這種品質。 但是,從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況不急於做出反應,不急於逃避不安、尋找安慰,而是放慢整個事情的節奏,給自己留壹點空間去觀察和感受,讓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沖動牽著鼻子走。這有時也被稱為寡欲或甘於寂寞。

持續的覺察訓練,會讓我們逐漸習慣這種不迎不拒的做法。 期望和恐懼其實是同壹個東西的兩面,有期望就會有恐懼,而回避則會加強恐懼。 不迎不拒使我們放松下來,這時,我們才更有可能瞥見壹切思想行為、壹切歡喜哀愁背後的那個東西。

輪回是壹種慣性,不斷改變習慣,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地停下來。

在無常面前,以強化生活和自我為目的的修行變得支離破碎,收效甚微。我們若能放松下來,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關重要,而是將更多的註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並不會因此變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轉變會在這時出現,我們也會因為放松而第壹次嘗到自由的滋味。

放松下來,讓心與外界連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狀態或結果,只是安住,這實在是最為重要的修行。

有人希望痛苦盡快結束,結束了就會壹直幸福下去;有人在痛苦的同時不忘享樂,痛苦並快樂著;有人雖然不再懼怕痛苦,但痛苦妨礙了他的修行;有人擁抱痛苦,在痛苦中找到通向自由的路途。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們另壹個頑強的習慣。 雖然我們都知道佛陀的教誨——我執乃痛苦的根源,但回到日常生活中,我們依然把什麽好的都留給自己,自以為是,特別在意自己的那壹套,遇到問題就責怪別人。

布施的關鍵不是這樣做到底能為他人解決多大的問題,而是我們能借此學習放下自己的執著。 外在的行為久而久之會影響心態,習慣布施的人比較容易讓事情離去。

我們自以為經驗老到,對什麽都了解,而絕大多數時候我們不過是憑概念、靠聯想在理解世界而已。在壹般人眼裏,白色是純潔、玫瑰是愛情、海灘是度假、下雨是打不著出租車。 事物所引發的聯想遠比其本身更受重視, 可是用清新、開放的眼光看事物,親自去感受、認知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不僅需要勇氣,而且還很辛苦。不知是我們的自以為是助長了我們的懶惰,還是反過來,總之我們現在是又固執又懶惰,並且認為這正是熱愛、肯定生活的表現。

通常情況下,面對任何壹件事物,我們的第壹反應都是判斷:“對的”、“錯的”、“有利的”、“有害的”、“同意”、“不同意”,然後我們根據自己的判斷開始大聲、小聲、無聲地發表議論,像個喋喋不休的評論員。 這種急於判斷的習慣和固有的觀念讓我們沒有辦法清楚認識事物。

我們自以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見我們想看見的東西,聽見我們想聽見的聲音,而不是我們能看見、能聽見的東西。?

出離就是這樣,不看表象,只看內心。

在開放的心中懷著敬意看待自己當下的體驗,尊重自己的洞見,不否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也不認為自己壹無是處而失去內心的莊嚴。即使面對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依然不忘記知足和感恩,做到這點對修行人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只有不放棄自己,才會不放棄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會願意去體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覺悟的潛力,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潛力,並因此走上大乘菩薩道。

培養愛的能力,如果妳感覺從自己做起比較難,則可以選擇任何壹個最能激起妳心底溫柔之愛和感激的人,真誠地希望他(她)快樂。然後妳把這種愛和感激投射到其他親近的人身上,並祈願他們同樣獲得安樂。

“願諸眾生遠離痛苦及痛苦因”,希望所有眾生都遠離痛苦,這就是悲心。

無論生活際遇如何,我們都要發願活得快樂,而悲心是在此基礎上,更要有勇氣,願意去經驗痛苦,不僅為自己,還要為他人。

與慈心相比,悲心需要更多的溫柔和堅強。肯去感受痛苦不是因為嗜苦成癖,而是痛苦讓我們放下驕傲,看到自己脆弱的壹面,並透過它,體念到其他人的恐懼、傷痛和煩憂。人們常常因為感覺到自己的脆弱而變得充滿攻擊性,試圖以生硬和殘忍來保護自己。悲心的訓練卻是反其道而行,因悲憫自己而悲憫他人。

對自己最好的保護不是讓別人痛苦,也不是讓自己免受痛苦,這兩者都只能使我們更加冷漠和孤立。如果意識不到這壹點,我們就會壹直傷害他人,傷害自己。

學著以開放的心胸去經歷痛苦,我們將不再會疏離地看待其他眾生的苦,而且對苦的根源會有更深刻的認識。這時,“願諸眾生遠離痛苦及痛苦因”的願文在我們心裏就有了更真誠而具體的含義。

我總記得少年時期跟隨老堪布赤誠嘉參外出傳法,無論是灌頂還是講經,每念到與眾生痛苦相關的內容,堪布都會落淚。有時很大的法會,下面坐滿信眾,他照樣涕淚直流。我那時年紀小,不懂事,覺得堂堂壹個堪布竟在法座上哭得稀裏嘩啦的,很令人難堪,因此私下提醒他不要那樣。我們親如祖孫,無話不談。老堪布很抱歉地跟我解釋說,他想到眾生的痛苦,心裏實在難受,眼淚忍也忍不住就流了出來。等我長到能理解老堪布的悲心的年紀,他老人家已經圓寂了。

悲心的訓練與慈心壹樣,也是從自己或任何壹個最能激起妳悲憫之情的人或動物開始,逐步擴展到親人、朋友、認識卻不相幹的人、陌生人、憎惡的人及至所有眾生。

當我們看到苦難的景象,不要馬上把頭扭開,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去體驗其中的痛苦,並盡己所能地伸出援手。

自己在經歷痛苦時,努力保持住覺察,看到情緒的變化,看到自己的反應,看到脆弱、怨恨和驚慌,同時盡量把心敞開。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詳細講述了自他相換的修法: 把痛苦、煩憂吸進自己心裏,把喜樂、輕松釋放出來。

自他相換又稱為施受法,即施與和接受。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種具體的情境下,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觀想為自己和其他眾生修這個法。比如,自己感覺到壓抑、疲憊時,先安靜片刻專註於內心的感受,看到那個在壓力下疲憊不堪的自己,然後深深地吸氣,把壓抑、疲倦等不適感吸進來,呼氣時把輕松和旺盛的精力送給自己和其他人。

悲心的基礎是平等。有上下之分、人我之分,便無法完全體悟萬物同源的那份親情。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可憐那些境況不佳的人,那樣我們非但不能經驗、分擔他們的痛苦,反而會給他們造成新的傷害。被人憐憫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人在困境中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平等的溝通,所以我們發悲心時要有溝通的強烈願望。我們做的不是施與,而是分享。

喜樂針對自己是感恩,針對他人是隨喜。喜樂幫助我們找回內心的莊重和優雅。

布施

對已擁有的,隨時能放棄,對未擁有的,不再貪求,內心滿足,這便是最好的布施。

持戒

戒律指適當的行為,持戒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其目的是不傷害包括自己在內的壹切眾生。

忍辱

行為精準意味著我們須保持正念,不輕易對狀況下評斷、做反彈,這正是忍辱的要義。

任何情況都能適應,任何可能性都會被接受,大乘修行者的內心始終是開放的。沒有趨避,所以沒有恐懼,也不會不耐煩。他的心太柔韌、開闊,可以無憂無懼地包容壹切。修忍辱波羅蜜的行者就像大地,因為有承載萬物的能力,才匍匐在萬物的腳下。

精進

我們對自己的創造力,對自己的變化充滿了興趣,因而想知道更多。如果生活過於繁復,妨礙了這種求知,我們便歡歡喜喜地讓生活簡單。如果這種求知需要壹輩子,我們便壹輩子歡歡喜喜地走在求知之路上,不因為旅途艱辛漫長、看不到終點也似乎沒有終點而著急、沮喪,這就是精進。

對初學者而言,寂靜處遠離誘惑和嘈雜,是幫助生起禪定的理想環境。前輩的修行者們也壹再贊嘆寂靜之地的殊勝功德。?

如果能安住,能不離清醒的覺知,則壹切行動都可以是禪定。

智慧

以開放、清明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妳將體會到無所不在的空性。

後記 :

如果妳有幸讀到這本書,那麽恭喜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