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跪求學習歷史、政治、英語的學習方法

跪求學習歷史、政治、英語的學習方法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英語學習方法

劉亦婷父親的總結:

婷兒學英語有三個特點,壹是興趣濃;二是以將來的實際應用為目標,壹開始就“聽、說、讀、寫、譯”五大能力並重;三是方法正確、系統、效率較高。

在這三個特點的***同作用下,婷兒從初壹開始學英語,到高二寒假(四年半後)訪問美國時,已能聽懂美國大學(威爾斯利學院)的英語授課。高三上學期參加托福考試取得優異成績,則標誌著婷兒把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學習任務基本結束。這壹過程歷時五年左右。進入哈佛後,婷兒已不再需要專門花時間補習英語了。

婷兒學英語的實效,引起了讀者朋友的很大興趣。在眾多讀者來信中,有不少是大、中、小學生和家長們詢問婷兒學英語“訣竅”的。本章就是應這些讀者的要求,介紹婷兒學英語的有效方法,以期對讀者朋友提升外語能力有所裨益。

好成績=興趣+方法+勤奮

婷兒對學英語有著強烈的興趣。這種興趣是用多種措施在0歲~12歲有意培養和強化而成的。

興趣來源之壹:熟悉產生好感——婷兒1歲8個月至2歲11個月,每天在姥姥家看壹集生活場景化的英語電視教學節目《跟我學》。雖然沒有人另外教她,但由於嬰兒特有的“模式記憶”和“接觸敏感”,使她從小形成了“外語敏感”。十年之後,當她在成都市外國語學校正式開始學英語時,婷兒欣喜地告訴我們:“不知為什麽,我總覺得英語是自己的語言,就像母語壹樣親切。”

興趣來源之二:快樂提高興致——婷兒3歲回成都後,還和媽媽用演小品的方式學過幾課《新概念英語》。可惜媽媽當時不知道幼兒學英語不必考慮背單詞的問題,誤以為不背單詞學了也記不住,結果壹上幼兒園就中斷了。盡管如此,那三個月裏用遊戲化的方式學英語的經歷,使婷兒說英語的興趣倍增,經常自己編壹些“英語”嘰裏咕嚕地說來過癮。

興趣來源之三:新奇吸引註意——婷兒小學壹年級暑假,我成為她的繼父。當時我很想讓她正式開始學英語,並準備好了《新概念英語》、《英語900句》的書和配套磁帶。無奈“減負”之前學校布置的作業太多,婷兒經常是中午也在寫作業,晚上也在寫作業,學英語的計劃壹等再等都無望“上馬”!既然奈何不了大環境,我只好從可行之處著手,通過講故事、看書的辦法,壹是讓婷兒感受外國文化的趣味,二是通過身邊的壹個個真人實例,讓婷兒懂得外語能力對人生的價值。以此繼續激發她的英語興趣,使婷兒對學外語始終充滿了向往。

興趣來源之四:愛屋及烏——我還告訴婷兒,雖然妳現在沒有條件學外語,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外語需要的重要能力——對語音的敏感性。具體做法是:堅持跟講四川話的人用四川話交流;跟講普通話的人用普通話交流。平時隨時糾正不準確的發音,也可提高對語音的敏感程度。由於有此意識,婷兒看電視聽廣播的時候也很註意播音員的語音,對練習繞口令也興趣十足。

回想起放棄讓婷兒在小學階段自學英語的計劃,還有壹個重要原因:當時進重點中學主要靠數學難題拉開成績差距,從升學策略來考慮,數學冒尖是更為迫切的任務。於是,婷兒極其有限的自學時間主要都用到學習奧數上了。這樣安排的結果是,婷兒通過白熱化的競爭,考取了成都外國語學校,得到了在中學階段用先進的方法學英語的機會。

(成都外國語學校的英語教學采用的是小班制,教材和教法既實用,又生動活潑。英語老師都很年輕,富有激情和愛心,和學生的關系就像兄弟姐妹似的。這些因素進壹步強化了婷兒學英語的興趣,對婷兒英語能力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進入外國語學校後,婷兒1歲~12歲所受的種種熏陶都顯示了良好的效果。強烈的外語興趣和對語音的高度敏感,讓她壹進中學就迷上了英語。周末回家後,婷兒經常興奮地告訴我們英語老師又傳授了什麽新知識;英語課又做了什麽新遊戲;她正和同學壹起改編或創作什麽新的英語小品等等。對探索和應用各種學外語的方法,婷兒也充滿了興趣。從初壹開始,婷兒就迅速成為年級的英語尖子,這壹勢頭貫穿了整個中學六年,從未減弱,在高中還出現了加速。高三上半期,婷兒在托福考試中取得了640分的好成績。這意味著她提前具備了與英語世界順利交流的能力,在大學就不需要專門花時間去攻英語了。

婷兒從初壹進校到高三考托福為止,前後歷時五年多壹點,累計用於學英語的時間大約在3500個學時以上(包括課堂、課外和托福學習),大大超過大多數同齡人,也超過了外語學校的很多同學。進入哈佛後,婷兒的英語實力帶來了預期的主動局面——即使哈佛的學業對英語要求很高,婷兒仍可應付自如,使她能把全部精力投向學業和各種課外活動。

婷兒學英語的經歷又壹次驗證了這個公式:

興趣+方法+勤奮=成功(好成績也是壹種成功)。

丟開拐杖,養成“英語思維習慣”

很多人學外語都愛犯這樣的毛病——聽、讀外語時,喜歡先在心裏翻譯成母語,再去理解;說、寫外語時,則先用母語打個腹稿,然後再翻譯成外語。婷兒的學習方法則與此相反,她的英語老師壹開始就要求學生:“不要先在心裏翻譯。”

“先在心裏翻譯”的習慣有兩大弊病:壹是速度慢,即使妳在心裏翻譯得很熟練,速度也會比直接理解和表達至少慢壹倍,這就把妳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引上了“慢車道”。另壹個弊病,是妨礙對英語的理解和表達。英語與漢語相比,語法形式和文化內涵的差異都很大,如果養成了處處翻譯的習慣,不僅理解英語不會順暢,也阻礙妳按地道的英語方式去表達。

要解決這兩大弊病,就要丟掉“翻譯習慣”這根有害無益的“龍頭拐杖”,盡快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婷兒英語流利自如的秘訣之壹,是在學英語之初就建立了英語思維習慣。

需要說明的是:“英語思維習慣”僅用於學用英語時,目的是為了學英語更高效、用英語更地道,而不是以英語思維壓倒漢語思維。理論和實踐都證明,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可以***存於壹身而不相沖突,即使幼兒都能做到這壹點。在母語占絕對優勢的環境中建立英語思維習慣,無論是成人,還是青少年和幼兒,都不必擔心它會妨礙學漢語,學中文。

下面介紹的這些方法,有助於培養用英語思維的能力:

初學英語,就盡量不用“中文拐杖”

很多人背單詞喜歡中英文連起來不停地念——“dog,狗,dog,狗;hat,帽子,hat,帽子……”這實際上是在強化不良的“翻譯習慣”。

正確的方法是,從壹開始學英語就應該盡量別讓中文出現(除非要做英譯漢的題)。在面對單詞、短語、句子時,應該以實物、動作、場景、情節和英文詞形、讀音的方式去理解和記憶,而不是以中文為“中介”。

例如在讀到單詞banana時,腦子裏出現的應該是壹根真正的香蕉,而不是“香蕉”這兩個漢字;在背單詞beat時,不妨記住壹個揮舞大棒的惡漢,而不是漢字“打”;在聽、說、讀、寫英語時,腦子裏也應該直接出現所講述的場景、情節和有關的事物……這樣久而久之,妳儲存的就全都是用英語方式“編碼”的信息,不需要漢語作中介,就能直接理解英語內容。

如果妳以前學英語壹直是“中文拐棍不離手”,就需要用上述方法把壹切英語信息“非中文化”,以利於英語思維習慣的建立。

每天用壹段時間,讓大腦進入“純英語狀態”

在從小建立的“漢語信息平臺”上建立英語思維習慣,比在空地上蓋房子更難,因為它就像在舊圖上畫壹幅新畫,需要有密集的信息持續輸入,才能夠漸漸“覆蓋”成功。

所謂用密集信息覆蓋,是指讓大腦每天有壹段時間(壹兩個小時以上)只接受“純英語信息”,避免任何中文或漢語信息,讓大腦逐漸習慣於“純英語狀態”運行,並延續壹段時間(例如幾個月),全英語思維的習慣才可能建立和鞏固。如果信息量過小、中英文混合,或持續時間過短,都不足以對抗強大的漢語思維習慣。

對那些長期慣於“中英混合”學英語的人來說,利用寒暑假完成這個“信息平臺轉換”較好,假期既有大塊時間,又能盡量隔離中文信息,往往更容易奏效。

養成用英-英詞典的習慣

詞典是學英語的重要工具書,同時也對思維習慣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因為它往往影響著很多詞匯在大腦中建立印象的方式。用英漢詞典者,必然會記住大量中文釋義,這就擠占了英語思維習慣的“立足之地”。

對比之下,用英-英詞典就有利得多:第壹,它不會出現任何中文信息,這就提供了更理想的“純英語環境”。第二,用英語解釋英語,更直接準確。第三,閱讀其中的英語釋義,本身就是在強化英語思維習慣,有“壹石二鳥”之效。

如果開始學英語由於詞匯量小,用英-英詞典有困難,那麽當詞匯量達到壹定程度後,就應當斷然舍棄英漢詞典帶來的那點“小方便”,盡快改用英-英詞典,以利於把英語學得更紮實。

選用權威的英-英詞典,能避免不準確的釋義,學到很多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婷兒當年用的,是由英國朗文出版公司(Longman Group UK Limited)出版的《朗文當代英語詞典》最新修訂版。這是壹本不錯的英-英詞典。

“詞不離句,背、用結合”,單詞記得牢

學外語特別需要記憶牢固。探究記憶良方,說壹千道壹萬也離不開兩個字——重復。每個外語單詞都需要經過多次重復,才能在詞匯與含義之間建立起牢固的聯系。如果重復的方法科學有效,重復的次數就可能適當減少,學習效率也就提高了。

有人喜歡背課文後面的生詞表,背單詞卡片,或者幹脆背整本的英語小詞典。婷兒特別反對這種脫離語境背“死單詞”的做法。這類方法至少有三個弊病:第壹,由於它與腦子裏已有記憶的聯接程度最低,所以不僅耗時多,記憶效果也最差,忘起來很快。第二,這些生詞背熟後,若是換個地方露面,往往會變成“似曾相識的陌生人”,不利於再認。第三,由於背的是“死單詞”,也就不利於掌握每個單詞在句子中活生生的用法,這就大大妨礙了英語口語、聽力、寫作和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這種脫離語境背“死單詞”的方法僅在“臨時抱佛腳”時多少有點短期效果,不適合當成主要方法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