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那識”:有情之心識***包括八種,“末那識”是八識中之第七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末那識”與前六識不同,前六識是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即執著第八識,思量為自我。
末那識 《 佛學大詞典 》
解釋
末那,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心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為恒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之染汙識。為與第六意識(梵mano -vijn~a^na ,意之識,乃依末那之識)區別,而特用梵語音譯稱為‘末那識’。此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恒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故其特質為恒審思量。又此識為我執之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凈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且其自無始以來,微細相續,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質為‘有覆無記’;乃不引生異熟果,卻能覆聖道、蔽心性。
修行階段
法相宗依修行階段之淺深,而在末那識中立三位,稱為末那三位,即:(壹)補特伽羅(梵pudgala ,即人)我見相應位,為末那識緣第八阿賴耶識而起人我見之位。如凡夫、二乘之有學、七地以前之菩薩等有漏心位。(二)法我見相應位,為末那識緣第八異熟識起法我見之位。此乃指凡夫、二乘及未得法空智果之菩薩位而言。(三)平等性智相應位,乃起無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薩以法空觀入見道,又於修道位起法空智果及佛果。以上三位之中,前二位屬有漏之位,第三位則屬無漏之位。
記載
又依成唯識論卷五載,末那識之存在,可引用入楞伽經、解脫經二種教說,及六種道理證明之,此謂‘二教六理’。二教,即:(壹)入楞伽經卷九謂,思量之性,名意。(二)解脫經謂,染汙意恒時與諸惑俱生滅。六理,即:(壹)不***無明證,謂第六識之作用雖有間斷,凡夫不***無明,則恒無間斷而相續,故須有末那識。(二)六二緣證,前五識以前五根為所依,以前五境為所緣,第六意識亦須有末那識其所依之意根。(三)意名證,末那名意,因系恒審思量,故末那識必須恒存。(四)二定差別證,聖者所入之滅盡定與外道所入之無想定有所區別,因滅盡定無末那識,而無想定有末那識之存在。(五)無想有染證,修無想定而得生之無想天,雖無第六意識,但仍有我執,故須有末那識。(六)有情我不成證,凡夫行布施等善,不會成為無漏,無法脫離我執,乃因有末那識之故。[入楞伽經卷八、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三、顯揚聖教論卷壹、成唯識論卷四、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末、卷五本、卷五末、成唯識論樞要卷下、大乘義章卷三末]
末那識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術語)唯識論所說八識中第七識,以由第八識為所依,以第八識之見分為所緣而生之識也。末那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此識常緣第八識之見分思量,我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執之根本也。然則第六識名為意識,有何分別?彼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識,故曰意識。即依主釋也。此末那即第七識,故雲末那識(即意識)是持業釋也。唯識論四曰:‘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恒審思量勝余識故。此名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同述記四末曰:‘末那是意。’梵manas。
末那識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解釋
唯識宗所說八識中的第七識。梵文作man-as,譯作‘意’。窺基《瑜伽論略纂》卷十三詳作訖利瑟咤末那,當譯作‘汙染意’。舊譯家譯為‘阿陀那識’;新譯家譯為‘末那識’,而以阿陀那為第八執持識。此識在諸識的順序上,排在第七位,故稱之為第七識。關於此識,學者所說不壹,但均以之為妄識,視為眾生迷妄的本源。
地論家
(壹)地論家所說︰地論家以第八識為清凈無垢的真識,視為與真如同壹。然必有動此真識,開展生滅萬象的動力,此實即第七阿陀那識,也 所謂生滅妄緣的不覺心,即根本無明。慧遠《起信論義疏》卷上雲(大正44?185c)︰‘不覺心起者是第七識,而有其念者是染心。通而言之,皆是妄識;別而言之,不覺是其根本無明,染心是其業識, 乃至相續識。’
又,《大乘義章》卷三(末)將阿陀那譯為‘無解’,以為體是無明癡闇之心,隨義傍翻而列無明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妄識、執識八名。其下又分八識為事識、妄識、真識三種。而以阿陀那為其中的妄識,並解釋‘妄’義雲(大正44?526b)︰
‘此識會實入虛,推事無事,唯心妄見,故說為妄。又此妄心,親迷真起,迷真取妄,故名為妄。’又說第八為‘心’,第七為‘意’,前六由此‘意’生,故為意識。
唯識家
(二)唯識家所說︰唯識家分八識為三能變,而以末那識為第二能變,並致力解說。其旨趣見於《成唯識論》卷四、《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末)、《成唯識論樞要》卷下(本)、《成唯識論了義燈》卷四(末)、《成唯識論演秘》卷四(本)等。茲略述其意如次︰
(1)就名義而言︰‘末那’是梵語,此處翻作‘意’,恒審思慮之義。論曰(大正31?19b)︰‘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恒審思量勝余識故。’意即第七識的特質在於恒審思慮。第八識雖恒時相續,但任運無分別,故非審思慮;第六識廣亙三世,緣壹切事理。但有間斷,故非恒思慮。前五識任運無分別,且有間斷,故無恒審思慮之義。然以恒審思慮之言,余識悉得除去,令之獨顯末那識之特質。
(2)就譯語而言︰六、七兩識同稱意識,但《成唯識論》加以區別,其文雲(大正31?19b)︰‘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
此謂第七識以自性思慮,故‘意’即‘識’。第六識依第七識而現了別之用,故為依意之識,兩者間當有差別。
(3)就此識之所依而言︰《成唯識論》謂心、心所所依總有三種,分別是因緣依、增上緣依、等無間緣依。第七識亦必有此三種。
(4)就所緣而言︰印度有四師之異說。首先,難陀以為第七識緣第八之自體分為我,緣其相應心所為我所。火辨以為緣第八之見分為我,緣相分為我所。安慧以為緣第八之現行為我,緣種子為我所。最後,護法以為緣第八之見分為我。《成唯識論》以護法之說為壹家之正義,非難前三師之說。文曰(大正31?22a)︰
‘前說皆不應理,色等種子非識蘊故,論說種子是實有故,假應如無非因緣故。又此識俱薩迦耶見,任運壹類恒相續生,何容別執有我我所。無壹心中有斷常等二境,別執俱轉義故,亦不應說二執前後,此無始來壹味轉故。’
執第七、第八之見分為我,是內緣相續、極微細之執,而認執主宰之本體,故總以之為妄分別之根本。
(5)論第七識之相應︰即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煩惱;遍行中的作意、觸、受、想、思;別境之慧;與大隨惑中的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論雲(大正31、23b)︰‘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謂前九法、八隨煩惱,並別境慧。’
(6)論第七識屬三性中何者?因位第七是有覆無記性所攝,於果位轉第七得平等性智,若就此言,是唯善性。
(7)明其起滅︰於三乘無學果、滅盡定與出世無漏道不起,其中有永滅與暫伏之別。論曰(大正31?23c)︰‘阿羅漢者總顯三乘無學果位,此位染意種及現行俱永斷滅,故說無有。學位滅定、出世道中,俱暫伏滅。’
(8)若解第七分位之行相,有三位差別︰與補特伽羅我見相應之位,與法我見相應之位,③與平等性智相應之位。《成唯識論》卷五雲(大正31?24b)︰
‘初通壹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以前壹類菩薩有漏心位,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次通壹切異生、聲聞、獨覺相續,壹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後通壹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現在前位,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為加深理解附常濟乘壹法師打七時關於八識的關系如下:
《唯識學》研究人的八識心田,又叫八識心王。這裏只能簡單扼要談談。人的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對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中間會產生六識。前面五識是眼耳鼻舌身。第六識是意識。第七識是傳達識,也叫末那識。第八識是阿賴耶識。這八識其實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總體。
這八個識的作用怎麽安排呢?有個偈子:“兄弟八個壹個癡,其中壹個最伶俐。五個門前做生意,壹個往來傳消息。“這八識如同八個兄弟。有壹個是癡呆的,這個最癡呆的就是第八識。它糊裏糊塗,象壹個大庫房,好的也進壞的也進。沒有好和壞之分。前面五識就是眼耳鼻舌身,專門收集色香味觸各種信息。如同外面做生意收貨的。意識就是第六識,它最靈敏。它會分別這是好的,那是壞的。人家說它最伶俐,它就是世智才聰。各種知識學得非常好。研究生畢業當教授,博士後成專家學者。但這個第六識,只不過是世智才聰,不是智慧。第七識專門來回傳消息,把外面的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識,在外面接觸收集的東西,通過第七識,送到第八識存起來,又把第八識裏面的種子往外面送,來回傳消息。
每個識由哪些成份組成呢?前五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個識,每個識裏面有四個成份:第壹個叫做自證分,第二個叫做證自證分,第三個叫做相分,第四個叫做見分。這個知識如果妳們沒有學過,先記住它,日後再學。今天有些人是明白的,那妳就好好聽。
我們的心,我們的相,我們的佛性,我們的無明,這四個東西。就是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八識心田中,每個識裏面有這四個成份。但是第九識只有兩個,自證分就是佛性,證自證分就是無明。見分就是我們的心壹點靈知,靈知通過無明這壹層變色鏡壹戴,見分變成我執。相分是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
每個識裏面都是這樣。第八識裏面有證自證分,自證分,相分,見分。第七識裏面也有證自證分,自證分,見分,相分。第六識裏面也有自證分,證自證分,見分,相分。前五識每個識裏面也都有。
這幾個“分”起什麽作用呢?自證分其實就是我們的靈知,我們的佛性本體。證自證分就是無始無明。因為受到證自證分的影響,我們的佛性被掩蓋住了。因為有證自證分之故,就有自證分。本來這個自證分不叫自證分。就叫佛性,是精明的靈知。無始以來的壹念無明把它掩蓋了。
因為有無明之故,分別動搖,所以就有了相分。相分就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地水火風空根識------。我們身體是少分的地水火風空根識所成。外面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所有這些壹切的相,就是相分。相分產生之後,要分別這些相,就有見分產生。這個見分,就是第八識的見分。
那麽第七識呢?它以這個八識見分為自我。認為這個時候能夠分別的就是我,執著得很深,這就是我執。第七識是由我執為主。第六識執著第七識的這個見分為我,分別測度選擇。第七識通過第六識指導前五識進行工作。
我們修行的人,就是要把這個八個識轉為四個智,四個智慧。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大圓鏡智就是,它的見分對著相,是狗來現狗,貓來現貓。什麽來就現什麽相,它不分別。是現量不是比量。來什麽東西現什麽東西,是什麽樣子現什麽樣子。這就是第八識大圓鏡智。
第七識又叫末那識。它如果轉過來,叫做平等性智。就是壹切法畢竟空,我畢竟空,相畢竟空。畢竟空才平等,不畢竟空就不能平等。達摩祖師說:“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
這是對見分來講的,妳這個心會起心動念。妳若了解,每個起心動念都是非心,非心就是畢竟空。每個起心動念都是畢竟空,那麽妳每個起心動念都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畢竟空。外面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這壹切的相,都畢竟空,畢竟空就是無相,就是非相。見相非相,即見如來。見壹切相非相,非相就不是相。不是相就是畢竟空的意思。見相非相即見如來。妳見壹切相都是畢竟空,妳就見到如來的本性。這樣相也畢竟空,心也畢竟空,壹切都畢竟空,這就是平等性智啊!
以平等性智的理論指導妳的第六識,觀察壹切事情,自然是微妙的觀察。就叫妙觀察智。以妙觀察智指導前五識去工作,那就能夠成就壹切事業,叫成所作智。
簡單講八個識就是這樣,深入壹步,給妳們再仔細說說,妳們認真體悟壹下。
其實第八識前面還有個第九識。我們元音上師和王驤陸上師都講過,第九識叫白凈識。白凈識是什麽意思?就是裏面什麽東西都沒有,空空凈凈的,所以叫白凈識。沒有山河大地,沒有草木叢林,沒有男女老少-----什麽相也沒有,也沒有任何知見,這個叫白凈識。
藏傳佛教理論講到這個白凈識。現在漢傳佛教只講到八識,不講第九識。第九識其實就是白凈識。白凈識由什麽組成呢?白凈識只有證自證分和自證分兩個部分,沒有見分和相分。因為第九識的證自證分動搖分別,產生見分和相分。證自證分,自證分,相分,見分四個成份壹旦形成,就有了第八識。第九識只有兩個成份,證自證分和自證分。
自證分其實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我們的靈知。這個靈知它畢竟空,是空明的。為什麽會變成白凈識呢?因為有無明之故,變成第九識白凈識。無明是什麽?無明就是證自證分。無明,證自證分究竟是什麽樣子?
其實無明根本就沒有,不存在。是頭上安頭自己加上去的。成了無始以來的壹念無明。
《楞嚴經》上講:“覺明明覺。”這是什麽意思?富樓那在這個地方提問:“無始本覺空空中,山河大地諸相怎麽會形成?”佛問他:“無始冥冥初開時,覺明還是明覺?”富樓那回答:“那當然是要明覺羅,因為本覺不明,要明它才能夠覺悟啰!------。”聽明白了嗎?富樓那這是頭上安頭,這就是第壹念無明的產生!
我們的本覺,我們的靈知,本來就是空明靈知的。但是我們不知道!無始以來不知道這個佛性,它是空靈的,又空又明又靈,了了分明,空空凈凈。於空明靈知之中生出壹個妄想:要明覺本體!佛性本來如此,我們多余生出個不知道而想知道:怎麽明?怎麽空?於是在這個空明上面,又安壹個空,又安壹個明。這就叫頭上安頭。
頭上安頭就是無明本,頭上安頭這第壹念,就是壹念無明。壹念無明叫根本無明。因為有這壹念無明之故,之後才有見分,相分,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壹切壹切。都從這壹念無明而生。
第壹念無明之後,還有枝末無明。枝末無明就是後面八識,七識,六識。這幾識見分由無明產生。生於無明更是無明。有見分便會生相分。見分相分對立,於是生分別。有分別則更加無明。見分無明就是變色鏡。對壹切事物的認識,就戴上了見分這個變色鏡。八識見分壹層變色鏡,七識執著八識見分就是我,堅固難破,再戴壹層變色鏡。第六識又分別,執著,選擇,又戴壹層變色鏡。隔著好幾層變色鏡看問題,所有的問題全失真,都錯誤。
佛性本來就是覺悟的。本覺嘛,本來就覺悟,本來就是靈明覺照。眾生不知道,十分奇怪:哎!怎麽是空明的呢?這是第壹念。本來是空明的,他還來打個問號!他產生懷疑說:本性怎麽是空明的呢?要有空明來照這個本性,這個本性才能空明,不以空明照本性,本性就不空明。這就是第壹念無明啊!以此壹念無明之故,自己在本性上加了壹個空明的概念。壹念無明然後又動:哎!怎麽會是空的?有空之故,空的相對是有,於是生出萬有。輾轉相生,無窮無盡。
這個心蘊含在眾生的***業之中。諸心亂動:怎麽是空的?------。眾生之心都這麽動。因這個***業之故,心動就產生風大。所有的微塵,鄰虛塵啊,風大吹動這些無量無邊的微塵。風大之中,所有的微塵根據眾生的業力,結成了地水火,山河大地,草木叢林------於是相分產生。
相分產生之後,就會產生知見去分別它。分別這是好的,這是壞的,這個我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還有漂亮的,不漂亮的,好的,壞的,高的低的------由此二元的世界產生。
講到這大家已然明白,這不都是自己設立的障礙嗎?執著這些本來就是虛妄不實的東西,壹念無明所產生的這個夢幻世界,執著它,執著的不得了。反而讓自己再去修行,再去打仗。把這些東西都要破掉。破掉之後再進如來室。妳們說:是不是自己設立空城計,讓自己去打仗?空城計的主人就是那個壹念無明啊!
產生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這壹切東西-----,產生整個娑婆世界的那個父母是誰呢?那個父親就是壹念無明!那個母親就是佛性。佛性本來如如不動,因為有這個父親,無明亂動之故,產生了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我們這些人啊,也就生出來了。
現在要回歸自性怎麽辦?第九識的證自證分就是根本無明。把這個無明破掉,白凈識就只剩下自證分這個本體。自性顯現,回歸真如,壹腳踏進如來門!
所以我們打仗首要是把罪魁禍首抓住,把它消滅。罪魁禍首壹消滅,蝦兵蝦將全部退兵。什麽枝末無明,全部繳槍。這個罪魁禍首根本無明呢,它根本就沒有東西。本體本來空明,它頭上安頭,又加壹個空明。根本無明也是畢竟空,般若壹照了無蹤影!
破根本無明,我們必須要修禪定!深入禪定。方有般若大慧。這樣講人們不相信。不相信怎麽辦?
釋迦牟尼佛啊,太有智慧了!他叫大家打坐,三密加持。修壹切佛心中心法。每天禪定打坐四個小時,六個小時,十二個小時,十八個小時。把第七識第六識全部歇下來。長時間不起念,第八識就會空掉。第八識化空會怎麽樣?第八識那個相分,就是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那個見分就是微細的那個心在動。當第八識啪壹空的時候,壹切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男女老少全沒了!全沒有的時候,還有個空相。空空的,什麽東西也沒有。這個空相就是第九識的證自證分,就是根本無明!
有些人修行打坐,坐在那裏,空空的很舒服,什麽也沒有!那個就是空見定。四禪八定。三界裏面有個欲界。欲界有四定四禪天,禪天就是四禪。四空天也有四定。妳能夠什麽也沒有,空空凈凈的。就在四空天裏。住在四空天就是住在根本無明上面。妳要小心哦!
我們修行要學會從根本上修,要先把這個根本無明打破。要把虛空粉碎。虛空就是無邊的空境,把這個空粉碎掉。大地平沈就是第八識歇下來,第八識壹歇下來就進入空。八識相分和見分壹空就進入第九識。第九識這個空空蕩蕩的,頭上安頭加上去的這個空啊,就是根本無明!所謂虛空粉碎,就是啪!把這個無明破掉。虛空粉碎的時候,本體的那個自證分,就是我們的佛性立即顯現。了了分明,它沒有空,也沒有不空,它就是那麽了了分明,空空無念,無量無邊,沒有邊緣。
如果有個空,那還不是。我們叫本體為畢竟空。畢竟空是什麽意思?就是把無明的那個空還要破掉,這個叫破空。把空還要空掉叫空空。空空就是畢竟空,所以我們的佛性是畢竟空,我們壹切萬法的法性也是畢竟空。佛性畢竟空,法性畢竟空,壹切都是畢竟空。見到這個妳就見到佛性了。
見到佛性,第九識轉為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壹塵不染,壹法不立,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生不滅,不動不搖,不來不去。這個就是我們的法界體性智。沒有幹凈不幹凈,不垢不凈。也沒有快樂不快樂。就是常寂光凈土。
根本無明破掉以後,第八識轉為大圓鏡智。妳知道這壹切相都是空的,這壹切相都是假的,這壹切相都畢竟空。知道了,確定知道的時候就不用修了,畢竟空嘛!第七識見分畢竟空。每個念頭起來,每個念頭畢竟空。前念起來就過去,後面下壹念起來又過去。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下心不可得。了不可得,其實沒有這個心,這個心畢竟空。正是:“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
六七因中轉。先把七識我執破掉,破掉之後,以無我慧調配第六識妙觀察,利用這個智慧去成就妳前五識。做無量的功德,度無量的眾生,妳的福報圓滿,三十二相圓滿,六根非常莊嚴。像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壹樣,誰看了誰喜歡。那麽莊嚴,多少世修來的啊!那個六根最後圓滿。
然後把第八識化空,大圓鏡智顯現。大圓鏡智顯現的時候把第九識根本無明打破。再回過頭來,以這個真理觀照自己。消除妳無量億劫來,當眾生當慣了的那個習氣。因為妳已經是佛了。叫妳馬上當佛妳不習慣。身上眾生習氣很重。逐步用佛的真理觀照妳那些眾生的習氣,把貪嗔癡著相的習氣慢慢消除,這不修,觀照就行了。
這八個識跟大家講壹下,增加壹個是九個識。把九個識都轉過來,成五個智。第九識白凈識根本沒有東西,它是個空。把這個空破掉,那就是法界體性智。盡虛空遍法界就是妳的佛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妳了了分明的這個靈知。這個時候妳到哪個國家去,到哪個佛國土去,動壹個念頭就行。誰也鎖不住妳,因為盡虛空遍法界就是妳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布滿妳的佛性,布滿了妳的靈知,無量無邊,無始無終,不生不滅。這多好!是不是?
有人擔心,我成佛了,相都沒有了,這個世界還有嗎?娑婆世界地球是不是就沒啦?妳不用怕,還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和業力在這裏,這個相它不會沒掉。現在妳可以利用佛的智慧觀照妳所有的境界,
再看這壹切相,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叢林,壹切男女老少,全都是畢竟空。眾生無始以來的無明業力所形成的山河大地------等等,都是畢竟空。妳的見分,就是妳的心也是畢竟空。
我們元音老人說:“外不隨境轉,內不隨念走。”為什麽外不隨境界轉?見相非相即見如來,見壹切相畢竟空,見壹切相心不動,它怎麽會轉呢?內不隨念走為什麽?妳每起壹個念頭,若了這個心非心,知道每個念頭都畢竟空,那妳每個念頭都是真如自性,畢竟空嘛,就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畢竟空。妳每個念頭都畢竟空,妳每個念頭都是真如自性,明白這個道理,這就是明白這個心,就是見性!這叫明心見性。做功夫要時時這樣做。
我們從唯識的角度這樣講壹下,不知道大家聽得怎麽樣?有些人沒聽過這些理論。聽得不明白的,妳把它記下來,再自己去參悟。因為時間有限,不能反復講。不明白的還可以問。唯識的東西就講到這兒。前面做了壹個比喻是空城計。部隊演習打仗,實際上是自己設障礙自己來進攻。妳如果徹底明白了九個識,妳馬上發現自己設障礙全是畢竟空,直著往裏面走,直達如來門,真是打都不用打的!
釋迦佛講法非常有智慧。直接講不太容易理解,他拿比喻給大家講,這是《楞嚴經》上的比喻。比喻易於領會。
他說佛性就相當於空氣裏面的濕性。空氣當中有濕性,濕性妳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存在。萬物呈現出的許多相裏面也有濕性。例如土地裏有濕性,墻裏有濕性,空氣裏有濕性水裏有濕性,下的雪,冰雹都有濕性。
這濕性就像那個水。水分子是兩個氫壹個氧組成。元素符號是:H2O。水化成濕性汽體在虛空當中,肉眼根本看不見,也摸不著。它什麽樣子不知道,但是它存在。我們的佛性也是這樣,它盡虛空遍法界,靈靈覺知。就像這個濕性,它盡虛空都存在。雖然妳看不到摸不著。濕性通過氣溫,氣壓的變化,熱的和冷的空氣對流交合,就會下雨,或者下冰雹。這就是濕性顯相。
冷的熱的這些氣流,相當於無明。氣流與濕性相遇,變化出來什麽東西?變化出來是雨水,冰雹,雪水。這些水啊,這些冰雹,這些雪山,相當於我們的相分。這些看得見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這是相分。濕性它變化成冰雹,雨水,霜雪。下雪堆積起來變為雪山。雪山各種各樣,冰雹也各種各樣,還有冰淇淩,房檐掛下來冰溜子嘛,所以我們這個世界五花八門。
濕性變化的冰啊,雪山啊,冰雹啊,冰淇淋,各種各樣的東西。還有吃的棒冰,蠻好吃的。這些看得見的相,都是濕性變化出來的。如果沒有濕性,怎麽會有那種千變萬化?
還有水,水就相當於還沒有凝固了的心,妳的心如果凝固了就會和冰雹壹樣。打坐的時候不要老是強壓心不動,讓這個心死死地定在那裏。定個八萬四千大劫,再定下去就變成土木金石。妳這個心真的會變成土木金石!變成山河大地草木叢林,變成這樣壹個四大。妳的心千萬不可以凝固。我們元音上師講法的時候常說:“妳不要死定啊!妳死定這個心就凝固了,不動了,變成土木金石!”
當濕性受到風暴的影響,在這個影響對它還沒有那麽嚴重的時候,它會變成水,還能流動。這就相當於我們的見分。見分這個心就像水,當境界風壹吹的時候,它會起波浪。波浪相當於我們的念頭。念頭啪起來,又息下去。壹起來壹息下去。就好像水起的壹個波浪又壹個波浪。壹個波浪起來,另壹個波浪息下去。我們的心就是這樣,壹個念頭起來,壹下子這個念頭息下去了,另外壹個念頭又起來,另外壹個念頭又歇下去了。確實像水的波浪壹樣……(克期悟證心訣--靈巖28日談〔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