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o dào
2 英文參考Táodào GV13 [中國針灸學詞典]
táodào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V1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U1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陶道 漢語拼音 Taodao 羅馬拼音 Taotao 美國英譯名 Seeking Path 各
國
代
號 中國 GV13 日本 13 法
國 莫蘭特氏 VG12 富耶氏 IVG12 德國 LG12 英國 Gv13 美國 Go13
陶道為經穴名( Táodào GV13,DU13)[1]。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1]。陶道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1][2]。古時以兩丘相重累曰陶,頸七胸壹兩椎棘突較大,是督脈脈氣通往神明之府的通道,故名陶道[1]。陶道穴主要用於外感及心神等疾患:如頭項強痛,惡寒發熱,胸痛,神經衰弱,癔病,骨蒸潮熱,盜汗,肺結核,脊強汗不出,瘧疾,頭痛,熱病,脊強,咳嗽,氣喘,癲狂,癇證,瘛疭,脊項強痛,角弓反張,脊背酸痛,目眩,虛勞,精神分裂癥,脊項強急,頸肩部肌肉痙攣,感冒,頸椎病等。
4 出處《針灸甲乙經》:陶道,在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
5 穴名解古時以兩丘相重累曰陶,頸七胸壹兩椎棘突較大,是督脈脈氣通往神明之府的通道,故名陶道[1]。
陶,《說文》:“陶,再成丘也,言丘上更有壹丘也。”陶即陶冶,引申為治療,又陶指陶竈。道,道路。本穴與任脈之璇璣,前後相應。璇璣在星象為北辰之樞。於此喻督經之氣如羊角直升,緣身柱,上巔頂,下前額,循鼻入齒,銜接任脈下行,再緣督經循環不已。在古代觀點,物體旋轉最速者莫過於“陶鈞”。中國古代談天地運行稱為“運轉鴻鈞”,即天體運轉,陰陽叠更之意也。本穴之取喻於“陶”者,即法陶鈞之居中旋轉牽動四旁也。旋轉則必生風,故其旁下之穴,名日風門。有名醫取陶道治眩暈極效,以其有調於人體大氣循環也。又見有人用本穴治瘧疾,亦本其斡旋大氣之理,調解陰陽,使不偏盛也。考其所治諸癥,均屬全身疾患,如時疫、感冒、發熱、惡寒、四肢無力、百節酸痛、煩滿、瘛疭,懼皆有效。是其所關者大,所應者普也。譬如旱澇不均,得大氣斡旋,則風雨調順矣。故所治癥多關整體,非僅限於局部也。故取譬陶鈞之旋轉,而名之以陶道。[3]
註:陶鈞:古法制造陶器之轉盤機也。其機上設平板,下有機輪,踏動機輪,牽引上板平轉,置陶泥於板上,工人以手楷而模之,泥坯隨盤自轉,可使隨意光勻。凡諸盤碗盎盂,埏埴以為器者,皆取制如此。[3]
6 特異性陶道是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
7 所屬部位胸椎[4]
8 陶道穴的定位標準定位:陶道穴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下凹陷中[5]。
陶道穴位於脊柱區,當後正中線上,第壹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俯臥取穴[1]。
陶道穴位於背部第壹、二胸椎棘突之間[2]。
陶道穴在督脈的位置
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
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陶道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陶道穴的取法俯伏或俯臥,於後正中線,第壹胸椎棘突下凹陷處取穴。
陶道穴位於脊柱區,當後正中線上,第壹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俯臥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臥位,先取大椎穴,從大椎向下摸1個棘突,當棘突下間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低頭,頸背交界椎骨高突處垂直向下推1個椎體,其下緣凹陷處即是陶道穴[7]。
10 陶道穴穴位解剖陶道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壹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後)靜脈叢,第壹胸神經後支的分支和第壹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10.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1]。
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8]。
10.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胸神經後支的皮支分布;深層有胸神經後支和肋間後動脈背側支分布[8]。
布有第壹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壹肋間動脈後支[2]。
11 陶道穴的功效與作用陶道穴具有解表清熱、截虐寧神的功效。
陶道穴有解表清熱、安神定誌等功用[1]。
陶道穴通竅於上,主清熱散風、扶正祛邪。所治之證多關整體,猶如陶冶,為火氣所通之道。[3]
12 陶道穴主治病證陶道穴主要用於外感及心神等疾患:如頭項強痛,惡寒發熱,胸痛,神經衰弱,癔病,骨蒸潮熱,盜汗,肺結核,脊強汗不出,瘧疾,頭痛,熱病,脊強,咳嗽,氣喘,癲狂,癇證,瘛疭,脊項強痛,角弓反張,脊背酸痛,目眩,虛勞,精神分裂癥,脊項強急,頸肩部肌肉痙攣,感冒,頸椎病等。
陶道穴主要用於外感及心神等疾患:如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痛、神經衰弱、癔病、精神病及骨蒸潮熱、盜汗、肺結核、脊強汗不出、瘧疾等[1]。
陶道穴主治頭痛、瘧疾、熱病、脊強[9]。
陶道穴主治咳嗽,氣喘,惡寒發熱,頭項強痛;癲狂,癇證,瘛疭;脊項強痛,頭痛,角弓反張,脊背酸痛;目眩,胸痛,虛勞,骨蒸潮熱,瘧疾[6]。
陶道穴主治發熱,瘧疾,頭痛,項背強痛;以及癲癇,精神分裂癥等[2]。
脊項強急,頭痛,熱病,頸肩部肌肉痙攣,瘧疾,感冒,癔病,頸椎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壹般微向上斜刺0.5~1.0寸[1][9][2]。
斜刺0.5~1寸,針刺時有酸脹感,向下或向兩肩、兩上肢擴散,甚至向全身發散[6]。
註意:刺椎間腧穴有麻電感時應立即拔針或停止深刺[10]。
13.2 灸法可灸[1][9]。
可灸或藥物天灸[6]。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2]。
14 陶道穴的配伍陶道穴配合谷、風池治外感發熱[1]。
陶道穴配腰奇、人中、內關、豐隆治癲癇[1]。
陶道穴配大椎、陰郤治虛熱[1]。
陶道配神堂、風池,有祛風散寒的作用,主治灑淅寒熱,頸項強痛,頭昏頭痛。
陶道配肺俞,有清熱宣肺的作用,主治咳嗽喘疾。
陶道配曲池、風池、合谷,治外感發熱[6]。
陶道配灸身柱、肺俞、膏肓,冶虛損五勞七傷[6]。
陶道配風池、支溝,治頭項強痛[6]。
陶道配間使、內關、大椎、曲池,治瘧疾[6]。
陶道配腰奇、水溝、內關、豐隆,治癲癇[6]。
陶道配風門、身柱、至陽、後溪,治頭頂、脊背強痛[6]。
15 特效 ***陶道穴是壹個能讓人快樂的穴位,常按可使人心情安靜踏實,精神得到愉悅[7]。
16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頭重目暝,淒厥,寒熱,汗不出,陶道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頭重目瞑,灑淅寒熱,脊強汗不出。
《針灸大成》:主痎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瘛疭,恍惚不樂。
《類經圖翼》:壹傳此穴善退骨蒸之熱。
17 陶道研究進展臨床研究證明,電針陶道、大椎穴治療慢性氣管炎不但能迅速減輕臨床癥狀,而且對肺功能、心電圖、免疫功能也有顯著改善[3]。
17.1 對免疫功能有調節作用針刺陶道可使嗜酸性粒細胞數增多。有人研究針刺大椎、間使、陶道等穴,治療間日瘧,治愈率為83.5%。在針刺前和針刺治愈後再連續針刺3d,進行植物血凝素(PHA)皮內試驗、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測定、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結果揭示針刺能夠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6]
電針家兔“陶道”穴組,可使白細胞總數著增,網狀內皮系統吞噬能力加強,抗體效價升高[1]。
17.2 治療間日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