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教育理念是什麽?

教育理念是什麽?

問題壹:什麽叫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理解

壹、理念

何謂“理念”?似乎至今還未見權威的定義。《新現代漢語詞典》將“理念”註解為“觀念。如民主理念,人道理念,經營理念”;(註:王同億主編:《新現代漢語詞典》,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984頁。)《語言大典》將“理念”作“宇宙的心理本質或精神本質,它與物質世界之間的關系,就像人的靈魂與肉體之間的關系壹樣”(註:王同億主編《語言大典》上冊,三環出版社1990年版第2123頁。)的定義;《漢語大詞典》則把“理念”直釋成“理性概念”。(註:漢語大詞典編委會:《漢語大詞典》第四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年版第571頁。)而《辭海》指出(註:《辭海》中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2776頁。):“理念”為舊哲學之名詞,柏拉圖哲學中的“觀念”通常譯為“理念”,而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哲學中的“觀念”指理性領域的概念,亦稱理念。

難道“理念”是個似是而非的概念?

其實,據哲學界提供的研究資料表明,即便是最早提出“理念”壹詞並有過初步闡釋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早把“理念”作為哲學術語專門探討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最早自覺將“理念”與相近、相關概念如“理智概念”、“理性概念”區別分析的德國哲學家康德,及最早對“理念”進行過最集中最詳盡討論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他們在論述或辨析“理念”這壹概念時,由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不同,而對“理念”在哲學上的理解和使用亦有所不同。蘇格拉底認為:“理念作為模型存在於自然之中”,“每個理念只是我們心中的壹個思想,所以只有單壹的理念”,“而所謂理念正是思想想到的在壹切情況下永遠有著自身同壹的那個單壹的東西”;(註:顏壹著:《流變、理念與實體――希臘本體論的三個方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93―94頁。)柏拉圖提出:“感性事物是按理念來命名的,因理念而得名的”,(註:轉引自北大哲學系外哲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1981年版上卷第72頁。)“人應當通過理性,把紛然雜陳的感知覺集納成壹個統壹體,從而認識理念。”(註:轉引自北大哲學系外哲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1981年版上卷第75頁。)他認為“理念”是永恒不變的而為現實世界之根源的獨立存在的,非物質的觀念實體;康德認為“理念”是指從知性產生而超越經驗可能性的“純粹理性的概念”;(註:韓延明:《大學理念探析》,廈門大學高教所2000屆博士研究生論文集。)黑格爾對於理念似乎沒有定壹的認識,他認為:“理念是自在自為的真理,是概念和客觀性的絕對統壹”,“理念可以理解為理性(即哲學上真正定義的理性),也可以理解為主體與客體、觀念與實在、有限與無限、靈魂與肉體的統壹;可以理解為具有現實性於其自身的可能性;或其本性只能設想為存在著的東西等等。因為理念包含有知性的壹切關系在內。”(註:轉引自北大哲學系外哲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1982年版第427―429頁。)黑格爾甚至還提出過:“理念自身就是辯證法”,“理念本質上是壹個過程”等等之說。綜上所述,我們得出壹個結論:他們並沒有對“理念”有壹個統壹的概說。

以上是西方哲學大師們對“理念”的辨析和闡述。而據韓延明教授對“理念”的研究,認為中國古代雖沒有“理念”壹詞,但中國古代哲學範疇中的“理”與西方古代哲學範疇中的“理念”在內涵上有許多相通、相同之處。他認為中國歷代“理”之演變可分為九個階段:(註:韓延明:《大學理念探析》,廈門大學高教所2000屆博士研究生論文集。)(1)春秋時期的“理”為經理、治理;(2)戰國時代的“理”為義理和天理;(3)秦漢時“理”為名理;(4)魏晉南北朝......>>

問題二:中國的教育理念是什麽 中國現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發展的理念、素質教育的理念、創造性理念、主體性理念、個性化理念、開放性理念、多樣化理念、生態和諧理念、系統性理念。

教育理念的基本特點:

(1)教育理念是教育主體對教育及其現象進行思維的概念或觀念的形成物,是理性認識的成果;

(2)教育理念包含了教育主體關於“教育應然”的價值取向或傾向,屬“好教育”的觀念;

(3)教育理念不是教育現實,但源於對教育現實的思考, 是教育主體對教育現實的自覺反映;

(4)教育理念是個其外延比較寬泛並能反映教育思維壹類活動諸概念***性的普遍概念或上位概念;

(5)教育理念之於教育實踐,具有引導定向的意義。

參考鏈接:

鼎育理念_百度百科

baike.baidu/...3YtSj_

問題三:教育理念與教育觀念有什麽區別 首先說明什麽是關於教育事物本身的看法,主要說明教育事物的本質、性質、功能和發展規律究竟是什麽。現在認為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地方,更是學生成長、生活的地方,同時還是教師進步、成長的地方,所以在這個理念的支配下,我們國家許多學校有壹種新的動向,很多中小學紛紛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掛勾,不僅僅為搞科研,主要是培訓教師,讓教師在跟科研人員、跟高校的專家教授接觸當中提升自己的素質,不僅要把學校辦成學生成長的樂園,還要讓學校成為教師群體成長的地方。不同的理念導致不同的行為,再回頭反思壹下我們國家的發展以及我們個人的發展,最根本的缺什麽呢?中國人不缺少幹勁,也不缺少熱情,更不缺少智慧,關鍵是選錯了方向,沒有幹到正地方去。那麽從這個角度講,我們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決定我們方向的問題就是理念問題,我們不妨把理念的作用總結成4句話:理念決定著方向,理念決定著方法,理念決定著成敗,理念決定著前途。所以教育理念的第壹方面就是研究教育究竟是什麽。 其次教育理念同時還是關於教育價值的壹種判斷。價值對教育界非常重要,教育價值就是教育上這件事、這個東西或這項活動有什麽用。舉例講,教師的講課有什麽用,妳只有對它的價值加以深刻領會,妳才能很正確地運用它。應該怎麽做才是對的,不是講課就對,而可能是妳講得越多效果越差。再舉個例子,比如學生的作業,學生的作業很有用,但妳想學生的作業起的作用是什麽,而我們素質教育當中給它的功能、讓它完成的任務是什麽,怎麽才能發揮作用,關於這些方面的價值判斷直接就影響教師怎麽講課、講多少、留什麽作業、怎麽留作業等妳對這個方面未曾清醒地認識、糊裏糊塗,那就是糊塗教師,這種糊塗不僅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受罪,自己更耽誤成長,別說對不起學生,對不起事業,更對不起自己。對自己沒有清醒的認識,沒有正確的理念做指導,即使有熱情、有幹勁,也不壹定能成長起來,所以教學理念關於價值判斷是關鍵,那麽教育理念同時只知道價值還不行,教育理念同時還研究價值怎麽去實現,也就是實現價值的途徑。 再有教育理念是壹種確信無疑的判斷與看法,具有堅定性,這個理念對其它的相關的認識與看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並且願意為實現這種理念而采取行動。舉例講,我省有些校長,幾十年如壹日,堅信壹條就是科研興校,從當校長那天起就高舉起科研興校這面旗幟,從方方面面開始抓科研,口號就是科研興校,課題帶動,人人搞科研,把科研納入學校的日常工作當中,堅持幾年之後,壹看大不壹樣,因為壹開始搞科研,肯定要比別人辛苦壹些,但是他壹旦確立這種理念,即使有壹些困難,有壹些幹擾,也能克服掉,這就是教育理念的堅定性,壹定要深信不疑,不深信不疑的觀點不叫理念。 第四就是教育理念是在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基礎之上形成的,離開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不能形成真正的理念,就是教學理念必須是自己用理性思考和親身體驗的結果,聽壹場報告看壹本書可以得到壹些新的啟發,但是不能馬上把這裏的壹些判斷和看法變成自己的理念,理念形成有壹個過程。 我們把以上幾個方面的解釋小結壹下,可以這樣說,由此可見人的理念是在思考和回答教育事物究竟是什麽、應當怎樣、它有什麽價值、如何更好地實現它的價值等問題過程當中形成的壹種判斷和看法,這種看法具有根本性和堅定性,這從另壹個側面再解釋壹遍什麽叫教學理念,同時教學理念還有壹定的個性,就是每壹個人他的教學理念不壹樣。 在知道理念的前提下,有幾個關系要知道。第壹個關系就是教學理念與教學觀念有什麽區別?為什麽過去說更新教育觀念,而近幾年說要確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呢,有什麽區別?教育理念和教育觀念在實質上是壹樣的,但有壹些不同,觀念......>>

問題四:新學習方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什麽意思 1、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於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註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要把學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要積極營造壹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要求通過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潛質達到教育目標,要善於發展學生的優點並幫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績論、唯表現論,要讓每壹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3、課程結構:每門課程的內容如何兼顧知識、兒童和社會的需要與可能,涉及課程標準和教材(尤其是教科書)的編寫。

4、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它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5、校本課程: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根據學校的辦學思想而開發的多樣性的、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

6、課程資源: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它包括形成課程的因素來源,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實施課程必要而直接的條件,如決定課程實施範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以及對於課程的認識狀況等因素。

7、積極主動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8、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別強調課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行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9、科學人文性課程:這種課程以科學為基礎,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為最高目的,強調人的科學素養與人文修養的辨證統壹,致於科學知識,科學態度和人文精神的溝通與融合,力求把“學會生存”“學會尊重、理解、寬容”、“學會***同生活”、“學會創造”等教育理念貫穿到課程發展的各個方面。

10、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觀:即強調自然、社會和人在課程體系中的有機統壹,使自然、社會和人成為課程的基本來源(即:自然即課程,社會即課程,自我即可課程)。

11、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為前提,教師應關註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註學生是用什麽方法、手段,通過什麽途徑獲取知識,教師應盡可能創造壹種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主動獲取知識的氛圍,應引導學生學會收集、分析、處理、運用信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2、三級課程管理模式:讓地方、學校參與課程決策,讓校長教師乃至學生和家長、社區人士享有參與基礎教育課程建設的機會,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13、教材是範例:教材是學校用於促進學生發展的“文化中介”(或壹種材料),教材內容是教學過程中師生對話的壹種(不是唯壹的)“話題”,是特定的範例。學生學習教材內容的最終目的不是為記住教材的全部內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訓練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利用教材為“中介,”通過組織師生對話交流等活動......>>

問題五:先進的教育理念是什麽? 先進的教育理念是以人為本、人學定教――全面、和諧的發展觀。

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在課程目標上,就是使學生發展成為壹個“完整的人”,這壹理念體現了全人發展的課程價值取向,也是當代教育中心根本變化的結果。回顧20世紀100年教育發展的歷史,教育的中心正從“學科為本”,向‘‘以人為本’’的全人發展轉變。這壹轉變的顯著特征就是以學生為本,著眼於學生的全人發展,反對權威主義和精英主義,要求讓所有骸生都能獲得全面的發展。

問題六:教育理念有哪些 1、以人為本是永恒的主體理念。因為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人更受人的公平對待。

2、自主、合作、探究、創新。

3、教育均衡發展和教育公平。

問題七:我國的教育宗旨是什麽? 教育目標是壹個具有多層級、多義項的範疇,根據教育目標的抽象性和具體性程度,可分為國家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學校培養目標、課程教育目標及單元教育目標;根據教育活動的進程,可分為終結性教育目標、階段性教育目標與即時性教育目標;根據主客觀性,可分為客觀性教育目標與主觀性教育目標。

(壹)根據教育目標的抽象性程度,教育目標可分為:

1.國家教育宗旨。或曰教育目的,是對各級各類教育所培養的人的總體要求。它是抽象程度最高的教育目標,通常規定在憲法或教育基本法或有關教育政策文件之中。

2.學校教育目標。或曰培養目標。它是各級各類學校根據國家教育宗旨分別設定的教育目標,這是總體教育目的的具體化,如小學培養目標、普通中學培養目標等。

3.課程教育目標。這種目標體現在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之中,它具體規定了教什麽內容,用多少時限,並規定總目標與分目標。它是教育宗旨和培養目標進壹步的具體化。

4.單元教育目標。或曰教學目標。這是以“單元”作為教學基本單位而設定的教育目標。美國教育學者布盧姆( Benjamin S.Bloom,1913 ―)等人提出教育(教學)目標分類學:把各門學科的教育(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在認知領域,又分為認知、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六個方面;在情感領域,又分為接受、反應、形成價值觀念、組織價值觀念體系、價值體系個性化五個方面;在動作技能領域,又分為整個運動、協調細致的動作、非語言交流的動作、言語行為四個方面。

(二)根據教育活動的進程,教育目標可分為:

1.終結性教育目標。即壹定社會和國家對於未成年人應當達到的身心發展水平的壹種期待。

2.階段性教育目標。也稱遞進性教育目標,是指某壹階段和層次的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是終結性教育目標的階段分化和層次分解。

3.即時性教育目標。這是指具體教育活動的目標,是在短時內可以達到的教育目標。

(三)根據主客觀性,教育目標可分為:

1.客觀性教育目標。這是指外在於教育工作者的不以其意誌為轉移的教育目標,它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對未來人才的規格及質量要求的反映,通常在教育政策法規及相關的教育文本中加以確定。

2.主觀性教育目標。這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所理解和接受的教育目標,或壹些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所主張的教育目標。

問題八:馬卡連柯的教育理念是什麽?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壹段經典的話:“壹切都給孩子,犧牲壹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他堅持在集體中進行教育的原則

德育原則之壹。指在德育過耿中要註重培養學生集體,依靠集體,充分發揮學生集體在教育中的作用。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把這種影響稱做“平行教育作用”。以集體和個人的辯證統壹關系和集體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作用為依據。集體對於培養人和對於人的精神上的發展是重要的強有力的手段。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團結互助等高尚的品德,也只有通過集體的活動才能形成和鞏固。貫徹這壹原則要求:(1)培養和促進良好的學生集體的形成和發展,使其成為教育的力量;(2)充分發揮學生集體的教育作用;(3)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善於把集體教育同個別教育結合起來,使集體和個人在發展中互相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