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天臺“清溪落雁”之畔的清溪村,有壹位貧民之子,靠著刻苦自勵,從小學教員成為大學壹級教授、著名作家和文學評論家, 載入劍橋《世界名人辭典》——他就是許傑先生。
許傑(1901壹1993),我國當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文學理論家。原名世傑、字士仁,筆名張子山。浙江臺州天臺人。
許先生壹生從事教育與寫作,成績斐然。早年曾在浙江臺州、寧海等地任教。曾在南洋吉隆坡擔任《群益日報》主編。回國後,先後在中山大學、安徽大學、暨南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及華東師範大學等校任教授。
15歲考進縣立中學,不久因母故、家貧而輟學。後入半官費的(浙江)省立第六師範就讀,又因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反對舊的考試制度,鼓吹教育改革,被校方開除。
1921年春,入省立第五師範讀書,發起組織微光文藝社,借《越繹日報》版位,刊出《微光》副刊,開始發表小詩、散文和短篇小說;並組織龍山學會,創辦龍山夜校,以“為人生”的宗旨,邁出了他的文學創作和改造社會的第壹步。畢業後,先在臺州霞城小學任教,後在故鄉與好友王以仁發起成立“星星社”,提倡以教育改革推動社會改革。
1924壹1926年許傑在寧波、上海任教時,在《民國日報》、《小說月報》上連續發表作品,其中1924年刊登在《小說月報》第15卷 第8號上的申篇小說《慘霧》,描寫兩個大家族為了“權力與財富”, 演出了壹幕悲壯而又殘忍的聚兵械鬥的場景,引起文壇的矚目。茅盾譽之為“那時候壹篇傑出的作品”,“結構很整密”,“全篇的氣魄是壯雄的”。加上《賭徒吉順》等佳作,使他成為當時“成績最多的描寫農民生活的作家”。
1925年被吸收為“文學研究會”會員。
1927年2月,北伐軍光復浙江,許傑被任命為天臺文明小學校長兼省立第六中學小學部主任,在臨海加入中國***產黨。“四·壹二”反革命政變中,許傑被捕,保釋後潛回上海,編輯《互濟》雜誌,宣傳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理論。1928年春,奉命去黨的活動基地寧海中學任教務主任,5月底因亭旁農民暴動失敗,學校被解散, 壹片白色恐怖,不得已避往馬來半島吉隆坡,從此與黨組織失去了 聯系。在那裏,他擔任華僑《益群日報》總編輯,利用副刊《枯島》和 《南洋青年》,宣傳中國新文學運動,團結和培養了壹批華僑和土著 文學青年;並創作了以南洋華僑反帝鬥爭為題材的小說和散文,被譽為國語之父。由於寫了上百篇揭露殖民主義的罪惡的社論,多次被華民政務司傳訊,遂於1929年11月辭職回國。此後幾年,執 教於上海建國中學、廣州中山大學、安徽大學、暨南大學等校。
“八·壹三”事變後,許傑應聘回故鄉任大公中學校長,並主持“縣政工人員訓練班”,培養抗日幹部。1939年8月以後,輾轉於廣西、福建、上海等地,教學之余,繼續從事文學創作,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
建國初,許傑被聘為復旦大學教授,翌年秋調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先後被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市政協常委,是師大民盟負責人和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
1949年6月,許傑先生赴京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同年,被選為上海市人民代表。
1950年7月,被選為上海市文聯理事。翌年秋,調任新創辦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2年當選為華東作協(後改為中國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
1955年任上海市政協常務委員及上海市民盟副主委。
1957年秋,許傑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又備受折磨。然而,真有“臺州式硬氣”的許傑並不屈服,“瞳瞳日影轉,隱隱聽雞聲”。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他的錯案得到徹底糾正。
80高齡的許傑,老當益壯,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勤奮筆耕不掇,陸續出版了散文選集、短篇小說集和文學論文集,研究魯迅散文詩的《<野草>詮釋》和回憶錄《坎坷道路上的足跡》也相繼問世。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許傑先生的錯案得到平反,恢復職稱和待遇,擔任培養研究生的工作。他以80高齡,赴各地參加學術活動,勤奮著述,於1981年出版了《許傑散文選集》(上海文藝出版社)、《許傑短篇小說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他的回憶錄《坎坷道路上的足跡》也開始在《新文學史料》上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