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曲的解釋

曲的解釋

曲的解釋如下

1、曲(拼音:qū、qǔ)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曲尺,壹說像某種養蠶器具。曲的基本義為彎曲,與“直”相對。讀qū。又引申指不合理、不正直。“曲”也作名詞用,指彎曲的地方。引申指局部、不全。“曲”又常指鄉村曲折隱僻之處。樂曲的聲音有高有低,歌曲、樂曲是曲折的引申義,此義讀qǔ。“曲”又是“曲”的簡化字,“曲(qū)”指壹種能引起發酵的塊狀物,用來釀酒或做醬,簡化後寫作“曲”?

2、關於“曲”所模擬的器具,壹種解釋是曲尺,金文上面的線條表示刻度。曲尺是彎折的,所以“曲”表示彎曲。 另壹種解釋是養蠶的器具。《說文》這樣解釋:“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說,曲,蠶薄也。”這裏的“薄”是指蠶簾,是養蠶的用具,像席子或篩子,用葦、竹編成,這壹意義後來寫作“箔”。許慎的解釋含有兩層意思:壹是模擬器曲受物之形,但未釋出具體為何器物;二是蠶薄,即蠶箔,用葦或竹編制的養蠶的器具。其實,用葦或竹編制的養蠶的器具蠶箔本身就是曲器之壹。

3、“曲”可以用作動詞,意思是“使彎曲”,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用作名詞,意思是“彎曲的地方”,如唐代李白《惜余春賦》:“漢之曲兮江之潭。”從“彎曲的地方”很容易就聯想到偏僻,由此“曲”又引申指“偏僻的地方”“角落”。如《莊子·天下》:“雖然,不該不編,壹曲之士也。”成玄英疏:“偏僻之士。”漢以後,人們把從住宅到巷之間的偏僻支巷稱為“曲”。如唐代蔣防《霍小玉傳》:“住在勝業坊古寺曲。”人們還把妓院稱為“曲”,大概是因為妓院多設於裏坊小巷。如清代蒲松齡《聊齋誌異·林氏》:“鹹不以為醜,愛戀逾於平昔,由巷之遊,從此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