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這與過程哲學的兩大核心概念有關:
壹是"動在",世間任何真實的存在壹定是運動中的存在,亦即壹切皆流,萬物皆變.壹物的生成構成了它的存在;
二是"互在",壹切動在都是關系性的存在,都是處於關系之中的,世間萬物相互關聯,互依互存,是壹個有機的整體,壹物的關系(特別是內在關系)構成了它的存在。
無論英語還是漢語,都無法找到壹個概念用來涵蓋這兩層意思.(這是語言的局限)。
於是強調過程的人喜歡稱之為"過程哲學"。強調聯系的人喜歡稱之為"有機哲學"或機體哲學。(見日本人田中裕:《有機哲學》)。
有意思的是,懷特海本人卻稱之為"有機哲學"。在其傳世名作《過程與實在》的第7頁上,他明確說,他的有機哲學更接近東方的和中國的哲學。
這也就是為什麽懷特海哲學被稱為20世紀最具有綜合性的哲學。
他的"萬物有情論",就是認為萬事萬物都有某種程度的感受力,感通力(prehension)(想壹想壹把土壤中的70億條生命)。
這也就是為什麽在過程/有機哲學的詞典裏,沒有"無機的"這壹概念。
萬物都是有機的、有生命的與有感情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麽說過程/有機哲學可以為生態文明/環保運動提供理論支撐。
鼓勵我們關愛自然的萬事萬物,這是當代其他哲學涉獵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