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文言文特定詞

文言文特定詞

1. 文言文特殊詞是什麽意思

就是文言文中壹些表示時間和任免官職的詞!具體如下(請采納!):壹、表時間的字詞 嘗:曾經。

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

(柳宗元《捕蛇者說》) 會:意思是“恰逢”、“正趕上”。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司馬遷《陳涉世家》) 方:意思相當於“正”、“剛”。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

(蒲松齡《狼》) 將:意思是“快要”“就要”“將要”。季氏將伐顓臾。

(《論語/季氏》) 間:壹會兒。“立有間”(《扁鵲見蔡桓公》) 曉:清晨。

“曉駕炭車碾冰轍”(《賣炭翁》) 頃之:過壹會兒。“頃之,客請與予對局”(《弈喻》) 久之:很久。

“久之,目似瞑”(《狼》) 旦:早晨。“旦辭爺娘去”(《木蘭詩》) 暮:傍晚。

“暮投石壕村”(《石壕吏》) 尋:不久。“未果,尋病終”(桃花源記》) 頃刻:壹會兒。

“頃刻兩斃”(《狼》) 未幾:沒多久。“未幾,夫鼾聲起”(《口技》) 旋:立刻,馬上。

“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活板》) 瞬息:壹眨眼。“瞬息可就”(《活板》) 俄而:壹會兒。

“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少頃:壹會兒。“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壹下”(《口技》) 夜闌:夜深。

“夜闌臥聽風吹雨”(《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既而:不久。“既而兒醒”(《口技》) 是時:這個時候。

“當是時”(《口技》) 即:立刻。“即書詩四句”(《傷仲永》) 立:立刻。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傷仲永》) 日:天天。“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 已而: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醉翁亭記》) 曩:從前。“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壹焉”(《捕蛇者說》) 旦旦:天天。

“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說》) 旦日:第二天。“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陳涉世家》) 爾來:從那時以來。

“爾來二十有壹年矣”(《出師表》) 素:壹向,平素。“吳廣素愛人”(《陳涉世家》) 既:已經。

“既克,公問其故”(《曹劌論戰》) 秋:時候。“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二、表任免官職的詞 ⑴舉(舉薦) 辟(招用)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範曄《後漢書張衡傳》) ⑵征(征召。特指君招臣)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

(範曄《後漢書張衡傳》) ⑶拜(授予官職)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⑷除(任命,壹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⑸擢(提升官職)超擢(破格提拔)奏對稱旨,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

(梁啟超《譚嗣同》) ⑹陟(提升,提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⑺升(提升)旋升寧夏道。

(梁啟超《譚嗣同》) ⑻謫(貶官,降職並外放)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範仲淹《嶽陽樓記》) ⑼貶(降職並外放,與“謫”相近) 貶連州刺史。

(《舊唐書劉禹錫傳》) ⑽黜(罷免官職) 臺臣慚,追受其牒,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啟《書博雞者事》) ⑾奪(削去、罷免) 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高啟《書博雞者事》) ⑿轉(遷職調任,無所謂升降)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範曄《後漢書張衡傳》) ⒀徙(改任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範曄《後漢書張衡傳》) ⒁調(調動、調遷) 調為隴西都府。(班固《漢書袁盎傳》) ⒂遷(調動改派。

壹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 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範曄《後漢書張衡傳》)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琵琶行》) ⒃放(京官調任地方官) 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

(梁啟超《譚嗣同》) ⒄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範曄《後漢書張衡傳》) ⒅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範曄《後漢書張衡傳》)。

2. 初中文言文特殊詞用法

而 壹、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的連詞,可譯為“又”“而且”“也”等,有時也可不譯。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十則》)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捕蛇者說》)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表示承接關系的連詞,譯作“然後”“就”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十則》) ②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③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涉世家》) 3、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譯作“但是”“然而”“卻”“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十則》)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愛蓮說》) ③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4、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

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 ①以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馮婉貞》) ②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敏而好學。

(《 十則》) 5、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捕蛇者說》) ③睨之,久而不去。

(《賣油翁》) 6、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譯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記》) ②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他。(《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黃生借書說》) 7、表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裏的“來”。 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出師表》) ③故為之說,以俟夫人觀人風者得焉。

(《捕蛇者說》) ④誠直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出師表》) 8、表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9、表並列或承接,因果關系,屬予作文以記之。

3.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以及句子成分文言文有那些特殊句式請最好附加些例

句子的成分就是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幾種特殊句式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幾種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斷句式、被動句式、倒裝句式、省略句式、疑問句式、否定句式等. 壹、判斷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1、“.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2、“.,.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壹定同時出現,壹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3、“.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4、“.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誌判斷句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註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壹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並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後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二、被動句式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壹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壹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裏“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2、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3、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4、“見”有壹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裏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麽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5、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三、倒裝句式 (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作狀語後置等形式.) 現代漢語的句子成分的順序,壹般為“王—謂—賓”“定(狀)—中心詞”,但在文言文中,在壹定條件下,句子成分的順序會發生變化的,這就是古漢語中的所謂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壹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倒裝形式: 1、主謂倒裝(謂語前置或主語後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壹樣,壹般放在主語之後,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壹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實際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壹般置於動詞或介詞之後,但在壹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第壹、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 值得註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其中的“是”是壹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註意,壹是否定句(壹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正常語序應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沒有什麽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

4. 求古詩、文言中的特定稱謂

父母同稱高堂、椿萱、雙親、膝下。

父母單稱家父、家嚴;家母、家慈。

父去世稱:先父、先嚴、先考。

母去世稱:先母、先慈、先妣。

兄弟姐妹稱家兄、家弟、舍姐、舍妹。

兄弟代稱昆仲、手足。

夫妻稱伉儷、配偶、伴侶。

同輩去世稱:亡兄、亡弟、亡妹、亡妻。

別人父母稱:令尊、令堂。

雖人兄妹稱:令兄、令妹。

雖人兒女稱:令郎、令媛。

妻父稱:丈人、嶽父、泰山。

別人家庭稱:府上、尊府。

自己家庭稱:寒舍、舍下、草堂。

男女統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學校稱:寒窗、雞窗。

同學稱:同窗。

古代年齡稱謂小集

繈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發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誌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幹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幹支,因而稱作“六十幹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男女統稱:男稱須眉、女稱巾幗。

夫妻五方去世稱:喪偶。

老師稱:恩師、夫子。

學生稱:門生、受業。

5. 初中文言文100個常用詞是什麽

壹、理解詞語和句式——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B級) [知識要點] 對高中生來說,文言文閱讀就是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所謂“ 淺易”文言文,大致可以用以下幾個標準來衡量。 第壹,從文章運用的詞匯來看,主要是常用詞與次常用詞, 非常用詞出現的機會極少。

此外, 名物典章制度等專門術語也很少運用。第二, 從文章出現的語法結構來看, 主要采用常見的文言句式以及壹般性的詞類活用。

文言虛詞的運用也以常見的典型的用法為主。第三,從文章的體裁上看,主要是敘事、寫景、抒情、壹般說理等形式,而不是專門性較強的學術著作之類的作品(如《 文心雕龍》)。

第四,從文章內容涉及的範圍來看, 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識的聯系較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 從文章的整體風格來看,屬於典範的文言文作品, 如先秦兩漢散文與唐宋八大家之類後世古文家(不是駢體文作家) 的作品。

不過由於高考這壹選拔性考試自身的要求, 並非所有淺易文言文均可用作考試的材料。大致說來, 文言文閱讀的命題在選取文段時常有這樣壹些考慮:語言規範標準, 卻又不刻板雷同;內容深淺適中,但又含有較深的意蘊; 文筆流暢多彩,決不晦澀單調;風格雅正典範,卻又不千篇壹律; 設題之點較多,而又能分出深淺層面;總體難易適度, 無過難或過易的地方。

此外, 選段還應和學生應該具備的文言知識有壹定的聯系。 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變化量大的是詞匯。

因此, 在文言文學習中,積累壹定數量的實詞和虛詞非常重要。 而實詞與虛詞相比較,更是閱讀文言文關鍵的壹環。

要讀懂淺易的文言文, 必須做到能夠根據上下文正確理解實詞的詞義。而要達到這壹要求, 又必須註意以下四點: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2.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壹詞多義; 3.識別和掌握常用通假宇; 4.理解和掌握實詞活用的多種形式。

知識點解說 1.理解和掌握常用實詞的古今異義 古今漢語的同形詞語,只有壹些基本詞(“天”、“地”、“山”、“水”等)和壹些專有名詞的意義沒有發生變化, 大多數都有了變化。或詞義擴大,或詞義縮小,或詞義轉移, 或感 *** 彩不同。

有的變得完全不同,如“湯”、“烈士”、“ 爪牙”(古代指武臣,無貶義);大多數情況則是,壹些多義詞語, 只是其中壹兩個義項古今相同,其他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 比如“伐”古今都有“砍伐”、“討伐”的意義,但古代還有“ 功業”、“自我誇耀”的意義。

另外,現代漢語中的壹些雙音詞, 古代都是壹個詞組,意義自然也就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 等。

閱讀文言文,如果不註意古今意義的差別,以今度古, 望文生義,就很易出錯。下面將常見的古今異義詞語, 按單音和雙音兩類分列於後,括弧內註明古義或古代才有的意義。

對古代是詞組現代是雙音詞的不再加以說明。 單音詞 被(遭受,覆,蓋,通“披”) 兵(武器,軍事) 除(建築物臺階,任命官職) 床(壹種坐具) 存(思念、愛撫) 黨(古代居民組織,偏袒) 豆(古食器) 多(稱贊) 伐(功業,自誇) 訪(咨詢) 墳(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諷(背誦,委婉勸告) 封(疆界,築土為壇祭山神,分封) 國(國都,城邑,封地,地方) 購(懸賞捉拿) 河 (專指黃河) 恨(遺憾) 集(棲止) 幾(希望) 假(借給,借助,寬容) 江(專指長江) 揭(高舉) 就(靠近, 完成) 竊(表自謙) 窮(困窘,竭盡) 勸(勉勵) 卻 (退,推辭,回頭) 去(離開,相距) 讓(禮讓,責備) 稍(漸漸) 少(稍微) 身(自身) 是(這) 適(前往) 樹(種植,培養) 速(招來,邀請) 湯(熱水,開水) 涕(眼淚) 偷(得過且過) 臭(氣味) 厭(滿足,吃飽) 再(兩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賊(禍害,殘害) 遮(攔住) 走(快行) 雙音詞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見識鄙俗) 處分 (處置,安排) 從容(語言得體) 聰明(聽力好與眼力好) 大塊(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縱橫) 獨立(單獨或孤獨站立,超群不凡) 反復(改變以往局面,書信來往) 放心(散失了的誌意) 非常(意外情況) 風流(有功績而又有文采,流風余韻) 逢迎(迎接) 感激(感動奮發) 光景(光陰) 故事(往昔的事,舊例) 橫行(縱橫於四方而無所阻擋) 交通(勾結,彼此相通) 結束(整裝,裝束) 經濟(治理國家) 舅姑(公公與婆婆) 具體(具備形體) 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可憐(可愛,可惜) 烈士(有誌於建功立業的人) 美人(妃嬪) 莫非(沒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實(它的果實,他[或它]的實際) 妻子(妻子和兒女) 親戚(父母家人,族內外親屬)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劍,指法律條文) 山東(崤山以東,太行山以東,華山以東) 身體(親自實行) 首領(頭和脖子) 書記 (主管文書的官員) 雖然(雖然這樣,即使這樣) 提綱 (抓住綱領) 同誌(誌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現) 文法(法令或法令條文) 文章(法律條文,文彩) 無賴(無所依恃,無聊) 無論(不要說) 無日(沒多少日子)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縣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