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孫少述交友文言文翻譯

孫少述交友文言文翻譯

1. 《範張之交》文言文的翻譯

原文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人也。壹名汜。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 人並遊太學。後告歸鄉裏,式謂元伯曰:“後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 乃***克期日。後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請設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裏結言,爾何相信之審耶?”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期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後元伯寢疾甚篤,同郡郅君章、殷子征晨夜省視之。元伯臨終,嘆曰:“恨不見我死友。”子征曰:“吾與君章,盡心於子,是非死友,復欲誰求?”元伯曰:“若二子者,吾生友耳;山陽範巨卿,所謂死友也。”尋而卒。

式忽夢見元伯,玄冕乘纓,屣履而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當以爾時葬,永歸黃泉。子未忘我,豈能相及?”式恍然覺悟,悲嘆泣下,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馳往赴之。未及到而喪已發引。既至壙,將窆,而柩不肯進。其母撫之曰:“元伯,豈有望耶?”遂停柩。移時,乃見素車白馬,號哭而來。其母望之曰:“是必範巨卿也。”既至,叩喪言曰:“行矣元伯,死生異路,永從此辭。”會葬者千人,鹹為揮涕。式因執紼而引,柩於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為修墳樹,然後乃去。

翻譯

範式,字巨卿,山陽金鄉(今山東金鄉縣)人。壹名範汜。他和汝南人張劭是朋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在太學(朝廷最高學府)學習。後來範式要回到鄉裏,他對張劭說:“二年後我還回來,將經過妳家拜見妳父母,見見小孩。”於是兩人約定日期。後來約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張劭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母親,請母親準備酒菜等待範式。張劭的母親說:“分別了兩年,雖然約定了日期,但是遠隔千裏,妳怎麽就確信無疑呢?”張劭說:“範式是個守信的人,肯定不會違約。”母親說:“如果是這樣,我為妳釀酒。”到了約定的日期範式果然到了。拜見張劭的母親,範、張二人對飲,盡歡之後才告別而去。

後來張劭得了病,非常嚴重,同郡人郅君章、殷子征日夜探視他。張劭臨終時,嘆息說:“遺憾的是沒有見到我的生死之交。”殷子征說:“我和郅君章,都盡心和妳交友,如果我們稱不得上是妳的生死之交,誰還能算的上?”張劭說:“妳們兩人,是我的生之交;山陽的範巨卿,是我的死之交。”張劭不久就病死了。

範式忽然夢見了張劭,帶著黑色的帽子,穿著袍子,倉促的叫他:“巨卿,我在某天死去,在某天埋葬,永遠回到黃泉之下。妳沒有忘記我,怎麽能不來?”範式恍然睡醒,悲嘆落淚,於是穿著喪友的喪服,去趕張劭埋葬的那天,騎著馬趕去。還沒有到達那邊已經發喪了。到了墳穴,將要落下棺材,但是靈柩不肯進去。張劭的母親撫摸著棺材說:“張劭啊,難道妳還有願望?”於是停下來埋葬。沒壹會,就看見白車白馬,號哭而來。張劭的母親看到說:“這壹定是範巨卿。”範式到了之後,吊唁說:“走了元伯,死生異路,從此永別。”參加葬禮的上千人,都為之落淚。範式親自拉著牽引靈柩的大繩,靈柩於是才前進了。範式於是住在墳墓旁便,為他種植了墳樹,然後才離開。

2. 《陳太丘與友期》全文(文言文和譯文)

原 文 :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 文:

陳實和朋友預先約定好壹起出行,約定在正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實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後,他的朋友才來到。陳實的兒子陳紀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玩耍。客人問他:“妳的父親在家嗎?”陳紀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客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約好壹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自己離去。”陳紀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正午時分見面,到了正午您卻沒有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 朋友感到十分慚愧,忙下車前來拉陳紀。陳紀徑直走入家門,根本不回頭看那人。

3. 文言文《王元之》的翻譯

王元之,濟州人,小時候七八歲就已經會寫文章了,直到畢文簡為州裏當差,才聽說他這個人。

詢問他的家事,知道王元之家以磨面為生,因此讓他以《磨詩》為名做詩。元之不假思索就說:“只要心裏正直,不要為眼下未被人知曉而發愁。

如果有人輕輕借了妳壹點力,就是妳轉身的時候。”文簡感到十分驚奇,就把他留在了學堂裏聽講學,壹天,太守在筵席上出詩句(對聯):“鸚鵡能言爭似鳳”,在座賓客沒有能夠對上來的,文簡就把詩寫在了屏風上,元之在下面寫下下聯:“蜘蛛雖巧不如蠶。”

文簡看到後感嘆說,真是能治國安邦的才子啊!於是就賜予王元之衣帽,稱他為小朋友(忘年之交)。

4. 文言文《丁壹世》的翻譯

丁壹士

原文

裏有丁壹士者,矯捷多力,兼習技擊,超距之術。兩三丈之高,可翩然上;兩三丈之闊,可翩然越也。余幼時猶及見之,嘗求睹其技。使余立壹過廳中,余面向前門,則立前門外面相對;余轉面後門,則立後門外面相對。如是者七八度。蓋壹躍即飛過屋脊耳。後過杜林鎮,遇壹友,邀飲橋畔酒肆中。酒酣,***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壹士應聲聳身過。友招使還,應聲又至。足甫及岸,不虞岸已將圮,近水陡立處開裂有紋。壹士未見,誤踏其上,岸崩二尺許。遂隨之墜河,順流而去。素不習水,但從波心踴起數尺,能直上而不能旁近岸,仍墜水中。如是數四,力盡,竟溺焉。蓋天下之患,莫大於有所恃。恃財者終以財敗,恃勢者終以勢敗,恃智者終以智敗,恃力者終以力敗。有所恃,則敢於蹈險故也。田侯松巖於灤陽買壹勞山杖,自題詩曰:“月夕花晨伴我行,路當坦處亦防傾,敢因恃爾心無慮,便向崎嶇步不平。”斯真閱歷之言,可貴而佩者矣。 《閱微草堂筆記》紀昀(紀曉嵐)

翻譯

鄉裏有個叫丁壹士的人,強壯敏捷很有力氣,兼會格鬥、輕功的武藝。兩三丈的高度,可以輕松躍上;兩三丈寬的距離,也可以輕松越過。我小時候,還見過他。曾請求看他的本領。他讓我站在過道裏,我面向前門,他先站到門前外面對著,等我轉過身子面向後門時,他已經站到後門外面對著我了。像這樣反復了七、八次,原來(在我轉身的時候,)他壹跳就飛過屋頂了。後來,他路過杜林鎮,遇到壹位朋友,請他到橋旁酒店中喝酒。酒喝足了,他們站在河邊眺望。朋友對他說:“妳能跳過這條河嗎?”丁壹士應聲壹聳身就躍過去了。朋友招呼他回來,他又應聲跳過來。可是,腳剛剛到岸邊,不料河岸已經快崩毀了,靠近水的陡直地方斯開了壹條裂紋。丁壹士沒有看到,不小心踏在它上面,河岸崩裂了二尺多,於是隨著崩倒的河岸掉到河裏,順流沖走了。他素來不熟悉水性,只能從波濤中間竄起幾尺高,只會直上直下竄動而不能遊向岸邊,仍舊掉到河中。如此跳躍多次,氣力用完了。終於淹死在河裏。天下的禍患沒有什麽比恃強逞能更大的。依仗錢財的人最終因為錢財而失敗,依仗勢力的人因為勢力倒黴,依仗智謀的最終因為智謀倒黴,依仗氣力的最終也因勇氣力量而死。這是因為壹旦有所憑仗,就會敢於涉險的緣故。我的朋友田侯,字松巖,曾在灤陽買了壹支登山用的嶗山杖,自己在上面題寫了壹首這樣的詩:花前月下妳曾陪我處處走遍,路途坦蕩也應提防不要失腳,豈敢因為有妳就無所顧慮,故意涉足崎嶇不平之地呢?這真是有歷經世事之人的說出的至理,應該重視而時時謹記/佩服啊!(這真是具有社會經驗的話,可以貫穿成鏈條掛帶在身邊,永記不忘的啊)。

5. 文言文 《陶侃逸事》的翻譯

侃在廣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故自勞耳。”……

侃性聰敏恭勤,終日斂膝危坐,軍府眾事,檢攝無遺,未嘗少閑。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但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

譯文

陶侃在廣州,沒有事的時候總是早朝把白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裏。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他回答說:“我正在致力於收復中原失地,過分的悠閑安逸,唯恐不能承擔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勞罷了。”

陶侃聰慧靈敏,對人謙遜有禮,做事勤奮。.整日盤腿端坐,檢查管理沒有遺漏,沒有稍稍的閑適。他常對他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如此珍惜的時間,對於我們眾人,來說就更應當珍惜時間,怎麽可以只想著安逸、遊玩、醉生夢死的生活呢?活著的時候不能對國家有好處,死了以後後人聽不到妳的美名,這是自暴自棄。”

6. 文言文《荀臣伯》翻譯緊急

譯文:

荀巨伯從遠方來探視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賊圍攻這座城池。朋友對巨伯說:“我現在快死了,妳可以趕快離開。”巨伯回答道:“我遠道來看妳,妳讓我離開,敗壞‘義’而求活命,哪裏是我巨伯的行為!”賊兵已經闖進,對荀巨伯說:“大軍壹到,全城之人皆逃避壹空,妳是什麽樣的男子,竟敢獨自留下來?”荀巨伯說:“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丟下他,寧願用我的身軀替代朋友的性命”。賊兵相互告訴說:“我們這些沒有道義的人,卻闖入了有道義的國土!”便率軍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財產到得到了保全。

7. 文言文 居大不易 翻譯

長安物價正貴,恐怕白居不易。

能寫出如此的詩句,白居又有什麽難的?我前面說的話只是兒戲罷了!

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投顧況,況戲之曰:“長安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原上草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詩人十六歲到長安赴試,拜訪著名詩人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三字,便詼諧幽默地說:“長安物價正貴,恐怕白居不易!”及披卷閱得《賦得離離原上草》中“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大為驚奇,拍案叫絕,馬上改變語氣,鄭重地說:“能寫出如此的詩句,白居也易!”從此,白居易詩名大振。

8. 文言文《鮑君》的翻譯

鮑君

昔汝南有人,於田中設繩,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覺,有行人見之,因竊取獐去,猶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鮑魚,乃以壹頭置罝中而去。本主來,於罝中得鮑魚,怪之以為神,不敢持歸。於是村裏因***而置屋立廟,號為鮑君。後轉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鐘鼓不絕。病或有偶愈者,則謂有神。行道經過,莫不至祠焉。積七八年,鮑魚主後行過廟下,問其故。人具為說。乃曰:"此是我鮑魚耳,何神之有?"於是乃息。(出《抱樸子》)

譯文

從前汝南有個人在田野裏設下了繩網想捕獲獵禽獸。壹天,網裏套住了壹頭獐子,本主沒發現,壹個過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過路人想想覺得太不夠意思,就把帶著的鮑魚放壹只在網裏。本主來後看見了鮑魚,驚怪地認為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莊裏的人們知道後就在得魚的地方建了個祠廟,叫"鮑君"神,傳說開來,祭祀的人很多。廟的柱子漆成紅色,屋梁也畫了花紋,日日鐘鼓聲不斷。有病的人求鮑神後偶然好了,就更說這神特別靈,走路人過廟門也都進去祈禱。七八年後,那個當初往網裏放鮑魚的人經過祠廟,問是怎麽回事,村人就如實告訴了他。這人說,"這是我放在網裏的鮑魚呀!"從此人們才不再敬奉"鮑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