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文言文用典的例子

文言文用典的例子

1. 詩詞中的用典有什麽作用

用典是用詞問題。

在組詞成句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時候,有時不是直接使用詞,而是使用古書中記載過的古人的事跡或語言,使讀者由於這些材料的啟示發生聯想,因而體會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就是用典。

在古書中使用典故是經常有的,在現代散文中壹般中不再使用這種辦法。但是詩詞是壹種特殊的文體。

在現代詩人寫的舊體詩詞中,有時還出現這種表達的方式,因為在詩詞中適當地用典,有時還很有必要。 在詩詞這種特殊文體中用典的好處。

1、詩詞的語言是最精煉的,要用最少的字表達最豐富的思想感情。使用壹般的詞,說少了可能不達意;說多了,可能羅唆。

況且詩詞的字數有限,不容多說。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讀者聯想,就可以節省語言做到精煉。

2、詩詞“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要含蓄,要“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好的用典能做到這樣。

3、詩詞的語言要說得具體,要用形象,少用抽象概念。典故多數是古人的事跡,往往是具體的人或事物,可以避免抽象概念。

下邊通過壹些具體的詩詞,進壹步談談用典的好處。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第二句是說:切不可滿足於已有的成績,在勝利的面前止步不前,同敵人講“義氣”,把行將滅亡的敵人放走,使他得到喘息的機會,有朝壹日卷土重來,使革命遭到失敗。如果不用典故,把這樣復雜的內容裝在七個字裏,是非常困難的。

何況還要押韻,還要對仗,還要講平仄,還要形象具體不抽象,更增加了難度。但是毛主席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讀者立刻想起了楚漢爭霸的時候,當年項羽在鴻門宴上,只顧“仁義”的虛名而輕易放走劉邦,後來劉邦又養精蓄銳,卷土重來,使項羽身敗名裂,遺恨千古。

再同當前的形勢對比,對毛主席的觀點就不能不心悅誠服,五體投地。這樣只用了七個字,不但內容上說服力強,並且語言自然,平仄、對仗、押韻都處理得恰到好處。

這就是用典的功效。 在古人的詩詞中善於用典例子非常多,如上次講到的胡世將《酹江月》首句“神州沈陸,問誰是、壹範壹韓人物。”

眼看中原淪於敵手,哪裏有範仲淹、韓琦式的人物,當年範仲淹、韓琦曾主持陜西邊防,西夏不敢騷擾。當時《邊上謠》曰“軍中有壹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壹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再看“三秦往事,只數漢家三傑”的典故,告訴人們歷史上收復陜西壹帶有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試看百二山河,奈君門萬裏,六師不發。”

“百二山河”也是在用典,語出《史記·高祖本紀》,關中形容關中形勢險要,二人扼守,可敵百人。還用了“拜將臺”“懷賢閣”的典故,以“臺欹”、“閣杳”這些歷史實物的破壞,表達了對當時朝廷輕視和糟蹋人材憤怒。

陸遊的《訴衷情》:“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覓封侯”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誌。 以上談了壹些在詩詞中使用典故的積極意義。

但必須指出典故不能濫用,要用得適當。壹般說有以下兩種濫用的情況 1、可以用作者自己的話而壹定要用典故,以致這些典故不起積極作用,反而使詩意晦澀。

讀者只看到這些典故在對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觀,而不能通過這些典故很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壹些詩人因為古書讀得多,材料記得熟,下筆時信手拈來,毫不費力,因此容易產生濫用典故的毛病,壹些名家也往往難免。

例如李商隱的詩,毛主席和魯迅先生都很喜歡。魯迅先生說“玉豁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

但也同時指出他“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錦瑟》壹首: 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中間兩聯全用典故,這些典故本身並不難理解,但是通過這些典故所表達的事實和思想感情是什麽,古今來眾說紛紜,莫衷壹是。

有人說是戀愛詩,有人說是詠物,有人說是悼亡等等。有的人對這首詩贊賞,也有的人把這首詩說得壹無是處。

例如黃子雲說“‘莊生曉夢’二語,更又不知何所指。原其意亦不自解,……欲以欺後世之人。”

這些攻擊的話不免過火,但是《錦瑟》這首詩用典太多,以致使讀者不得要領,這是導致意見分歧的主要原因。這也是李商隱詩的壹大缺點。

現在人寫詩絕不應該學習這樣用典。 2、用典生僻,使讀者不懂或誤解。

古代有些詩人,對歷史典故的知識面廣。在他寫詩詞的時候有時只考慮格律的需要和文字的華美,卻忽略了讀者的接受能力。

例如蘇軾的詩詞用典較多,其中有的是比較生僻的,如: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其中“玉樓”和“銀海”對仗工整,字面美觀。

但這兩個詞是什麽意思?如果沒有註解,不翻詞書,即使知識面較廣,對古典文學有壹定修養的人,也不壹定能理解。原來“玉樓”是肩項骨,“銀海”是眼睛,出於道家的書和醫書,壹般人是不會翻閱這些書的。

這樣的用典未免和讀者為難。現在不應該這樣做。

再如辛棄疾的詞,以憂國、熱情、豪邁、新穎見稱,但好用典是他的缺點。尤其有時用僻典,對理解。

2.

近讀《古代寓言兩則》,感慨萬端.兩個故事都圍繞著通變展開故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至今仍有很強的教育意義.鄭人買履,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有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腳的尺寸,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擱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準備去集市時,忘了拿量好的尺碼.在買鞋子時才想起自己忘記了帶量好的尺碼.於是返回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終他沒買到鞋.有人問他為什麽不直接用腳試,他說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這個鄭國人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他只相信量腳得到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不僅鬧出了大笑話,而且連鞋子也買不到,成為了笑柄.而現實生活中,買鞋子只相信腳碼而不相信腳的事,可能是不會有的吧?但類似這樣的人,倒確是有的.有的人說話、辦事、想問題,只從書本出發,不從實際出發;書本上寫到的,他就相信,書本上沒有寫但實際上存在著的,他就不相信.刻舟求劍,典出《呂氏春秋·察今》,說的是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記號,說:“這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當船停下時,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壹定要接受鄭人買履、刻舟求劍的教訓,遇到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從發展變化的現實出發,確定對策.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

3. 20條成語典故,文言文的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 邯鄲學步: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

——《漢書》畫蛇添足: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壹人飲之有余。

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壹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

未成。壹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莊子·齊物論》螳臂當車:齊莊公出獵,有壹蟲舉足將搏其輪。

問其禦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

莊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回車而避之,而勇士歸之。 買櫝還珠: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

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韓非子》老馬識途: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壹寸而仞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韓非子·說林上》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濫竽充數: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

宣王死,閔王立。好壹壹聽之。

處士逃。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u)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乘風破浪:宗愨,字元幹,南陽涅陽人。

叔父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誌。

愨曰:“願乘長風破萬裏浪。”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

愨年十四,挺身拒賊,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並以文義為業,少文既高尚,諸子群從皆愛好墳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知。

(選自《宋書》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於是焉年,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鄭人買履: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謂曰:“吾忘持度!”返歸取之。及返,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魯侯養鳥:昔者,海鳥止於魯郊。

魯侯禦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壹臠,不敢飲壹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養鳥也,非以鳥養鳥也。名落孫山: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

赴舉他郡,鄉人讬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

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 宋·範公偁《過庭錄》指鹿為馬: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

’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東施效顰:西施病心而顰其裏,其裏之醜 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裏,其裏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平漫屠龍:朱漫學屠龍於支離益。

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 掩耳盜鈴: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再作馮婦: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

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沈魚落雁: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葉公好龍: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4. 語文古文上的“引用”和“用典”的手法是怎樣區分的,各自的藝術表

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從廣義上看,可以包括下面內容:

1.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對比、對偶、借代、誇張、雙關、反問、設問、反復、反語、引用等。

2.用典:

用典是指詩歌當中對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前人妙語警句的引用,前者稱"事典",後者稱"語典"。用典的作用實際上與比喻相近,比喻是用眼前的事物作比方表達特征,用典是用古代的事物作比方表達意思,是借古喻今。我們需要弄清楚詩人要表達什麽內容,再弄清典故的內容是什麽,就比較容易看出詩人的意思了。

5. 高中語文,用典的作用,

以典入詩 別有意趣——古詩詞的巧妙用典 以典入詩,是歷代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

凡詩文中引用過去有關人、地、事、物之史實,或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佳句,來表達詩人的某種願望或情感,而增加詞句之形象、含蓄與典雅,或意境的內涵與深度,即稱“用典。”用典也是詩歌的壹種修辭手法,可避免壹覽無余的直白,還可給讀者在詩行間留下聯想和思索的余地。

的確,用典用得巧妙、恰當,可以使詩詞意蘊豐富、簡潔含蓄、莊重典雅,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詩句更凝練,言近而旨遠,含蓄而婉轉,從而提高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達到古詩人常說的:力透紙背,擲地有聲!下面,我主要講四點,壹是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二是用典的主要形式;三是用典的手法;四是用典要註意的三個問題。首先具體說壹下詩詞用典的主要作用: 壹、品評歷史,借古論今。

如: 泊秦準 (杜牧) 煙籠塞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 *** 花》。

詩中的《 *** 花》歌曲名,是引用的壹個典故,南朝陳後主所作的《玉樹 *** 花》,被後人稱為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這些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於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所以,詩人這裏是借陳後主因荒淫享樂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

二、抒情言誌,表明心跡。如: 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壹個典故。

據《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采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

這裏詩人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誌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壹天,朝廷也能派遣象馮唐這樣的人前來,抒發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誌豪情。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壹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首詞用了四個典故,典中套典,我們就說壹下最後用的廉頗的典故。

廉頗為趙名將,趙王聽信讒言不信任他。後秦攻趙,趙王想用廉頗,派人去了解他的情況。

廉頗壹心為國,當著使者的面吃下壹鬥米飯、十斤肉,披掛上馬,以表示可以上陣,而使者受人賄賂,卻謊報廉“壹飯三遺屎”,趙王以為廉老,終於不用。詞中概括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借以表達自己想報效國家卻無人過問甚至還被小人中傷的悲憤之情。

由此我們也看出,詩人往往對統治者的批評,因為不能正面直說,用典就是最好的辦法。 三、引發聯想,創新意境。

如: 破陣子(辛棄疾)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詩中“八百裏”“的盧”涉及兩個典故:壹是據《世說新語》記載,晉王愷以牛“八百裏駁”與王濟作賭註,王濟獲勝後殺牛作炙,後人即以八百裏指牛。

二是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壹躍三丈,脫離險境。運用這兩個典故,創造壹個雄奇的意境,不由讓讀者仿佛看到戰爭爆發前犒勞出征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

四、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如: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裏運用了向秀聞笛、王質遇仙兩個典故表達貶官二十多年後回歸時的感受。

以“聞笛賦”隱含對當時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抒發了對死去舊友深深的懷念之情;以“爛柯人”暗示自己遭貶謫時間太久,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時光景了。短短的十四個字,就表達出了如此復雜的情感,這豈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用典還使詩歌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結構嚴謹。

在增加詩歌內涵的同時,還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其次我們來說詩詞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從形式來看,常用和常見的主要有引用歷史故事和化用前人詩句兩種。 引用歷史故事,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借以抒懷言誌或影射時事。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

後世對她的詞評價頗高,稱其“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詞壇叢話》)。相對而言,李清照的詩流傳下來的極少,但這壹首卻壹掃其詞的婉約纏綿,風格悲壯飄逸,最為人所贊嘆!詩的壹、二句語氣激昂慷慨,鏗鏘有力,已成千古名句。

三、四句隨即用典: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劉邦的主將韓信於垓下設十面埋伏,項羽殺出重圍,敗退至烏江。

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去重振旗鼓,東山再起,像當年率八百兒郎那樣破釜沈舟,還可背水壹戰!但他羞愧難當,自言“無顏見江東父老”,終不肯渡,遂撥劍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