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是壹種積極主動的價值取向活動,是對美的事物和現象的期望與追求;體驗則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現代漢語詞典》)。筆者認為,語文閱讀中的審美體驗則是:在語文閱讀過程中,閱讀者通過對閱讀內容中美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聯系、想象,使閱讀者身心與閱讀內容的世界產生交往,並生成反思的壹種審美認識與實踐活動。語文閱讀中的審美體驗具有以下特征。
壹、主體性、主動性、形象性。新課改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教師起引導作用,語文閱讀中的審美體驗則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直接積極主動地進入閱讀狀態,對閱讀內容進行體驗、感悟,並激發、喚醒學生從前的認識與經驗,與之融會貫通,進而形成壹種新的審美體驗。學生不再是被動地靠教師講解、分析來接受教師審美體驗的“第二文本”,而是直接獲取審美體驗的“第壹文本”。因而,語文閱讀中的審美體驗具有主體性、主動性特征,體現著新課改的精神,意味著閱讀主體意識的覺醒和心靈的喚醒,使閱讀內容進行到審美體驗者的生命領域。閱讀文本的“美”往往是通過形象表現出來的。無論哪壹種美,閱讀者在進行審美體驗時,都是從美的事物的形象起步,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性直接感受,領悟其內在的意蘊,獲得審美的體驗。如朱自清的《春》展現在閱讀者面前的是春天到處生機盎然的畫面,木蘭代父從軍,劉蘭芝與焦仲卿生死悲劇,都是壹個個具體可感的形象。正是通過這壹個個伸手可觸的形象激活閱讀者的已有經驗,形成自己新的審美體驗與感悟。
二、情感性、價值性、過程性。語文閱讀中的審美體驗是情感的,同時也是學生人生價值觀的反映。在語文閱讀中,情感活動貫穿於思維的全過程。閱讀者隨著閱讀內容的深入,必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變化,激活從前的感受體驗,在腦海中形成壹幅有血肉、充滿閱讀者感情的畫面。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閱讀內容使閱讀者產生美好的情感,形成美好的畫面,反映閱讀者正確的價值觀,反之亦然。例如,我們讀朱自清的《背影》,面前就好像看到了朱自清的父親給他買桔子時的情景,深刻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濃濃的父愛,進而引起自我觀照,從內心深處喚醒父母對自己點點滴滴的愛意的體味。這種審美情感就是美好的審美體驗,表現出來的是壹種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從這個角度講,語文閱讀中的審美體驗是壹個情感活動的心理流程,反映出閱讀者的人生價值觀,具有情感性與價值性。語文閱讀中的審美體驗不可能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是隨著情感起伏變化的審美心理流程。這種審美心理流程從閱讀者閱讀開始即隨之發生,直到閱讀者將自己的情感從閱讀文本中完全抽出,審美體驗才結束。過程哲學認為,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壹個動態的變化、矛盾的沖突的過程,沒有過程的認識就難有結果的認識。因而語文閱讀中的審美體驗是在情感的變化、心理流程中形成的壹種新的感悟與認識。
三、反思性、整合性、創造性。“審美是情感的,也是認識的”。體驗是理智的直覺。審美體驗則是通過理智的直覺、審美的眼光,將閱讀文本中提供的美的形象經過自己的體驗,進行反思,形成新的認識與感悟,並將其整合為自己知識結構中的壹部分,是閱讀者將公***知識化為自己知識、走向智慧的過程。審美體驗生成反思,反思與自己的原有經驗整合產生問題,有問題就會有探究、創造。因而審美體驗的反思性、整合性也是創造的源泉。例如,《項鏈》中的結尾之處,每個閱讀者都會有不同的續寫結局,這不同的續寫結局就是壹種經過反思、整合之後的新創造。
針對審美體驗的上述特征,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采取以下措施,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
首先,給學生充分的體驗空間。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與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就其本質而言,是隱喻性的,它不直接描述事物,而是求助於間接的描述方式,求助於含混而多義的語詞”。因而,作品往往是作者借助隱喻性的語言來表達其復雜情感的產物。另外,漢語言文字是表意性文字,作家有時表情達意時故意追求“言外之意”,因而賦於閱讀文本極大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在語文閱讀中,學生要透過單壹的語言把握其復雜豐富的含義,不得不靠仔細的揣摩和體驗。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充分體驗的空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閱讀,讓學生沈浸於作家所創造的情景中去進行情感與情感的交流,心靈與心靈的碰撞,而不能武斷地以自己閱讀審美體驗的“第壹文本”去強加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去想象、去思考、去評價、去體驗閱讀文本中的“美”,進而形成獨具個性的審美體驗。每個作家在創作過程中,總會留下些空白讓讀者去完成,而這些空白的填補就要靠讀者的審美想象了。
其次,要尊重個人審美體驗。語文閱讀帶有較強的個體性色彩,因而審美體驗完全具有個性化。美國著名學者維納?艾莉指出,“我個人的知識體系中包含著大量的對自己來說獨壹無二的體驗和回憶”。著名認知心理學家雷斯尼克說:“閱讀是壹種構造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讀者的推斷能力與他原來的知識起關鍵作用”。因而每個人基於自己的“前經驗”,對同壹閱讀文本會有不同的審美體驗,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具個性的審美體驗。語文閱讀中的審美體驗單單停留在“個體體驗”的獨特性上是不夠的,還應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進而使不同的“第壹文本”的審美體驗相互碰撞,激發學生進行反思與整合,對自己的審美體驗進行補充,增強對閱讀文本的再認識,體驗文本中蘊含的深層的美。只有大家暢所欲言,言其所思,才會有思維的碰撞,觸發他們新的審美體驗的產生。
最後,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教師可采取以下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壹)創設情景,讓學生進入到閱讀文本中去體驗文本中的美。例如《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教師可以直接讓學生想象每個詞所組成的單個畫面,每個畫面都呈現出壹種蒼涼美,總***有11個畫面,組成壹個大的完整畫卷,表現壹種人生的淒涼、漂泊之感。學生在想象畫面過程中,就已經不自覺地走進了教師所創設的情景之中,再觸活自己的“前經驗”,便形成自己的審美體驗。(二)運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借助新的教育技術去進行審美體驗。現代教學研究表明:多種感官同時感知的學習效果,要優於單壹感官感知的學習效果。審美體驗同樣如此。例如我們講《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在學生閱讀文本中,審美體驗只會憑審美想象構建壹個有限的審美空間,並在這個有限的空間中進行審美體驗。而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觀看電視劇《水滸傳》中的這壹精彩場面,使聲音、畫面、具體可感的色彩、人物形象有機統壹。多層次、多角度逼真地展現閱讀文本的內容,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審美體驗中去。(三)指導學生吟誦朗讀,體驗文本之中的美。吟誦朗誦是進行審美體驗的傳統方法。古代文人善於吟誦。清代學者姚鼐說,“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無論是疾讀,還是緩讀,都強調了吟誦朗誦的重要性。而葉聖陶提出“美讀”之法,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強調通過聲音節奏之美,深入體驗作者深層意蘊情感,達到與作者產生神相通、氣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審美體驗。教師指導學生“美讀”時可采用多種形式,如範讀、領讀、齊讀、分角色讀、輪讀等,均要求朗讀時感情充沛,聲音響亮,聲情並茂,在聲音富有節奏美的起伏變化之中,讓感情也隨之起伏變化,去體驗文本中的深層之美。
總之,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閱讀中的審美體驗,就是要以學生為閱讀的主體、為審美體驗的主體,教師要由講解、分析自己“第壹文本”審美體驗的角色轉換為引導的角色。正確、適宜的引導給教師提出了新的課題,這就需要教師適應新課改要求,不斷地充實自己,與學生***同學習,以積極的姿態響應新課改的呼喚。
陳富誌,河南平頂山學院文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