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物錯綜復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錦.2.刺畫花紋:身. 3.記錄語言的符號:字;~盲;以~害辭. 4.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憑.藝.體.典.苑.獻(指有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采(a.文辭、文藝方面的才華;b.錯雜艷麗的色彩). 5.人類勞動成果的總結: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現象:.. 7.舊時指禮節儀式:.縟節(過多的禮節儀式). 8.文華辭采,與“質”、“情”相對:質彬彬. 9.溫和:火.靜.雅. 10.指非軍事的:職.治武功(指禮樂教化和軍事功績). 11.指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552~言.白間雜. 12.專指社會科學:科. 13.掩飾:過飾非. 14.量詞,指舊時小銅錢:不名. 15.姓. 16. 皇帝謚號,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湣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如漢文帝.。
2. “文”在古文裏的意思◎ 文 wén 〈名〉 (1) (象形。
甲骨文此字象紋理縱橫交錯形。“文”是漢字的壹個部首。
本義:花紋;紋理) (2) 同本義 [figure;veins] 文,錯畫也。象交文。
今字作紋。——《說文》 五章以奉五色。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註:“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黼。”
美於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
——《韓非子·十過》 織文鳥章,白旆央央。——《詩·小雅·六月》 斑文小魚。
——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文駕(彩車);文斑(雜色的斑紋);文旆(有文彩的旗幟);文繡(繡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刺花圖案);文織(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文鱗(魚鱗形花紋) (4) 字,文字(“文”,在先秦時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別講,“文”指獨體字;“字”指合體字。
籠統地說,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飾以篆文。——《後漢書·張衡傳》 分文析字。
——《漢書·劉歆傳》 夫文,止戈為武。——《左傳·宣公十二年》 距洞數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文曰“天啟壬戌秋日”。——明· 魏學洢《核舟記》 文曰“初平山尺”。
(5) 又如:甲骨文;金文;漢文;英文;文跡(文字所記載的事跡);文書爻(有關文字、文憑之類的卦象);文異(文字相異);文軌(文字和車軌);文獄(文字獄);文錢(錢。因錢有文字,故稱);文狀(字據,軍令狀);文引(通行證;路憑);文定(定婚) (6) 文章(遣造的詞句叫做“文”,結構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position]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
——《孟子·萬章上》 好古文。——唐· 韓愈《師說》 屬予作文以記之。
——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 能述以文。——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摘其詩文。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7) 又如:文價(文章的聲譽);文魔(書呆子);文會(舊時讀書人為了準備應試,在壹起寫文章、互相觀摩的集會);文移(舊時官府文書的代稱);文雄(擅長寫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義(文章的義理);文情(文章的詞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這篇文章);作文(寫文章;學習練習所寫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價(文章的聲價);文什(文章與詩篇) (8) 美德;文德 [virtue] 聖雲繼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懷詩壹首》 (9) 又如:文丈(對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稱);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與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寫文章的道德);文薄(謂文德淺薄);文昭(文德昭著) (10) 文才;才華。
亦謂有文才,有才華 [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11) 又如:文業(才學);文英(文才出眾的人);文采風流(橫溢的才華與瀟灑的風度);文郎(有才華的青少年);文彥(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殘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華) (12) 文獻,經典;韻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亂法。
——《韓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舊文而 *** 鑿。——《說文解字·敘》 (13) 辭詞句。
亦指文字記載 [writings;record]。如:文幾(舊時書信中開頭常用的套語。
意為將書信呈獻於幾前);文倒(文句顛倒);文過其實(文辭浮誇,不切實際);文義(文辭);文辭(言詞動聽的辭令);文繡(辭藻華麗) (14) 自然界的某些現象 [natural phenomenon] 經緯天地曰文。——《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15)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變化的跡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 文治;文事;文職。
與“武”相對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civilian post] 文能取勝。——《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文不能取勝。
文武並用。——唐·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17) 又如:文臣,文吏(文職官吏);文席(教書先生的幾席);文品(文官的品階);文帥(文職官員出任或兼領統帥);文烈(文治顯赫);文員(文職吏員);文階(文職官階);文道(文治之道);文業(文事);文僚(文職官吏) (18) 法令條文 [articles of decree] 而刀筆吏專深文巧詆,陷人於罪。
——《史記·汲黯列傳》 (19) 又如:文劾(根據律令彈劾);文法吏(通曉法令、執法嚴峻的官吏);文丈(規矩;制度);文移(官府文書);文牓(布告;文告);文憲(禮法;法制) (20) 文言。古代散文文體之壹;別於白話的古漢語書面語 [literary language]。
如:半文半白;文語;文白(文言文和白話文) (21) 文教;禮節儀式 [rites] 則修文德。——《論語·季氏》 (22) 又如:文丈(崇尚禮文儀節);文俗(拘守禮法而安於習俗);文致(指禮樂);文貌(禮文儀節);文緒(文教禮樂之事);文儀(禮節儀式) (23) 指表現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
如:文服(表面服從);文榜(告示、布告之類);文誥(誥令) (24) 指鼓樂,泛指曲調 [music;tune]。如:文曲(指樂曲);文始(舞樂名) (25) 謚號,謚法:勤學好問叫文 [study deligently] 何以謂之文。
——《論語》 是以謂之文。 (26) 姓 詞性。
3. 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中讀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和四方、上下或兩端距離同等的地位。
中離維綱。——《儀禮·大射儀》
與太史數射中。——《周禮·射人》
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禮記·射義》
古者天子地方千裏,中之而為都。——《新書·屬遠》
2、通“得”義:
《周禮·師氏》:“掌國中失之事。”
杜子春說:“中當為得。”古音中、得同音義通。故古書中“中意”亦通“得意”。“中”還可作虛詞用:中----中字亦虛詞,《易經·系辭下》:“葬之中野。”《禮記·表記》:“中心僭怛。
3、內,裏面。與“外”相對 。
五帝之中無傳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禮記·儒行》
皮樹中、閭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禮記·鄉射禮記》
以益中外之累。——《後漢書·列女傳》
中藏隱情不可致,詰公(袁可立)壹覽,立得籍甚。——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4、半;中途;半中腰 。
夜中,星殞如雨。——《春秋》
5、方位名。泛指壹個地區內或壹個時期內,中間;居中 。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陶淵明《桃花源記》
6、指宮禁之內。亦借指朝廷。
趙高用事於中。——《史記》
公來自中,天子所倚。——唐·韓愈《祭董相公文》
7、內心 。
憂從中來。——曹操《短歌行》
8、內臟。
五中所主,何藏最貴。——《素問》
9、中介人
中央向嚴鄉紳借二十兩銀子。——《儒林外史》
10、中等。
受中賞。——《戰國策·齊策》
中家以上。——清·方苞《獄中雜記》
11、方言∶成,行,好,可以,了得。[All right]
正要與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裏討去,可是中麽?——《二刻拍案驚奇》
12、容易
我是薛家丫頭,狄家媳婦,我的錢不中騙。——《醒世姻緣傳》
13、合適,適當
是秦之計中,齊燕之計過矣。——《戰國策·齊策二》
余觀君疏於世故,而謀國無不中。——宋·葉適《袁聲史墓誌銘》
14、不偏不倚
頭頸必中。——《禮記·玉藻》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15、通“忠”。忠誠。
難進而盡中。——《孝經·聖治》
中和,祗庸孝友。——《周禮·春官·大司樂》
中不上達。——《荀子·成相》
4. 說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說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講說;說明;言論;說法;主張;勸說;說服;喜歡;高興。
引證解釋:
壹:讀音:shuō
1、陳說;講說。
《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譯文:到了郡城,到太守那裏去,講說了這番經歷。
2、說明;解說。
《離騷》:“眾不可戶說兮,孰雲察余之中情。”
譯文:眾人無法挨家挨戶說明,誰會來詳察我們的本心。
3、言論;說法;主張。
《鴻門宴》:“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
譯文:反而聽信小人的言論,想殺有功的人。
4、文體的壹種,也叫雜說。多用於說明事物,講述道理。
《黃生借書說》:“為壹說,使與書俱。”
譯文:寫了這壹篇借書說,讓(它)和(出借的)書壹起(交給黃生)。
二:讀音:shuì
勸說;說服。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
三:讀音:yuè
通“悅”。喜歡;高興。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文:學過的內容在適當的時候溫習,不也是壹件很高興的事嗎?
5.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之字的所有用法
答:淺析文言文“之”的用法
壹般來說,“之”的用法有下面幾種:1.“之”字用作指示代詞。如:
①“之二蟲又何知?”“之”表示“這”,意為“這兩條魚又怎麽知道?”
②“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之”表示“這樣”,意為“(他)是我的老師,像這樣(我)又怎麽(可以)詆毀他呢?
③“請京,使居之。”“之”代指處所,表示“那裏”。
④“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之”,此,指陳堯咨射箭十中八九這壹情況。
2.“之”用作第三人稱代詞。這種情況出現得比較多,在課文中屢見不鮮,主要表示“他”、“她”、“它”。如:
①“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識之”,意即默默地在心裏記住它。
②“桓侯故使人問之”,“之”指代他(扁鵲),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問他(扁鵲)”。
③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擔鬼著肩上,急執之。”“之”指代它(鬼),“急執之”意即趕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動詞,意為“往,到……去”。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準備到南海去,怎麽樣?”
②“行不知所之。”“之”意為“到……去”。
4.“之”字用作助詞,這種情況比較常見,但筆者以為也最復雜,可以分為下面三種:
⑴“之”用作結構助詞,相當於“的”,如:
①“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意即“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麽聰明的曾參傳下來的”。
②“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兩個“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誌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⑵“之”字用於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如;
①“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之”在這裏沒有實在意義,用於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同樣,“之”在這裏也沒有實在意義。?
值得註意的是,這壹種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時候混淆,應註意區分,以免弄錯。
⑶“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也無實義。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之”,調節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
②“填然鼓之。”在這裏,“之”也是單純調節音節,沒有實義。
基本上來說,在文言文中“之”的常見的用法就是上面幾種,只要掌握其規律,摸準“之”的用法和意義也是不困難的。
6.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而”在古漢語(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較復雜的,它有兩個讀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裏可以是實詞,在另壹個句子裏又可以是虛詞;作實詞可以是名詞,可以是動詞,可以是代詞;作虛詞時可以是連詞,可以是助詞.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幾個. 下面我把首選的古漢語工具書——《辭源》上的解釋作依據,補充壹些中學課本文言文課文中的句子作例句.壹並打給妳. 而 壹、ér 壹頰毛,象毛之形.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例如:《周禮·考工記·梓人》:“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二代詞.通“爾”汝,表示第二人稱.可譯為“妳(的)”、“妳們(的)”.例如:《項脊軒誌》:“某所,而母立於茲.” 三連詞.⒈表示並列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輕重,而是並列、並重的關系,可譯為“和”、“及”、“又”、“並且”或不譯.例如:《兩小兒辯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關系,所連兩項在時間、動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譯為“就”、“然後”、“來”、“便”等,或不譯.例如:《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 ⒊表示遞進關系,後項意思比前項意思更近壹層,可譯為“而且”、“並且”等.例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⒋表示修飾關系,前項修飾後項,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不譯.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轉折關系,所連兩項在意思上相對或相反,可譯為“卻”、“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設關系,常連接分句中的主語和謂語,可譯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勸學》:“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四助詞,跟“上”、“下”、“來”、“往”等方位詞連用,表示時間或範圍等,可譯為“以”.例如:《圖畫》:“古中國之畫,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構.” ⒈相當於“之”.例如:《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⒉表語氣.略近於“兮”.例如:《論語·微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詩經·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夠.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紂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莊子·逍遙遊》:“故夫知效壹官,行比壹鄉,德合壹君,而徵壹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參考文獻:《辭源》《中學文言文索引詞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0條評論。
其他回答 ***2條回答評論 ┆ 舉報 紅紅[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義”中的“而”表並列.從語法角度看,“而”連接前後兩個動賓結構“舍生”“取義”,無輕重之分,更無遞進,轉折關系.“舍生而取義”解釋為舍棄生命選擇道義. 下面是“而”用法總結! 而 (1) 第二人稱代詞,(2) 壹般作定語 某所,而母立於茲. ( 2 ) 副詞,譯為“就,才”. 然則何時而樂耶? (3)連詞 並列關系,壹般不譯. 蟹六跪而二螯. 遞進關系,譯為“並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承接關系,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吾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轉折關系,譯為“但是”或“卻”.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假設關系,譯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⑥修飾關系,連接狀語與中心詞,可譯為“地”也可不譯. 吾嘗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因果關系,譯為“因而”. 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及夫遊之樂也. ⑧表比喻,譯為“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 本文***用25個“而”字,表示前後詞句並列、承接、修飾、轉折等關系,想壹想下列語句中“而”字的用法,體會它們各自語氣的輕重,探究“而”輕重音朗讀的規律. (1)、太守與客來飲於此……而年又最高(遞進、重讀) (2)、若夫……巖穴暝 (承接、輕讀) (3)、朝而往,暮而歸 (修飾、輕讀) (4)、溪深而魚肥 (並列、輕讀) (5)、禽鳥……而不知人之樂 (轉折、重讀) 小結:凡是表轉折或遞進意味,都需重讀,凡連接詞與詞,有調節作用的則應輕讀.學生齊讀,體會“也”和“而”的讀法.。
7. 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有道理,有規律,有所作為,有什麽。
表示具有某種條件、原因等。基本字義:有1、會意。
金文字形,從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壹年》:“有備無患。”
譯文: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2、存在 出處:春秋戰國老子·《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必定要以無名無形的"道"作為根源。無才是天下萬物的本原。
3、取得,獲得,占有 出處: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譯文:如能占為已有,這將為稱王打下基礎。
4、相當於“或”,或許 出處:戰國孟子《魚我所欲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 譯文:因此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
出自戰國孟子《魚我所欲也》二、以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
金文字形,象人。本義:用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譯文:假如有人了解妳們,那麽(妳們)打算做些什麽事情呢?2、憑借;仗恃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富國以農,距敵恃卒。”
譯文:如果要想使國家富裕就要依靠農業,如果要拒敵於國門之外就要依靠軍隊。3、認為,以為 出處:春秋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我以日始出。”
譯文: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4、做,從事 葉紹鈞《倪煥之》:“教育事業最有意義,情願終身以之的。”
5、原因,緣故 《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譯文:為什麽居留長久?壹定有原因難表達。
6、把,拿 ——表示對事物的處置 出處:南朝·佚名《世說新語·自新》:“俱以情告。” 譯文:把所有的真實情況都告訴妳。
7、依,按,憑 ——表示動作行為的憑借或前提。猶言憑、根據 出處:清·龔自珍《病梅館記》:“以其智力為也。”
譯文:能夠憑借他們的智慧、能力做得到的。8、在,於 ——表示行動的時間、處所或範圍 出處:清·梁啟超《譚嗣同傳》:“以八月十三日斬於市” 譯文:於8月13日在街頭斬首。
9、因為,由於 ——表示行為產生的原因 出處:唐·柳宗元《捕蛇者說》:“吾以捕蛇獨存。” 譯文:可是我卻憑借捕蛇這個差事才活了下來。
10、和,而 ——表示並列關系 出處:清·周容《芋老人傳》:“載以來。” 譯文:多年以來。
11、則,那麽 ——表示條件關系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戰而不勝,以亡隨其後。譯文: (如果韓魏)戰勝不了秦國,那麽(秦國)將使他們後面的追隨者滅亡12、才 出處:宋·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譯文:想起當初祖父,冒著風霜雨露,斬斷荊棘開辟,才有了現在這點立足之地。13、表目的或結果等 出處:春秋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列子·湯問》:“智叟無以應。”
譯文:河曲智叟是那個嘲笑愚公的聰明人,即住在河的拐彎的地方的聰明老頭。 14、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質量、範圍之類的界限 出處:清·姚鼐《登泰山記》:“日觀以西峰。”
譯文:在西峰觀看日落。擴展資料 壹、以字形演變 二、以組詞:以前、以為、以及、以便、以資。
1、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壹段時期。
2、以外:[yǐ wài] 方位詞。在壹定的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外。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壹點之上;以上的詞義類似大於等於但不完全等同於大於等於;在程度,階段這類無明顯界限或界限不明顯的使用場景,以上等同於大於等於。4、嚴陣以待:[yán zhèn yǐ dài] 整飭陣容,做好戰鬥準備,以迎擊來犯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