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的含義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的含義

“匹夫有責” 的正確理解應該是“我有責任”,是“我的責任”,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有希望。如果我們每位同學都這樣想:班級搞不好,是我的責任;學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責任;國家教育辦不好,是我的責任;國家不強盛,是我的責任;人人都能主動負責,天下哪有不興盛的國家,哪有不團結的團體。事物是因果聯系的.天下亡了

必然我們也會亡. 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天下是整體

匹夫是部分.整體影響部分

部分對整體有能動作用. 匹夫在以前是對平民的壹種較不敬的稱呼 天下意即 國家。然則以前似乎指壹家之國。並沒有現代國家的這種含義。 在今天看來,大概就是:舉國上下皆應心系之國家的興亡, 原則之所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謂這壹含義的延伸。 面對當時社會上"強之劫弱、眾之暴寡、許之謀愚... "墨子之意是,首先選擇天下最賢能且可勝任的人為天子

次而選擇天下之賢能之人為三公。

為國家興盛或衰亡﹐每個普通的人都有責任。 語本清顧炎武《日知錄.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日知錄》 有亡國

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

曰: 易姓改號謂之亡國

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

人將相食

謂之亡天下. 魏晉人之清談何以亡天下? 是孟子所謂楊墨之言至於使天下無父無君而入禽獸者也.昔者嵇紹之父康被殺於晉文王

至武帝革命之時

而山濤薦之入仕

紹時屏居私門

欲辭不就.濤謂之曰: "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

而況於人乎壹時."傳誦以為明言

而不知其敗義傷教至於率天下而無父者也.夫紹之於晉

非其君也

忘其父而事其非君.當其未死三十余年之間

為無父之人亦已久矣

而湯陰之死何足以贖其罪乎? 且其入仕之初

豈知必有乘輿敗績之事

而可樹其忠名以蓋於晚也. 自正始以來

而大義之不明遍於天下.如山濤者既為邪說之魁

遂使嵇紹之賢且犯天下之不韙而不顧.夫邪正之說

不容兩立

使謂紹為忠

則必謂王裒為不忠而後可也.何怪其相率臣於劉聰、石勒

觀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動其心者乎? 是故知保天下

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

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賤

與有責焉耳.  〔譯文〕 自古以來,就有亡國的事

也有有亡天下的事.如何辨別亡國和亡天下呢? 那就是: 易姓改號叫作亡國; 仁義的道路被阻塞

以至於達到率領禽獸來吃人

人與人之間也是妳死我活,不分輸贏不甘休

這叫作亡天下. 魏晉人的清談為什麽能夠亡天下? 原因就是孟子所說的楊朱墨翟的學說使天下人目無父母

目無君上

從而墮落為禽獸了.以前

嵇紹的父親嵇康被晉文王所殺

到晉武帝建立晉朝時

山濤推薦嵇紹入朝做官

嵇紹當時隱居在家裏

想推辭不去.山濤對他說: "我替您考慮很久了.天地間春夏秋冬四季尚且有相互更替的時候

更何況人生短暫的壹世."人們把山濤的這些話作為名言加以傳誦

然而不了解他這話敗壞了仁義

傷害了教化

竟至使天下人目無父母.嵇紹對於晉王朝來說

晉王朝的 國 君並非他的 國 君

但他卻忘了自己父親被晉文王殺害

而去事奉並非他的 國 君.在他活在世上的30多年之間

他作為目無父母之人已經很久了

那麽在湯陰以死效忠又如何贖回他的罪過呢? 況且當他最初入朝做官的時候

他哪裏知道晉王壹定會發生兵敗之事

而自己竟能樹立忠名使晚節完美無缺呢! 自從曹魏正始以來

大義不明的情況已經遍及天下.像山濤之流既然是異端邪說的罪魁禍首

於是使嵇紹這樣的賢人都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無所顧忌.邪和正兩種評價截然相反

二者不可並行不悖.假如認為嵇紹是忠

那麽就壹定認為王裒是不忠才可以.否則如何能責怪那些晉代舊臣相繼著去侍奉劉聰、石勒

眼看著他的故主晉懷帝身穿青衣賤服為人行酒而無動於衷呢? 因此

首先要知道保天下

然後才知道保國家.保國家

是位 居國 君和臣下的那些統治者所要考慮的; 保天下

即使是地位低賤的普通百姓都有責任.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顧炎武的社會主張

意思是說

民族的存亡

是每壹個公民的責任 關於“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漢語大詞典》說:“謂國家興盛或衰亡

每個普通的人都有責任。語本清顧炎武《日知錄...因此

說“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二句意謂對於國家民族的興旺

每個普通人都有責任 成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多年來流行壹種說法,認為是顧炎武說的。但出自顧炎武的哪壹本書。卻從未有人點明。 劉潔修對顧炎武的著述壹壹翻檢,僅在《日知錄》卷十三《正始》篇中發現如下壹段話: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劉潔修繼續查索,終於在《飲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數千年文明之中國,人民之眾甲大地,而不免近於禽獸,其誰之恥歟?顧亭林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已耳! (《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壹·辨法通論·論幼學》) 今欲國恥之壹灑,其在我輩之自新……夫我輩則多矣,欲盡人而自新,雲胡可致?我勿問他人,問我而已。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 劉潔修經過考辨之後,認為按照語言發展運用的實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語意本於顧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

參考: wenwen.soso/z/q17325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