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金剛經論》記載:四句偈應該是“空心,空身,空性,空法”。
並不是大家習慣認為的最後四句話“壹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釋迦佛在《金剛經》中多次提到受持四句偈,但都沒有詳解何為“四句偈”。所以誰也不能“論斷”何為“四句偈”。
這裏只是把佛有關所說陳出,供讀者自斟酌體悟:佛陀在《中阿含經》壹七二、《心經第壹》中,回答雲何多聞比丘時說“比丘!我所說甚多,謂正經、歌詠、記說、偈他、因緣、撰錄、本起、此說、生處、廣解、未曾有法及說義。比丘!若有族姓子我所說四句偈知義知法,趣法向法,趣順梵行。比丘!說多聞比丘無復過是。”
接著回答雲何比聞比丘明達智慧說:“比丘!若比丘聞此苦,復以慧正見苦如真者,聞苦集、苦滅、苦滅道,復以慧正見苦滅道如真者,比丘!如是多聞比丘明達智慧。”
擴展資料
《般若經》的規模相當龐大,其確切的數量無法確定。從時間上看,《般若經》從《原始般若》而演進為《下品般若》、《中品般若》、《上品般若》;
這不但是般若法門的開展過程,也可以表示初期大乘佛教的發展情形。玄奘所搜集並編纂而成的《大般若經》,總***“十六會”。開頭五會是“根本般若”,其余歸為“雜般若”。
根本五會中,第壹會最詳,有十萬頌(漢譯四百卷,接近四百萬宇);第二會二萬五千頌;第三會壹萬八千頌;第四會壹萬頌;第五會八千頌。
從《大般若經》來看,壹般認為根本五會是由小本(略)發展為大本(詳)。以中國翻譯史看,首譯大乘經的支婁迦讖譯出三十品《道行般若經》(小品),相當於五會中第四會;壹百年後西晉譯的《放光般若經》、《光贊般若經》(大品)相當於五會中第二會;
而初會到玄奘編纂《大般若經》時才有。此翻譯情況也可作為推斷它們先後次序的壹種根據。“雜般若”中的《金剛經》位於第九會,分量最小,只三百頌。《金剛經》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故也被視為般若的略本。
百度百科—四句偈
百度百科—金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