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文言文主旨句

文言文主旨句

1. 找出文言文和古詩主旨句

歸園田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望洞庭湖增長城鄉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終南別業 王維 (中歲頗好道)——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雲濤連曉霧)——九萬裏風鵬正舉。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壹程,水壹程)——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嶽陽樓記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醉翁亭記 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2. 主旨句與中心句的含義壹樣嗎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主旨句”和“中心句”兩個詞常常被提及,不過教師和學生對此不以為意,認為“主旨句”就是“中心句”.因此,在學習到蘇教版八年級語文《馬說》壹文時,許多教師和學生都有點傻眼了.關於《馬說》壹文的“中心句”,配套的教學參考書沒有提及.關於“主旨句”,它是這樣來解說的:“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突顯了文章的主旨.於是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對此提出質疑:文章的主旨句或中心句到底是哪壹句?現在,我想對對“主旨句”和“中心句”提壹點自己的看法.“中心”依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事物的主要部分” ;“主旨”依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主要的意義、用意或目的”.從這意義上來講,文章的“中心”應是文章寫作內容的集中體現,“主旨”是文章的寫作目的或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達.在舊有的語文教學中,壹直有壹個提法——中心思想,它包括兩部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我們可以這樣理現在所說的“中心”就是“中心思想”的前半部分,能夠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現在所說的“主旨”就是“中心思想”的後半部分,能夠揭示作者表達情感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主旨句”.只是在絕大多數的文章中,作者通常在揭示文章的中心的同時也表達自己的感情,例如在《捕蛇者說》中,“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既突出了文章“賦斂之毒”的中心內容,也在“嗚呼!”和“乎!”的感嘆語氣中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深切的同情;在《陋室銘》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表明文章內容與“陋室”有關,又表達自身“德馨”的願望和情操.因此,按理來說,“主旨句”和“中心句”的分別不大,“主旨句”和“中心句”被人們認為是統壹的也就沒有什麽奇怪的了.但是,我們來看《馬說》:這是壹篇議論文,文章從千裏馬的悲慘遭遇、千裏馬被埋沒的原因和“食馬者”愚妄無知的表現三個方面說明伯樂對千裏馬的決定性作用.因此,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議論文中,文章內容都圍繞中心論點展開,所以本文的中心句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然而作者韓愈寫作本文不只是想告訴大家“伯樂非常重要”,他更想通過本文告訴大家:他就是壹匹千裏馬,可惜沒有伯樂來了解他、駕馭他.從這個寫作目的來看,沒有哪壹句能比“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壹句更能表達韓愈對統治者不識人才、摧殘人才現象的不滿與憤懣之情.因此,理所當然的,“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是文章的主旨句.我們對文章可以再問壹句“主旨句或中心句到底是哪壹句”的不僅是《馬說》,還有《與朱元思書》——中心句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主旨句是“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醉翁亭記》:中心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寫醉翁亭秀麗風光和遊之樂;主旨句是“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表達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從這些文章看,“主旨句”與“中心句”是有區別的.所以,我私下認為:主旨句≈中心句我需要補充壹句的是:在這裏我的舉例都來自文言文,壹方面是因為在文言文中“主旨句”和“中心句”的明確更利於我們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應對來自文言文的考查;另壹方面是因為在現代文中,“主旨句”和“中心句”常常不會被我們同時提及,即使被提及,又有誰會咬文嚼字地深究它們呢?。

3. 文言文主旨

主旨,壹句話: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是為文的前提《答李翊書》是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韓愈給李翊的復信,是壹篇書信體論說文。

文中圍繞“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敘述了自己治學為文的經歷,提出了“氣盛言宜”(內容決定形式)、“務去陳言”(致力於創新)的文學主張,表現了作者排擊世俗的勇氣和頑強進取的精神。譯文六月二十六日,韓愈稟告,李生足下:妳來信的文辭立意很高,而那提問的態度是多麽謙卑和恭敬呀。

能夠這樣,誰不願把把立言之道告訴妳呢?儒家的仁義道德歸屬於妳指日可待,何況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過我只是所謂望見孔子的門墻而並未登堂入室的人,怎麽足以能辨別是或非呢?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跟妳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妳所說的要著書立說的看法,是正確的,妳所做的和妳所期望的,很相似並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妳的“立言”之誌,是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所取用呢,還是希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取用,那妳本已勝過別人並且可以被人取用了。

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不要被勢利所引誘,(要像)培養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像)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長得旺盛果實就能預期成熟,燈油充足燈光就明亮,仁義之人,他的文辭必然和氣可親。

不過還是有困難之處,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達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還是沒有?雖然如此,我學習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開始的時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東兩漢的書就不敢看,不合乎聖人誌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靜處的時候像忘掉了什麽,行走時好像遺失了什麽,矜持的樣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著了迷。

當把心裏所想的用手寫出的時候,想要把那些陳舊的言詞去掉,這是很艱難的呀!把文章拿給別人看時,不把別人的非難和譏笑放在心上。像這種情況也有不少年,我還是不改(自己的主張)。

這樣之後才能識別古書(中道理)的真與假,以及那些雖然正確但還不夠完善的內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務必去除那些不正確和不完善的,這才慢慢有了心得。當把心裏所想的用手寫出來的時候,文思就像泉水壹樣湧流出來了。

再拿這些文章給別人看時,非笑它我就高興,稱贊它我就擔憂,因為文章裏還存有時人的意思和看法。象這樣又有些年,然後才真是象大水浩蕩壹樣(文思奔湧)了。

我又擔心文章中還有雜而不純的地方,於是從相反方向對文章提出詰難、挑剔,平心靜氣地考察它,直到辭義都純正了,然後才放手去寫。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養。

在仁義的道路上行進,在《詩》《書》的源泉裏遊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斷絕源頭,終我壹生都這樣做而已。文章的氣勢,就像水;語言,就像浮在水上的東西;水勢大,那麽凡是能漂浮的東西大小都能浮起來。

文章的氣勢和語言的關系也是這樣,氣勢充足,那麽語言的短長與聲音的揚抑就都會適當。雖然這樣,難道就敢說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嗎!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時,別人能得到什麽呢?盡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見解,難道就像器具壹樣嗎?用或不用都取決於別人。

君子就不這樣,思考問題本著仁義原則,自己行事有壹定規範,被任用就在人們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傳給弟子,把道借文章流傳下去為後世效法。象這樣,是值得高興呢,還是不值得高興呢?有誌於學習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

有誌學習古人的人,必為今人所棄,我實在為有誌於古的人高興,也為他悲傷,我壹再稱贊那些有誌學習古人的人,只是為了勉勵他們,並非敢(隨意)表揚那些可以表揚、批評那些可以批評的人。向我問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妳的意圖不在於功利,所以姑且對妳講這些話。

韓愈語。文章賞析韓愈認為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是為文的前提。

他在《答李翊書》的開頭說:“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有日矣,況其外文乎?”由此可見,他認為德是文章的內核,文是德之載體,或者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這和他所壹貫倡導的“文以載道”說是相壹致的。

如,他在《爭臣論》壹文中說:“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我將以明道也,非以為直而加人也。”

在《答李秀才書》中說:“愈之所誌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耳。”那麽,“道”和“文”怎樣能相促相長,達到較高的水準呢?他在《答李翊書》的第二段形象的論述了這個問題,他說:“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要寫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尋找壹盒能讓東施變西施的外用美麗霜,不要被狹隘的功利所驅譴,而要像為樹養根,給燈加油那樣,去加強道德修養,有了教高的道德水準,詩之樹、文之燈才根深葉茂、光焰萬丈!有了較高的道德修養,就有了經濟蒼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憫難憐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則鳴,有憤激則書,敢於為民請命,敢於為壹切正義和真理搖旗吶喊、奔走呼號。

金銀財色不能動其心,酷刑利刃不能鉗其口。想。

4. 初中語文文言文的主旨

《童趣》本文是追憶童年生活的壹篇極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圍繞“記趣”這壹中心,選取、描述了兒童時代觀蚊如鶴、神遊山林、鞭打蛤蟆幾件趣事,表現了童年生活的樂趣。

《童趣》主旨句為: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論語十則》倡導好學,包括讀書,治學,做人,增長學識與修養道德統壹。

《山市》本文作者以變幻之筆描寫了變幻莫測的山市蜃景,將人們難得壹見的山市蜃景描寫得惟妙惟肖,歷歷如在眼前,語言生動形象。 《詠雪》兄子胡兒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而兄女的比喻則是神似,兩人的比喻各有好處。

本文通過寫詠雪,表現了謝道韞的聰明智慧,才華出眾。 在最後的公大笑樂, 表示謝太傅欣賞謝道韞的才華 而最後還特別介紹謝道韞證明他欣賞謝道韞的才華 啟示: 這說明天才也要有好的成長環境。

《陳太丘與友期行》本文記述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表現了陳元方的聰慧,懂得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說明了“禮”和"信“的重要性,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 我們也不要對大人不講禮貌。

《智子疑鄰》告訴我們,如果心存私愛,偏信偏聽,就聽不進別人有益的忠告。反而會把提出忠告的人當成損害自己的人;《塞翁失馬》告誡我們,在壹定的條件下,禍可以變成福,而在另壹些情況下,福反而變成禍,說明事物是相互依存,互相轉化的樸素辯證觀點。

《傷仲永》通過方仲永從幼年時天資過人到長大後“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點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學”,是“其受於人者不至”,說明人的知識才能決不能單純地領先天賦,而必須註重後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了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的重要性。《木蘭詩》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木蘭勤勞、智慧、勇敢、堅強和不貪圖利祿的高貴品質,以及她愛國愛家的崇高精神。 《孫權勸學》本文通過孫權勸學的故事,強調了讀書學習對增長才略、“當塗掌事”的重要作用。

《口技》主旨句:京中人有善口技者。中心思想:感受這壹民間藝術的魅力與口技人高超的技藝。

《誇父逐日》寫了人敢於與自然事物做鬥爭 寫出了誇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誌。《***工怒觸不周山》是壹個神話故事。

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鬥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壹現象的最好解釋就是借助於神話,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象。

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 《狼》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只增笑耳。

說明狼無論多麽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後壹段作者的議論。

文章是以狼為主來敘事的,並從狼自取滅亡的角度來歸結故事的主旨的。 《桃花源記》向往者和平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反映了人民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願望,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平與與世無爭的意境,和黑暗社會的鮮明對比, 《陋室銘》文章通過對陋室的描寫和贊頌,抒發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貧樂道的思想感情,表現了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節操,也就是陋室銘的主旨所在。

借物抒情,托物言誌。 《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就是體現作者通過贊美蓮而體現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清正廉潔的高貴品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壹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沈的慨嘆。 《核舟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是壹篇寫壹件精美的工藝品的說明文,以簡潔生動的語言,再現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藝,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著成就。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表達的應該是孔子在戰亂非常多的春秋時期,迫切希望有壹個太平盛世的出現這壹感情的吧?他認為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定能形成壹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壹個”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人不獨親齊親 不獨子其子,是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 《三峽》本文通過寫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寫出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

《答謝中書書》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表達作者對山川美景的獨特情感,陶情怡樂於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發了歸隱林泉的終身誌趣。

《記承天寺夜遊》:用美景襯托了自己賞月的欣喜、貶謫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樂觀。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觀潮》浙江之潮,天下偉觀也。 本文寫的是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

作者以十分精煉的筆墨,描寫了海潮的壯觀、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弄潮的健兒和觀潮的盛況。《湖心亭看雪。

5. 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古詩和文言文的主旨句

您好: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古詩文及譯文匯總(1)1、與朱元思書《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壹篇著名的駢體文,該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襯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視之情,對友人的規勸。

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誌趣。原文風煙俱凈,天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壹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piǎo)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miǎo),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譯文(天空中),江面上的煙霧都消散盡凈,天與遠山都顯現著同樣的顏色。

(我乘船)隨水流漂浮遊蕩,任憑船兒隨水漂去。從富陽到桐廬,大約壹百多裏,奇峭的的山奇異的水,是天下獨壹無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江底遊動的魚兒和細沙碎石,壹直看下去毫無障礙。

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馬。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常綠的樹木;(高山)憑借著山勢,競爭著向上,相互比高遠。

(群山)互相競爭著高聳筆直的向上,形成成千成百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清越的泉聲。

美麗的百鳥相向和鳴,唱出和諧動聽的嚶嚶聲。蟬兒長時間地叫個不停,猿猴也長時間地叫個不斷。

那些像老鷹飛到天上壹樣(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見這裏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靜下來;那些忙於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從枝葉的空隙中)見到陽光。

2、五柳先生傳陶淵明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本文實為他的自傳。《五柳先生傳》文中言“不”,其實正突出了作者與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對高潔誌趣和人格的堅持,使得文章顯得與眾不同,讀來生動活潑,很好的表達了陶淵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原文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shì)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zhé)盡,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lìn)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hè)穿結,簞(dān)瓢(piáo)屢空,晏(yàn)如也。

常著文章自娛,頗(pō)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qián)婁(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銜(xián)觴(shāng)賦詩,以樂其誌。

無懷氏.之民歟(yú)?葛天氏之民歟(yú)?譯文先生不知道是什麽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就以此為號。

先生閑適安靜且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富貴。喜歡讀書,但只求領會要旨;每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

愛好喝酒,但家境貧寒而不能常喝。親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時擺了酒席來招待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期望壹定喝醉。

(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並不裝模作樣,說走就走。簡陋的居室裏空蕩蕩,不能遮蔽風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盛飯的籃子和喝水用的瓢裏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經常寫文章自己娛樂,稍微表露出自己的誌向。不把得失放在心上,這樣過完自己的壹生。

有人稱贊道: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做官。”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壹類的人吧?壹邊喝酒壹邊作詩,為自己的誌趣而感到快樂。

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是葛天氏時候的百姓吧?3、馬說《馬說》是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壹篇文章,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大約作於貞元十壹年至十六年間(795—800)。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說”是古代的壹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shí)或盡粟(sù)壹石(dàn,古音為shí)。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sì)也。

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譯文世上先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

千裏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馬,也只能辱沒於低 *** 的手中,跟普通的馬壹起死在馬廄裏,而不用千裏馬稱呼。

日行千裏的馬,有時吃壹頓就要吃盡壹石的糧食,餵養馬的人不按照它馬能日行千裏的能力來餵養它。這樣的馬,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