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60年,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相關研究至今仍是國際史學界的熱點。據不完全統計,這方面的著作約有3萬余種。在我國,早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前夜,就已有這方面的著作問世。
1944年6月,湖南群社出版了文元鈺編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受到了我國學術界的空前關註,相關研究成果百花競放。
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話語系統,形成鮮明的中國特色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話語系統,表現出了鮮明的中國特色。
充分掌握歷史文獻資料,努力提出壹些有說服力的新觀點。比如,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朱貴生、王振德、張椿年等編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壹書,在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歷史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提出了有別於傳統認識的壹些觀點:戰爭開始階段的帝國主義戰爭性質為時很短,只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1940年4月德國進犯丹麥、挪威時期;到了6月,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開始活動,這時戰爭已具有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性質。
本著“博采眾長,刻意求真”的精神,對於壹些重大理論問題作出自己的判斷。比如,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著的5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1999年版)中,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問題,強調“帝國主義制度全面危機的加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法西斯主義國家的崛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直接根源”;“西方民主制國家的綏靖政策,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到來的加速劑”。關於引起廣泛爭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問題,針對“1931年說”、“1937年說”、“1939年說”和“1940年說”等多種說法,該書基於當時世界的主要矛盾、戰爭發動者不同的情況和戰爭發展軌跡的差異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分別在東方和西方先後爆發的。1931年9月,日本在中國挑起“九壹八”事變、在東方揭開大戰序幕後,又於1937年7月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大戰由此在東方爆發。1935年10月,意大利在西方最早挑起入侵阿比西尼亞的戰爭。以後,又經過德意聯合武裝幹涉西班牙、德國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不流血征服,到1939年9月德國大舉進攻波蘭,大戰由此在西方爆發。應該說,這些分析多有新意,較為符合歷史事實。
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這是我國從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的大多數學者的***同特點。具體來說就是,尊重歷史,壹切從實際出發;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進行綜合研究,而不是僅僅作為軍事史來寫;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自覺清除“歐洲中心論的影響”,重視探求和揭示大戰發生和發展的規律,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和世界影響。
肯定中國***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闡述抗日戰爭的世界影響和國際意義
經過我國學者的多年研究,中國抗日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場,抗日戰爭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中國***產黨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抗日戰爭具有重大的世界影響和國際意義,已經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戰鬥的國家。比如,胡德坤、羅誌剛主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綱》(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壹書,專章闡述“中國開辟了世界上第壹個反法西斯戰場”。正如毛澤東同誌所指出的:“我們的敵人是世界性的敵人,中國的抗戰是世界性的抗戰”;“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該書指出,以“九壹八”事變為起點的中國抗日戰爭,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以“七七”事變為起點的中國全面抗戰,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壹個戰場。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戰鬥的國家,中國抗日戰爭代表了這壹時期人類歷史發展進步的方向。
中國抗日戰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場。比如,王振德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戰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壹書指出:中國6年的局部戰爭、8年的長期抗戰,迫使日本的壹切軍政施策均以解決侵華戰爭為中心,無力與德軍呼應,致使德意日三國軍事條約形同廢紙。這樣,同盟國無後顧之憂,才順利執行了“先歐後亞”的戰略方針,取得大戰的完全勝利。如果低估了中國戰場在大戰中的戰略地位,就不可能寫出科學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以中國***產黨為中流砥柱的抗日戰爭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進程。比如,韓永利著的《戰時美國大戰略與中國抗日戰場》(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壹書,通過對抗日戰爭對戰時美國大戰略的作用與影響的研究,論證了中國戰場承擔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戰略責任,有效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其他主要戰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美戰略關系是壹種相互支持的互動關系,而非美國的單向支持。
既註重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史料發掘,又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
在不斷深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起點、性質、分期以及綏靖政策、法西斯主義、大戰中的中國戰場、大戰的影響等問題研究的同時,我國多數學者努力做到歷史與現實相結合,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研究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
揭示法西斯專政的本質及其規律。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離不開對法西斯主義的研究。中國史學界早就把法西斯主義作為壹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朱庭光主編的《法西斯主義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華夏出版社1988年版)、《法西斯新論》(重慶出版社1991年版)、《法西斯體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三部專著先後問世。《法西斯新論》分析了種種法西斯主義現象,並進行了新的理論解釋;《法西斯體制研究》分別探討了德、意、日的法西斯體制。陳祥超著的《墨索裏尼與意大利法西斯》(中國華僑出版社2004年版)壹書,著力研究了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歷史與現狀。這些研究在壹定程度上揭示了法西斯專政和二戰期間許多歷史現象的本質及其規律。
致力於防止法西斯勢力再起,維護世界和平。在現實生活中,法西斯政權雖然早已覆滅,但法西斯思想並未根除。半個多世紀以來,新老法西斯分子壹直企圖卷土重來。在日本,軍國主義思想尚未肅清,軍國主義分子依然在活動。他們公然篡改歷史,美化侵略戰爭,試圖為日本軍國主義翻案。這在歷史研究中也有突出表現,出現了以為日本法西斯主義翻案為主要目的的“修正學派”,即“翻案學派”。我國學者對法西斯主義的研究,對於防止法西斯勢力再起,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以及史料發掘等方面取得進展。比如,王捷、楊玉文等主編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詞典》(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軍事科學院等單位近百名中青年學者花費10余年時間編纂而成的。全書***收集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際關系、外交事件、戰略戰役、軍事組織、軍隊編制、武器裝備和歷史人物等1萬余詞條。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壹些出版社也出版或修訂再版了壹批著作。如《中國抗日戰爭紀實叢書》22種(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2版)、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編著的《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的暴行》(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第4版)、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的《中國抗日戰爭史》(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第2版)、劉啟安著的《叫魂———侵華日軍常德細菌戰首次獨家揭秘》(二十壹世紀出版社2005年版)和李蓉著的《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等。這些都推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的研究和學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