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2、《望嶽》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3、《春日》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壹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4、《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5、《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6、《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7、《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8、《遊山西村》
宋陸遊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9、《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10、《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1、《春日行》
唐李白
深宮高樓入紫清,金作蛟龍盤繡楹。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樓船蹙沓波浪驚。
三千雙蛾獻歌笑,撾鐘考鼓宮殿傾,
萬姓聚舞歌太平。
我無為,人自寧。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飄翩下雲軿。
帝不去,留鎬京。
安能為軒轅,獨往如窅冥。
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
12、《遊太平公主山莊》
唐韓愈
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壓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
13、《雪梅》
宋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14、《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15、《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裏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裏,壹山放過壹山攔。
哲理詩《理想》的教學
學習目標解讀
《理想》是壹首哲理詩。作者運用壹連串的比喻,從多角度贊美理想,鼓勵我們要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實現人生目標,可能會遭受誤解、挫折、甚至失敗,但只要不懈努力,不怕犧牲,堅定信念,理想之花壹定會“在壹瞬間照亮妳的眼睛”!
為了更好的領悟本詩,妳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嘗試:
1.整體把握全詩含義,弄清每壹節大意。(能力目標)
2.揣摩詩句所用比喻的喻意,體會其在表達主題上的作用。(能力目標)
3.掌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能在自己的文章中初步運用。(知識目標)
4.妳的理想是否合乎實際,說給同學們聽聽,讓他們給妳參謀參謀。(情感目標)
詩是語言的藝術。詩人的語言就好比畫家筆下的線條或色彩,帶有壹定的靈動性。理解鑒賞詩歌,就要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反復咀嚼這些詩句,細心揣摩詩人的心理歷程。從準確把握詩歌的朗讀節奏入手,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和閱讀積累,感悟詩的意境、情感及表現技巧。
重點問題解析
學習這首詩,重點在於把握詩歌表現出來的主題。難點是如何理解在對理想的追求過程中為什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幾種結果。熟讀本詩後想壹想:
1.本詩主題是如何表達出來的?
參考答案本詩開篇用比喻手法,總說理想的意義,以下幾節分別從理想的歷史意義、人格意義、人生意義等角度對理想的意義進行闡述,最後鼓舞人們樹立理想,為理想而努力。
思路指導回答這個問題可從標題著眼,設想壹下作者要針對理想的哪些方面來寫,理想在人生過程中的意義有哪些,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哪些預料不到的結果,如果這樣探本求源,深入分析,那麽對此題的回答就比較容易了。
2.對詩中作者列舉出來的理想可能帶來的截然不同的結果這壹現象是如何理解的?
參考答案人們追求理想本不是壹帆風順的。理想的追求和實現過程正是人們摒棄自我、塑造自我的過程,它會使追求者人生更為完美、信念更為堅定、價值更為崇高。
思路指導理解這個問題適宜聯系壹些被世人公認的成功的理想追求者的生活經歷。如能將自己追求理想過程中所遇到的體驗加進去就更好理解了。
課堂自我測評
1.讀壹讀下列詞語,為劃線字註準讀音。
綴連()脊梁()玷汙()功勛()詛咒()
2.聯系《在山的那邊》壹詩,說說為什麽理想能“使不幸者絕處逢生”?
3.“堅貞”壹詞詞典解釋:節操堅定不變。如:堅貞不屈。請用這個詞寫壹句話。
4.分析“理想既是壹種獲得,理想又是壹種犧牲”的結構特點,依此形式寫出壹句話。
5.朗讀詩歌要把握好節奏。請用“/”表明下句詩的節奏。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綜合能力測評
閱讀下面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理想是羅盤,給船舶導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載著妳出海遠行。
但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妳那進取的心。
理想使妳微笑地觀察著生活;理想使妳倔強地反抗著命運。
理想使妳忘記鬢發早白;理想使妳頭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鬧鐘,敲碎妳的黃金夢;理想是肥皂,洗濯妳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壹種獲得,理想又是壹種犧牲。
理想如果給妳帶來榮譽,那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而更多的是帶來被誤解的寂寥,寂寥裏的歡笑,歡笑裏的酸辛。
1.選段中劃線詩句運用了什麽修辭?請簡述其作用。
2.怎麽理解“理想使妳倔強地反抗著命運”?舉出1-2個這樣的例子。
3.為什麽說理想“給妳帶來的榮譽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
實踐活動探究
請妳課下搜集有關名人談論理想的短文或語句,將妳的搜集與同學們交流壹下。
幾首哲理詩的賞析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與自然之理。闡發自然世界與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的詩便是哲理詩。壹些含道應物、遷想妙得的哲理詩,其本身就是詩人觸物生情、寓理於形或融理入情的產物,是詩人對人生、對社會的睿智地思索和深刻地體察的結果。它往往是把發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穎鮮明的藝術形象熔鑄壹體,來服人以理、動人以情的。本文擬從賞析幾首哲理詩入手,試圖幫助同學們了解哲理詩的特點,提高對事理的認識,辯正地分析客觀事物和自然現象。
壹、《放言》(白居易)
贈君壹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壹生真偽復誰知?
這首詩的主題是辨偽。首聯提出有辦法解決狐疑,頷聯從自然景物入手具體介紹這壹辦法:讓時間證明壹切。頸聯轉入到歷史人物,進壹步證明上述辦法。尾聯順著頸聯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還沒有顯現時便死去,他們的德行真偽就無人知曉。本詩告戒我們:看待事物不要過早下結論,否則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詩》(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詩人在這首詩中描繪了琴和指頭兩個形象,用兩個假設句和兩個反問句,故作疑難之語,實際上幽默詼諧,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賴於主、客觀的緊密配合”這樣壹個深刻的哲理。
三、《過沙頭》(楊萬裏)
過了沙頭漸有村,地平江闊氣清溫。
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這首詩明白曉暢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來到,而常人卻不知道,因為他們沒有水上的生活經驗,對潮水漲落的規律不知曉;而篙師長年累月在江上撐船,水的深淺,流速的快慢等,都壹清二楚,些微變化他們都能察覺。這就揭示了壹個深刻而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實踐出真知。
四、《論詩三十首》(元好問)
眼處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這首詩前兩句很容易明白:眼見的真實情景激發心頭的真切感情,就能寫出意境神妙的詩句;閉門造車,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東西,總要失真。後兩句則說:靠臨摹前人作品,畫出秦川景色的畫家,親自去長安的能有幾人?詩人省略了壹句話,即難怪那些人畫不好。本詩告訴我們:沒有現實生活的感受,沒有親身體驗,是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
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楊萬裏)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進入萬山圈子裏,壹山放出壹山攔。
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壹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壹時壹事的成功所陶醉。
哲理詩的理解之道
古代哲理詩往往以理趣見長,耐人尋味,給人以教益;內容上通俗易懂,寓意深刻。古代詩人在寫哲理詩時習慣借助“景”“物”“人”“事”“生活”來闡發觀點,傳達哲理,所以優秀的哲理詩,既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又能給人以宇宙、人生哲理的啟發。由於哲理詩的哲理往往表現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跡,許多學生在閱讀鑒賞哲理詩時經常無從下手,無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理趣。其實,鑒賞哲理詩,理解其中的“哲理”也有壹定的門道。
第壹,可以通過詩人表達哲理的形式入手去理解“哲理”。哲理詩往往是在寫景狀物,寫人敘事時有意識地蘊含壹些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哲理。這類作品或寓理於事、或寓理於景、或喻理於物,敘事,寫景、狀物是手段,表現理趣才是目的。
1、借景說理。
通過描寫自然風景來抒發哲理在哲理詩當中是最多的。這類詩與寫景抒情類的詩歌不同,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往往是寄寓某種道理或是為說理作鋪墊。我們先來欣賞蘇軾的壹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壹》: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這是壹首哲理詩嗎?全詩四句好像並沒談什麽哲理,只是純客觀地描寫了自然界雨前、雨中、雨後的景象。但我們深入思考壹下,詩人為什麽要擇取這迅疾而來、飄忽而去的三個意象━━“黑雲”、“白雨”、“風”組成色彩斑讕的畫面呢?為什麽要用雨後平靜的水面去反襯雨前來勢兇猛、不可壹世的“黑雲”、“白雨”呢?詩人為什麽要揭示自然界這種變化無常而又有常的規律呢?
聯系背景,原來這首詩作於王安石變法前夕,當時詩人提出了與變法不同的主張,政治上正遭到改革派的圍攻與打擊,對整個政治局勢,蘇軾有點感到力難勝任,在郁悶之時,詩人從望湖樓前所看到的景色中得到啟發。他覺得,無論是政治的暴風雨還是個人的坎坷,都必然是暫時的,必然要回復到澄清的本原上,這就是詩人要通過眼前的風雨來表達的人生哲理。
2、即事說理
這類哲理詩,往往通過現實生活中的某壹特定的現象,或從生活中的某種經歷感受來寄寓某種道理。由於這類詩常常直接取材於日常生活事件,因此理解難度往往不太大。理解哲理時,壹定要從日常事件出發去聯想寄予的人生哲理,閱讀中註意聯想、聯系,就可以較容易把握詩中蘊含的道理。例如蘇軾著名的《東坡》詩: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詩人描述的是雨後夜中散步這樣極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卻深含了獨立危行的人生態度。詩中用“市人行盡野人行”概括了自己的遭遇和遺世獨立的偉大孤獨感;用“犖確坡頭路”的意象,象征了人生旅程的坎坷;用“自愛鏗然曳杖聲”表達超脫曠達、苦中得樂的人生觀。閱讀時,如果註意聯系詩人的人生遭遇,這壹哲理是比較容易把握的。
3、托物言理
這類詩往往是借助某個具體事物的特定形象和某種特點,來寄寓某種道理的。例如:
《畫眉鳥》
[宋]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
山花紅紫對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
不及林間自在啼。
鑒賞這首詩我們可以先從形象入手。詩中通過描寫鳥在林中與籠中情形的對比,才知道鎖在金籠裏,實在比不上在山林裏自由啼鳴快活。由此,可以悟出:萬物貴自由,宇宙萬物之美在於能自由自在。
第二,可從詩的形象的外在特點入手,進而由物到人(或到事),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地把握詩歌所要闡述的“哲理”。例如
蜂 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間,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詩表面上是寫蜜蜂,實際卻是借蜜蜂的辛勤采蜜,來表達對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歌頌;又借蜜蜂釀造的蜂蜜被壹些人輕易取走,來無情地諷刺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再如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壹)》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壹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詩表面上描繪了兩幅圖景:壹幅是春來水漲,“蒙沖巨艦”被輕輕托起,在江上自在漂行,輕快如水漂鴻毛壹般;另壹幅是船擱淺水,多人力推,艦也難移動。這是詩的外在形象特點。這兩幅圖景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用意何在?聯系題目“觀書有感”,我們從江上泛舟的形象中,可以由此及彼地感悟出讀書的真諦:水多,船行自在輕快,不枉費人力;同樣,讀書多,日積月累,基礎紮實,功底深厚,才會駕輕馭熟運用自如,得心應手。再推而廣之,做任何事情也都如此: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須多學習,多掌握知識技能,多積累經驗,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中自在而行。
另外,我們還可從詩歌的題目、詩中的議論性句入手去把握“哲理”。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如果忽略了題目,不把“觀書有感”與內容聯系起來思考,就可能會曲解詩意。而詩中壹些議論性句子往往是畫龍點睛之筆,也是我們領會詩歌寓意的關鍵。如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後兩句議論哲理明顯:只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還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杜甫《望嶽》“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的議論更有啟發性和象征性,只有站得高,才能擴大視野,縱覽全局,獲得正確的認識;同時,還鼓勵人們克服困難,樹立勇於攀登的雄心壯誌。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村居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