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克裏斯朵夫的描寫,又在文學史上樹立了壹個不朽的靈魂。從克裏斯朵夫的壹生,少年、青年、中年,他的壹生是傳奇的壹生,是挫折的壹生,是鬥爭的壹生。我敬佩他的勇氣,敬佩他的力量,敬佩他的精神。壹個永遠不屈的靈魂,站著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啊,但他,壹直努力地站著。我也正直,我也自尊,但是或許社會對我太厚,或許世界不給我機會,我只能在平庸中為他喝彩!他的人生是光彩的,也是苦難的;我是否有勇氣去接受同樣的考驗?
羅曼羅蘭對社會的認識是深刻的,對人性的認識是透徹的。我相信他描述的社會,同樣在我的社會也存在那樣頹廢的官僚,那樣平庸而自私的市民。歷史沒有因為科技而使得人們更高尚,更快樂,因為世界的庸人,俗人太多太多,像克裏斯朵夫之人,不是被消滅就是被同化了。這社會還是那樣自私,那樣無情,那樣虛偽,那樣醜惡。
克裏斯朵夫的理想是什麽?他希望成名,希望偉大,他確實成名了,也偉大了,但他到底的理想是什麽?他的奮鬥是為什麽?他不知道,作者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他在分析民族性和社會性時抗爭、吶喊,但是前進的方向在哪?在哪?我也想為大眾,為民族貢獻,但我又能如何,又能怎樣,又要去哪個方向貢獻?理想壹旦與現實接軌,竟找不到方向,我也不知要將這世界改造到如何。克裏斯朵夫慢慢平熄了,我也慢慢平熄了,他因奮鬥而失望,我因思考而失望
或許作壹個正直的小公民,像那些隱藏的人們,偶爾聽到壹兩聲吶喊,壹起心動。更多是實實在在又踏踏實實地或出壹個現實的我。做壹做自己喜歡的事,會壹會談得來的友人,愛喜歡的人,正直而平凡的生活。
克裏斯朵夫是聖者,我瞻仰他的光芒!
前天讀完了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裏斯朵夫》,覺得是壹次靈魂的交流,突然多個世界向我展開,我覺得我必須和他們溝通,這也是我不得不寫幾篇讀書筆記的原因,盡管本人不是很喜歡寫這類東西。
壹,童年與世界
《約翰?克裏斯朵夫》給我最深印象的是他的童年:
“每天他去發掘這個屬於他的宇宙:——壹切都是他的。——沒有壹件不相幹的東西:不論是壹個人還是壹個蒼蠅,都是壹樣的價值;貓,壁爐,桌子,以及在陽光中飛舞的塵埃。壹室有如壹國,壹日有如壹生。在這些茫茫的空間怎麽能辨得出自己呢?世界那麽大!”
童年的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的,他的生命和外界世界緊密的聯系到了壹起。所以這是壹個真的時代,他的詞典裏只有真與假,而不會有合適與不合適。不會為了現實的恩恩怨怨,適當與否而喪失自己對真的世界的關照。可以說每個人的童年都是悲天憫人的。
“他在家裏,坐在地上,把手抓著腳。他才決定草毯是跳船,地磚是條河。他相信走出草毯就得淹死。別人在屋裏走過的時候全不留意,使他又詫異又生氣。他扯著母親的裙角說:“妳瞧,這不是水嗎?幹麽不從橋上過?”——所謂橋是紅色地磚中間的壹道道溝槽。——母親理也不理,照舊走過了。他很生氣,好似壹個劇作家在上演他的作品時看見觀眾在臺下聊天。
他也是魔術師,大踏步的在田野走,望著天,揮著手臂。他命令雲彩:“向右邊去。”——但它們偏偏向左。於是他咒罵壹陣,重申前令,壹面偷偷的瞅著,心在胸中亂跳,看看至少有沒有壹小塊雲服從他;但它們還是若無其事的向左。於是他跺腳,用棍子威嚇它們,氣沖沖的命令他們向左:這壹回它們果然聽話了。他對自己的威力又高興又驕傲。”
這些克裏斯朵夫童年的趣事使我回憶起自己的童年。記得小時候我會在家的後院拿根木棒苦練“武林絕技”,掃盡“天下不平事”;我會在馬路上突然躺下學大灰狼在地上打滾(當時為了什麽事,我現在也已經忘了)。
童年的世界是荒謬的,但卻是無比真實的。在那裏有情,有義,有恐懼,可以勇敢的為了自己認為不平的事情大打出手,可以為了哥們兒上刀山下火海,這是壹個人的世界。而在現在,面對更大的不平,面對義氣帶來的後果。我們反而學會了理智,有時候對錯是次要的,適當才是我們需要追求的。或者適當與否就是對錯。每個人即使對很多現象忿忿不平,很多行為心有不服,卻總告訴自己那些感覺是荒謬的,是不合時宜的。成年人生活在世界上,可能並不會對不起別人,卻壹定會最對不起自己。“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是不合時宜的“奸詐”,僅僅是因為它是壹句真話。
但是,為其荒謬,故而可信!
獨的靈魂 奮鬥的吶喊--讀《約翰.克裏斯朵夫》有感
發表日期:2004-1-1 文章作者:孔雀珠玉 已瀏覽: 214 次 字體大小:[- +]
“我曾經奮鬥,曾經痛苦,曾經流浪,曾經創作……有壹天,我將為了新的戰鬥而再生。”我大學時曾經粗粗讀過這部巨著,以那時的閱歷完全無法駕馭這部史詩般小說的恢宏氣派和博大的文化內涵,那時候只覺得這部書有許多思想閃光點,但太誨澀,太堅硬,讓人難以參透它的精髓,體會它的魅力。
多年後的今天再細細地讀這部書,我盡乎是壹氣呵成地念完它,隨著閱歷的增加,我對書中的精髓感悟得更透徹了,這才驚呼這是部多麽好的涵納整個人生的大書。
本書作者為法國文學巨匠羅曼.羅蘭,譯者為學貫中西的傅雷先生。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加上譯者精彩的演繹技巧,使人們神遊書中,得到至美的精神享受。
約翰.克裏斯朵夫是十九世紀末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壹座小城的音樂家,他家境貧寒,但他倔強、自尊,絕不向權貴低頭。憑著他體察天籟的音樂家的天份和後天的勤奮,他成為小有名氣的作曲家、演奏家;但由於他的不肯媚俗,他的音樂被當地所謂有地位有品味卻對音樂毫無感覺的上層人士非議、排擠、打擊,他痛苦於這種孤獨的處境。但憑著他堅強的人格和壹如既往的勤奮,他在無人喝彩的暗夜中默默地前進著,他的音樂磨礪得愈發風格獨具,閃耀著天才的火花。
他因故遠離祖國,流落巴黎。在那兒他發現了那些操縱法蘭西上層文化的名人、沽名釣譽的政客及所謂新派藝術家塗脂抹粉的嘴臉。他與這種浮華頹糜、無病呻吟的文化空氣格格不入。在自己的祖國時,他精神上和創作是是孤獨的;在異國他鄉,他仍然孤獨地走著自己的路,漸漸形成了熱情、狂放、飛揚的音樂風格。
在異國敵對的氣氛中,窮困潦倒的他被剝奪了最後壹份糊口的工作,因長期饑餓引發的壹聲重病險些奪去了他的生命。後來大病初愈的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奮鬥、拼搏,在生活的泥潭中支撐著。
倍受生活磨難的他晚年隱居瑞士,十年反思,十年隱退後的他形成了明朗、清新、恬靜的音樂語言。就在他最未料到成名的時候他卻聲名鵲起了:昔日攻擊他、謾罵他的敵人此時都趨之若鶩地贊美他、頌揚他;整個歐洲都在瘋狂地演奏他的作品。他年輕時為之奮鬥的壹切已經成了千真萬確的事實,可是此刻的他早已身居熱鬧場外,多年與生活拼搏的經驗告訴他此刻的成功是多麽虛妄的幻景,壹切對於他都已成了身外之物,他更專註於內心的靜修和從更高層次挖掘音樂。
書中還以大量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他壹次又壹次的感情歷程,壹個個風格鮮明的女性形象躍進然紙上:少年朦朧中愛戀的驕傲的彌娜;青年的初戀情人熱情卻庸俗的阿娜;精神上的愛戀對象慵懶溫柔的薩皮納;以及他最終以整個身心去熱愛卻壹直未能擁有的代表恬靜、溫和、善良與美麗的葛拉齊婭。每壹次他以整個身心去愛,卻往往被現實的冷酷擊得粉碎,每壹次失敗的愛情都給他帶來極重的創傷,但也壹次次地錘打了他的心靈,塑造出他堅強的人格。每壹次從愛情的暴風雨中走出,他都會從舊的軀殼中蛻化出來,思想拔節到更高的境界,他的音樂也正因為得到愛情的滋養而更加豐滿,更加富有人情味。
壹個大音樂家,在童年貧窮的苦水中泡過,在青年絕望的拼搏中熬過,在中年痛失真愛的悲傷中住過,終於到達了晚年清明恬和的心靈狀態,他的音樂造詣已經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人們的理解能力。從年青到年老,思想的前衛永遠造成他精神的孤獨,但他已經習慣於住在孤獨中,習慣於不為外人理解地在寂靜的曠野中奮力前行,盡管無人陪伴,但他不屈的精神支撐著他向著真理的曙光前行。
他臨終前的自白代表了本書的精華:“我曾經奮鬥,曾經痛苦,曾經流浪,曾經創作……有壹天,我將為了新的戰鬥而再生。”
本書是壹條奔騰不息的大河,是壹個大藝術家成長之河,也是整整壹個時代的音樂乃至藝術的發展嬗變之河。
在擁有壹個清明的心境的前提下,如果想更深地參透人類征服物質世界(外界)及精神世界(內界)的心路歷程,如果想翻翻人生這部大書,那麽應該讀壹下《約翰.克裏斯朵夫》
我不能準確地形容出自己對《 約翰克裏斯朵夫》的感受,甚至在看過了三遍之後。只感到他帶給我的感動、啟示和力量是以前任何壹本書都未曾有過的。或許,我能從心底擠出“強者”兩字來做壹個笨拙的形容,但書中處處洋溢的奮鬥、抗爭和苦痛又怎能簡單地用“ 強者” 壹言概盡?
對壹個藝術家來說,獲得更多人對自己作品的認同,可能就是他對成功的定義,也是他 為之奮鬥的終極目標。但對克裏斯朵夫來說,這,並不是全部。他雖然和其他人壹樣,渴望獲得社會,至少是音樂界的承認,但他更大、更強烈的渴望卻是對藝術、對真理的追求。為此,他所做的壹切,包括了他的音樂和他對巴赫、舒曼、瓦格納等作品的批判,被當時的社會看作是離經叛道而加以排斥。正如傅雷所說的“為了精神的自由喪失了壹 切物質上的依傍”。但克裏斯朵夫所做的壹切並不只是年輕的沖動,對傳統的抗爭始終充斥著字裏行間,始終伴隨我的英雄壹生的坎坷歷程。或許,是因為我有不少朋友,所以我不能很好地體會克裏斯朵夫對奧多、 對奧裏維那近乎愛情的友情。但每當我合上書,問自己:我真的象克裏斯朵夫那樣虔誠地對待每壹段自己的友情了嗎?我真的獲得了象克裏斯朵夫和奧裏維那樣互通心靈的友誼了嗎?我真的能象克裏斯朵夫那樣將友誼升華到完全無目的、無功利的境界嗎?…… 我在克裏斯朵夫高大的身影下低下了頭……
對於克裏斯朵夫晚年的轉變,記不得在哪壹本書中曾經看到過這樣的評論:“他萬念俱灰,躲避鬥爭,向現實妥協……”、“他不僅和原來的敵人和解了,而且反過來譏笑從事反抗的新的壹代……”我覺得,作出這樣評價的人 並沒有真正地體會克裏斯朵夫的鬥爭精神。克裏斯朵夫對青年人的反抗精神從來未曾否定過,他始終是帶著贊賞的眼光看待青年人的反抗和鬥爭,他覺得,在鬥誌昂揚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但對傳統的反叛,是必須建立在對傳統了解的繼礎之上,克裏斯朵夫反對的正是那種不顧壹切 的盲目鬥爭。而這,正是飽經風霜的長者的睿智。在克裏斯朵夫心中,始終 存在著兩個靈魂:“ 壹顆是受著風雪吹打的壹片高原,另外壹顆是威震著前者的、高聳在陽光中的積雪的峰尖……”
中國的古語說: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在全書中,我最為欣賞的就是克裏斯朵夫晚年的轉變,他在這裏真正實現了對自我的征服,完成了壹個對新的自 我的塑造。我想,這可能就是羅曼羅蘭將最後壹章命名為“復旦”的緣故吧。怒濤翻滾的黃河奔騰千裏,最終註入了大海,在這裏找到了自己永恒的家園。如果結合羅曼羅蘭另壹巨著《巨人三傳》來看,我覺得,永不妥協、永遠戰 鬥的貝多芬正是青年克裏斯朵夫的真實寫照,晚年的他則處處閃爍著托爾斯
泰寬容、睿智的身影,而他壹生對愛情、友情、生活的坎坷追求又與米開朗琪羅如出壹轍。羅曼羅蘭將三位巨人的偉大結合在壹起,塑造出壹個永遠的
強者-克裏斯朵夫,我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