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文言文為的意思及例句

文言文為的意思及例句

1. 為在文言文裏的其它意思,例句和出處

wéi ①做;幹。

《為學》:“天下事有難易乎?~之,則難者亦易矣。” ②發明;制造;制作。

《活板》:“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活板。” ③作為;當作。

《公輸》:“子墨子解帶~城,以牒~械。” ④成為;變成。

《察今》:“向之壽民,今~殤子矣。” ⑤是。

《出師表》:“宮中府中,俱~壹體。” ⑥治;治理。

《論積貯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⑦寫;題。《傷仲永》:“即書詩四句,並自~其名。”

⑧以為;認為。《鴻門宴》:“竊~大王不取也。”

⑨叫做;稱做。《陳涉世家》:“號~張楚。”

⑩對待。《鴻門宴》:“君王~人不忍。”

⑾算作;算是。《肴之戰》:“秦則無禮,何施之~?” ⑿擔任。

《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相。” ⒀對付。

《鴻門宴》:“今者出,未辭也,~之奈何。” ⒁表示被動。

《韓非子?五蠹》:“兔不可復得,而身~宋國笑。” ⒂如果;假如。

《戰國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 ⒃用在句中,起提前賓語的用;用藥尾,表示感嘆或疑問。

《蘇武》:“何以汝~見?”《鴻門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魚肉。

2. 文言文中及的意思有哪些,加例句

◎ 及 jí〈動〉

(1) (會意。甲骨文字形,從人,從手。表示後面的人趕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義:追趕上,抓住)

(2) 同本義 [overtake;catch up with]

及,逮也。——《說文》

使人追宋義子,及之 齊,殺之。——《史記`項羽本紀》

無庸,將自及。——《左傳隱公元年》

(3) 又如:趕不及(來不及);企及(希望趕上);來得及(能夠趕上);及面(見面);及時應令(與季節令令相適應)

(4) 至,達到 [attain;reach]

及,至也。——《廣雅》

及期。——《儀禮聘禮》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陶潛《桃花源記》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湯熨之所及也。——《韓非子喻老》

針石之所及也。

將有及。(還來得及。)

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漢· 賈誼《論積貯疏》

禍且及汝。——明· 魏禧《大鐵椎傳》

(5) 又如:及瓜(到了出嫁的年齡);及瓜而代(指為官任職期滿,由人接代);及事(女子到結婚年齡);及肩(高僅與肩齊,比喻相差甚遠)

(6) 待,等到 [wait]

及日中則如盤盂。——《列子湯問》

及日中如探湯。

及魯肅過 尋陽。——《資治通鑒漢紀》

及敵槍再擊。——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及既上。(等到已經登上。及:等到。既:已經。)——清姚鼐《登泰山記》

(7) 如:及夫(等到)

(8) 遭受 [suffer from]

鐵铦短者及乎敵。(及乎敵,被敵所傷,極言戰爭之激烈。)——《韓非子五蠹》

(9) 又如:及難(遭到災難);及禍(遭災難);及溺呼船(喻禍到臨頭,求救無及);及身(親身受到)

(10) 比得上,能與…相比 [pare with]

徐公何能及君也?——《戰囯策齊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韓愈《師說》

(11) 又如:我不及他

(12) 連累;關聯 [implicate]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漢書李廣蘇建傳》

(13) 又如:罰不及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14) 通“給”。供應 [provide]

然則大囯內款,小囯用盡,何以及之。——《管子囯蓄》

◎ 及 jí〈介〉

(1) 趁 [while;be in time for]

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2) 又如:及今(趁現今之時);及蚤(趁早。蚤:通“早”)

◎ 及 jí

(1) 和,與 [and]

洄曲及諸道橋梁。——《資治通鑒唐紀》

洄曲及四境。

扣其鄉及姓字。——明· 魏禧《大鐵椎傳》

音樂及詩歌。——蔡元培《圖畫》

(2) 又如:孔子及門徒

◎ 及 jí〈副〉

(1) [how]——表示反問,相當於“豈”

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左傳》

(2) [also]——表示頻率,相當於“又”

兒寬家貧,當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傭賃,以給衣食。——《史記》

(3) [very]——表示程度,相當於“極”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筆。——《水滸全傳》

3. “為” 在文言文中名詞的用法和例句是什麽

為 wèi

〈動〉

(1) (為字的本義是人牽著大象勞動。會意字。按字,從爪,下象形。古文象兩母猴相對形)

(2) 幫助;佑助

福祿來為。——《詩·大雅·鳧鷖》

(3) 又如:為虎添(傅)翼

(4) 通“謂”。言說;告訴

宋,所為無雉兔孤貍者也。——《墨子·公輸》

為 wèi

〈介〉

(1) 因為,由於

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做)。——《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為是(因為是,為的是);為甚(為什麽)

(3) 替,給

為王吹竽。——《韓非子·內諸說上》

(4) 又如:為容(替人美言推薦);為我去商店買東西;他的律師為他處理這個事件;為人謀而不忠乎?

(5) 為了

為市鞍馬。——《樂府詩集·木蘭詩》

(6) 又如:為國捐軀(為國家獻出生命);為好成歉(將好事變成壞事);為許(為此)

(7) 表示動作行為所向,可譯為“向”、“對”、“朝”

為具言所聞。——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不足為外人道。

[wéi]

《廣韻》薳支切,平支,雲。

亦作“為1”。“為1”的繁體字。

(1)做;幹。

(2)特指服勞役之事。

4. 文言文中“以”和“與”的多種解釋 及例句

1、因為,由於:例: ⑴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無請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

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趙王豈以壹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這發憤壹擊,不敢復有株治。

⑼不賂者以賂者喪。 ⑽以心中有足樂者。

且吾不以壹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2、而,來。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鎮之,以斷洄曲及諸道橋梁。(以:以便) ⑶吾騎馬挾矢以助戰。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於柑以諷耶? ⑹以嚙人,無禦之者。

(以:這裏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⑻屬予作文以記之。

⑼殺之以應陳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12)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13)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則遊者眾。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噲側其盾以撞。

(17)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動。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長。 (20)各各竦立以聽。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隱忍以行。

(23)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4)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擊荊河。 (26)遂自投汨羅以死。

(27)其責已也重以周。 (28)以壹物以與物物爭。

3、把,拿,用。例: 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

(“以”後省略介詞賓語。) ⑵以錢覆其口。

⑶屠懼,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⑹ 以檻車送元濟詣京師。

⑺何以為計? ⑻將以攻宋。 ⑼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⑽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裏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13)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14)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 (17)以我應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勝。 (19)國胡以相恤。

(20)將以釁鐘。 (21)悉以心誠之話倚托,千萬無渝。

4、以為,認為。例: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⑶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⑷皆以美於徐公。 ⑸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5、憑,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氣聞於諸侯。

⑹以攻則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實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進。 ⑷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⑸蓋以律非故殺。

⑹以次進。 ⑺則又 法從事。

7、根據。例: ⑴今以蔣氏觀之,猶信。

(以:壹說拿。) ⑵貴以近知遠。

8、通“已”,已經。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盡矣。 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範圍。

例: ⑴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 ⑵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範圍)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⑶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⑷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逆以煎我懷。

12、為。例: ⑴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是)。

5. 文言文中為的意思全部

“為”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⑴成為,變成。

例:①此何遽不為福乎?②處遂改勵,終為忠臣。③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④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⑤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為之,而寒於水。⑦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

⑩寧知此為歸骨所耶?⑵做。例:①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②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④寄偽兒啼,恐栗,為兒恒狀。⑤李 李忠義 其城為坎以先登。

⑥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⑦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

⑧公輸盤為我為雲梯。⑨故為之說。

⑩然得而臘之以為餌。(11)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

(12)為壇而盟。(13)亮躬耕隴畝,好為>?(14)相如度秦王特以詐佯為予趙城。

(15)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16)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17)唐僧貫休為《諾矩羅贊》。(18)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19)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20)今日嬴之為公子亦足矣!(21)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23)為民誣太守者視此!(24)願為小相焉。

(25)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⑶作為,當作。

例:①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②何以為計?③子墨子解帶為城。

④此可以人為援而不可圖也。⑤相傳以為雁蕩。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為劑。⑦霓為衣兮風為馬。

⑧斬木為兵,揭竿為旗。⑨然後以六合為家, 函為宮。

⑷是。例:①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捫之,始知其為壁也。

③賴膚覺之助,而後見為體。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城。

⑤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

⑦此為何若人?⑧必為有竊疾矣。⑨項燕為楚將。

⑩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11)在藥則未為良時也。

(12)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13)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

(14)乃知太白“開風言風語入天鏡”之句為妙。⑸以為,認為。

例:①孰為汝多知乎!②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③竊為大王不取也!⑹被。

例:①周年處少時,兇強俠氣,為鄉裏所患。②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③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④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⑤恐為操所先。⑥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⑦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⑧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⑨吾屬今為之虜矣。

⑩則為深谷林莽所蔽。(11)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

(12)為仲卿母所遣。(1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14)為國者無使為積之所劫域!(15)遂為猾胥報充裏正役。(16)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17)身死國滅,為天下笑,(18)竟為秦所滅。(19)若是物特為天之所厚而擇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例:①夫子何命焉為?②何辭為?③秦則無禮,何施之為?④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⑻指心理活動。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⑼有。

例:①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②敢用是為怨望。

③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④頑童之為是心也。⑽將來,將。

例:①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②眾謂予壹行為可以紓禍。

(11)治理。例:①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驚者?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動哉!③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12)裝作。

例:為除不潔者,引入。(13)為了。

例:①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②凡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

③慎勿為婦死。④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⑤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14)給,替。例:①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②公輸盤為我為雲梯。③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

④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⑤於是秦王不懌,為壹擊缶。

⑥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⑦今為君計,菲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濟世業。

⑧為漢家除殘去穢。⑨請為籌之。

⑩保為將軍破之!(11)我固為子孫創業也。(12)誰為大王為此計者?(13)君為我呼入。

(14)公為我獻之。(15)為君翻作《琵琶行》。

(16)而為之記,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

(17)阿母為汝求。(18)臣請為王言樂。

(19)即解貂覆生,為掩戶。(20)為復守黜藏使者。

(21)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資壹歡。(15)對,向。

例:①不足為外人道也。②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③為之奈何?④如姬為公子泣,⑤怵然為戒。⑥為長者折技。

(16)因為。例:①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賢也,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

(17)則“於”,在,當。例:為其來也,臣請縛壹人過而行。

「為市」談交易。 例:壹人去為市,(為市:這裏指人口買賣) 「為人」做人處世的態度。

例:⑴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⑵公子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個宦家子弟,為人奸狡詭譎。

6. 被在文言文裏面的意思和例句

壹、被bèi

名詞(形聲。從衣,皮聲《〈現代漢語音bèi〉)。本義:睡眠時用以覆體的夾被;被子)

被,寢衣,長壹身有半。(《說文》)

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引申為表、表面

笲緇被纁裏,加於橋。(《儀禮·士昏禮》)

二、被bèi

動詞

1、被覆;遮蓋

被袗衣。(《孟子·盡心下》)

臯蘭被徑兮。(《楚辭·招魂》)

凝霜被野草。(三國魏·阮籍《詠懷》)

如被冰雪。(《聊齋誌異·促織》)

2、蒙受,遭受

秦王復擊軻,被八創。(《戰國策·燕策》)

其被轟擊者,則斷壁危樓。(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寡人不詳,被於宗廟之祟。(《戰國策·齊策》)

禹、湯被之矣。(漢·賈誼《論積貯疏》)

3、及;到達

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書·禹貢》)

又如:被及(延及,廣及)

4、加;施加

允恭克讓,光被四表(四海之外)。(《書·堯典》)

三、被bèi

介詞

表示被動,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以不譯;或譯成:叫;讓

妝成每被秋娘妒。(唐·白居易《琵琶行(並序)》)

幸借天降大雨,房屋未被火燒。(《廣州軍務記》)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省略行為主動者。]

四、被pī

名詞

披肩、鬥篷

王見之,去冠、被。(《左傳·昭公十二年》)

動詞(後來寫作“披”)

1、披在身上。

被明月兮佩寶璐。(《楚辭·屈原·涉江》)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楚辭·屈原〈九歌〉·山鬼》)

2、穿在身上。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楚辭·屈原·國殤》)

同舍生皆被綺繡。(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將軍身被堅執銳。(《史記·陳涉世家》)

又如:被甲持兵(被甲執兵)

3、靠近;依傍。如:被邊(靠近邊界)

4、披散,散開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論語·憲問》)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

參考資料:

《漢語大字典》、《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7. 求古文中“與”的全部意思及例句20個左右

與yǔ

〈動〉

1.(會意。小篆字形,“壹、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與”,從與,從舁( yú),***同擡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賜予,施予,給予)

2.同本義 [give grant;offer]

與,賜也,通作“與”。——《正字通》

我持白璧壹雙,欲獻項王,玉鬥壹雙,欲與 亞父。——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3.又

則與鬥卮酒。

取與者,義之表也。——西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與衣裳,吏護還之鄉。——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名〉

1.黨與;朋黨 [clique]

與,黨與也。從舁從與。與聲。——東漢·許慎《說文》

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東漢·許慎《史記》

群臣連與成朋。——《漢書》

2.盟國,友邦 [allied country]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疆奪之地。——《荀子》

〈介〉

1.跟;和;及 [with;to]

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

孰與君少長。——《史記·項羽本紀》

與城為殉。——清· 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為,替 [for]。如:與我想想

<;連>

1. 和;同 [and]。如:父親與母親;人群是何等興奮與激動;成與不成,在此壹舉

〈助〉

1. 與多用於輕微的疑問。嗎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

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

豈非士之願與?——《史記·蔡澤傳》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戰國策·魏策》

與 yù

〈動〉

1.參與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禮運·大同》

懷嬴與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與師。(與師,參軍作戰。)——《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與 yú

1.與 yú

2.同“歟” [same as “歟”]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

其赦天下,與民更始。——《漢書·武帝紀》

8. 文言文“或”的意思是什麽

“或”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體有以下幾種:

1、表示虛詞 ∶表示選擇或列舉。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壹個抉擇。

例句:

(1)或盡粟壹石。――唐·韓愈《雜說》

(2)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表示假設。

如:或若(假使,倘或),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

如:或是(或許;也許是);或恐(也許;可能);

例句:汝仔細找尋,或能找到。

3、間或,有時。

例句:

(1)或長煙壹空。――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2)或至相毆。――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4、通“惑”,迷惑 。

例句:

(1)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墨子·備蛾傳》

(2)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讀音:[huò ]

1.也許,有時,表示不定的詞:~許。~者(a.也許;b.連詞,用在敘述句裏,表示選擇關系。均亦單用“或”)。~然。~則。

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9.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就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及例句:

①接近;靠近;趨向。《勸學》:“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赤壁之戰》:“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

②上;上登。《信陵君竊符救趙》:“乃謝客就車。”

③就任;就職。《陳情表》:“臣具以表聞,辭職不就。”

④參加;參與。《芋老人傳》:“知從郡城就童子試歸。”

⑤承受;接受。《肴之戰》:“使歸就戮於秦。”

⑥擇取;效法。《原君》:“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⑦成就;成功。《樂羊子妻》:“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荊軻刺秦王》:“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

⑧看;觀賞。《過故人莊》:“等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⑨向;從;跟。《獄中雜記》:“余嘗就老胥而求焉。”

⑩就著;根據。《芋老人傳》:“然就其不忘壹芋,固已賢夫並老人而芋視之者。”

⑾即便;即使。《三國誌·蜀書·法正傳》:“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⑿即,便。《紅樓夢》:“至院外,就有跟賈政的小廝上來抱住。”

10. 文言文“或”的意思加例句

代詞義:

1、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從囗(象城形),從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衛國。本義:國家。用本義時讀 yù。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小爾雅·廣言》

或躍在淵。——《易·乾》

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或群或友。——《詩·小雅·吉日》

庶或餉之。——《禮記·祭義》

或賜二小人酒。——《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或說處殺虎斬蛟。——《世說新語·自新》

或立或臥。——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或坐或俯。——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或笑或哭。——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或飲或博。——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連詞義:

1、用作虛詞

(1)表示選擇或列舉。

(2)表示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壹個抉擇。

(3)表示近似、可疑或不肯定。

或盡粟壹石。——唐·韓愈《雜說》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

副詞義:

1、或許;也許。表示不肯定。

2、間或;有時。

或長煙壹空。——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或至相毆。——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動詞義:

1、通“惑”。迷惑。

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或。——《墨子·備蛾傳》

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

擅創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稱》

買則失實,賣則失理,其疑或滋益甚。——《鹽鐵論·錯幣》

貧賤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禮記·曾子制言》

別從東道,或失道。——《漢書·霍去病傳》

惟恐或後。——清·周容《芋老人傳》

語氣詞義:

1、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

莫或興之。——清·黃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清·黃宗羲《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