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長征賞析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詩中生動、形象、概括地表現出紅軍戰士那種不怕艱苦,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紅軍不伯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開頭兩句點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表現了紅軍戰士在戰略上蔑視敵人和藐視困難的英雄氣概。這是對長征的戰鬥歷程相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高度的藝術概括。詩句中首先肯定遠征是困難的。在整個過程中遇到了無數個艱難險阻,天上有兒十架敵機不住地偵察轟炸,地上有幾十萬敵軍圍追堵截,同時黨內還有左右傾機會主義的幹擾和破壞。但紅軍的回答是不怕。這是多麽有力的回答!接著詩人把遇到的千萬件困難,只用萬水千山四個字加以概括,對萬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難的態度是只等閑。也就是沒什麽的意思(或沒什麽了不起的、不在話下等意)不怕和只等閑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塑造紅軍戰士那種蔑視敵人藐視困難頂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前兩句是全詩的總綱,由三、四句開始是分述,也是對前兩句的具體描寫。五嶺山脈彎彎曲曲,高高矮矮,綿延千裏,在紅軍看來。也不過是騰躍著的細小的波浪。高大的烏蒙山脈也不過是往後滾動的小泥球。這是多麽新穎的比喻!把起伏綿延的五嶺山脈這樣的龐然大物也為翻騰著的細小的波浪,把那佯高大的烏蒙山脈比作在腳下滾動的小泥球。想象奇特,誇張已極。是把藐視困難的思想的具體化、形象化。兩個動詞騰和走,使靜的高山峻嶺躍然紙上,換句話說,就是把死的東西寫活了。這種反襯的寫法,就把紅軍戰士飛越天險、復奪雄關的神威,琳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了。
強渡大渡河時的困難就更大了。五月下旬,紅軍到達了極為險惡的大渡河畔。當時的情況十分火急,前面有敵人重兵扼守的大河攔路,後邊有幾十萬敵軍猛追。兩岸都是懸隘峭壁,河床裏到處是遊渦和暗礁,水流湍急,如萬馬奔騰,咆哮震耳。剩下的只有壹條路可行,那就是長三十丈,距水面高數十丈,由十三根鐵索架成的瀘定橋。鐵索上的橋握板被敵人撤掉,橋頭又被敵人以重兵把守,怎樣才能渡河呢?這並沒有難倒紅軍,他們由黨員和積極分於組成突擊隊,在紅軍炮火的掩護下,手攀鐵欄,腳繞鐵索,這樣爬過三十丈長。距水面幾十丈高的鐵鏈橋,沖向對岸,打退敵人,大部隊以迅雷不且掩耳之勢,迅速過河。獲得長征途中又壹個偉大勝利。蔣介右妄想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夢想破產了。飛奪瀘定橋和巧渡金沙江不同,這是壹場驚心動魄激烈戰鬥的場面。詩中用壹個寒字。顯然不是對時令說的,這時應比渡金沙江時還要暖才對,但這裏卻寫寒字。主要寫人的感受。這是壹場艱苦卓絕的激戰,鐵索寒光閃,殺聲震天響,這個勝利可真是來之不易呀!事後想,真是有些讓人心裏發冷啊!作者用這個寒字,既烘托了險惡的自然再境,激烈悲壯的.戰鬥場面,又反襯了紅軍戰士那種奮不顧身、勇往向前、戰勝困難的英雄形象。
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紅軍戰士特別喜愛峰巒疊嶂岷山上的千裏積雪,全軍越過去以後,可以說是人人歡天喜地、笑逐顏開。繼強渡大渡河之後,衛翻過幾座大雪山,走過人跡罕至、遍布沼澤的大草地。現在又跨過終年積雪的岷山,眼看就要完成最艱苦的行程,離陜北革命根據地已經不遠了。不僅甩掉了身後的幾十萬追兵,而且又擺脫了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幹擾和破壞。具有這種心情的紅軍戰士,怎能不歡欣鼓舞、欣喜若汪呢?
詩的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總結,充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句中的更喜和盡開顏。與詩的開頭兩句中的不怕和只等閑相呼應。
《七律?長征》這首詩,是對長征戰鬥過程的高度藝術概括,是中國革命的偉大史詩。語言鏗鏘有力,朗朗上口,音樂性很強。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的對仗又十分嚴謹、工整,如五嶺對烏蒙。遙遠對磅礴,騰對走,細浪對泥丸,金沙對大渡,水拍對橋橫,雲崖對鐵索,暖對寒。此外,又運用比喻和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表現出紅軍戰士藐視困難、戰勝艱險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