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
嚴格來說,這是個三字成語,在漢語詞典中解釋為,“比喻自己胸無主張,隨聲附和他人。”不過,古代流傳下來的成語都有其來歷,“應聲蟲”的由來沒那麽簡單。
既然帶個“蟲”字,顧名思義,這個詞和某種蟲子有關。以漢語辭海為例,詞條“應聲蟲”的前面壹段是這樣的,“傳說從前有人腹中生蟲,人語即應聲;其人讀本草藥名,讀到‘雷丸’,蟲不復應,即服‘雷丸’而愈。”
按辭海解釋,據說古代有壹種奇怪的寄生蟲病,人壹說話,肚子裏的蟲子也跟著說。這就有點嚇人了,好像身體裏裝了壹臺復讀機。並且這蟲子不光會鸚鵡學舌,似乎還很聰明,如果患者讀藥物名,讀到它的克星“雷丸”的時候,它就不吭聲了,所以雷丸能消滅應聲蟲。
配圖
且不管“雷丸”是什麽,我們先看看古書裏有關應聲蟲的記載。
漢語辭典中提到的那個病例,見載於宋朝的文昌雜錄。文中說,淮西有個讀書人名叫楊勉,患了怪病,只要他張口發聲或者跟人說話,他說壹句,肚子裏就有奇怪的聲音跟著說壹句。起初聲音小,幾年後聲音慢慢變大了。可是楊勉找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
後來,有個道士看了楊勉的病情,吃了壹驚:“這是應聲蟲!再不治療,會傳染給妳家人。”道士告訴楊勉壹個法子,讓他找來壹本神農本草經大聲讀,如果讀到哪個藥物名,蟲子不重復,說明蟲子怕這種藥劑,吃下去就能治愈。結果楊勉讀到了“雷丸”,腹中蟲子沈默了。他吃了幾粒雷丸之後,藥到病除。
配圖
這個病例在明朝中醫大家張景嶽的景嶽全書有講到,後面還了提到了文昌雜錄的作者龐元英見到應聲蟲病的經歷。有壹次,龐元英在集市上看見壹個乞丐在當眾表演節目,肚子裏有聲音學他說話。雖然這和“腹語”技能有點像,還是有差別的。
龐元英發現乞丐的情況和應聲蟲病壹樣,就問他,妳不知道雷丸能治好這病嗎?沒想到,乞丐卻無奈地說,我知道,但我沒有謀生的技能,如果吃了雷丸,就不能表演節目掙錢了。龐元英搖頭嘆息。
野史裏類似的記載不少。據唐代朝野僉載講述,應該是曾為唐高宗看過病的名醫張文仲最早發現了如何治療應聲蟲病。當初洛陽有人患了這病,找到張文仲,張文仲冥思苦想了壹夜,讓患者朗讀神農本草經,果然發現了應聲蟲的克星。
朝野僉載的作者和張文仲同時代,他說,本來他也不相信有應聲蟲,知道這件事後才信了。
那麽,雷丸又是什麽呢?神農本草經註疏記載,“雷丸,味苦、鹹,微寒,有小毒,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是壹種驅蟲、排毒、解熱的藥物。其實就是白蘑科真菌雷丸的炮制物,又叫竹苓、雷實。
雷丸
據另外的壹些記載,應聲蟲的種類有所不同,對應的藥物也不壹樣。中藥材裏很常見的板藍根也能殺滅應聲蟲。醫方書籍奇方類編及驗方家秘中都說,如果有人患應聲蟲病,用“板藍汁壹盞,分五服效”,喝五次板藍汁就痊愈了。
那麽,應聲蟲到底長什麽樣呢?宋代夷堅誌中講了壹個病例,有所提及。文中說,永州壹官員毛景得了怪病,每壹發聲,喉嚨裏有東西學他的聲音。隨後毛景也找到了壹個道士,道士讓他念本草經。讀到“藍”的時候,蟲子不吭聲了。毛景依言喝下“藍”汁,結果吐出壹條2寸長的肉團,完全是個人形。
按神農本草經所述,“藍”應該是中藥青黛,別名靛花、藍露等。
青黛
明代棗林雜俎也記載了類似的事情。明孝宗弘治年間,杭州人裴師召害了應聲病,他覺得很沒面子,幾個月都沒出過門。後來遇到壹個山東來的人,對他說,妳去山裏找奇怪的草,看見就拔。如果拔到壹種草,蟲子說別吃,妳就吃下去。
裴師召找到了壹種草,腹中蟲子果然主動說話了,不讓他吃。他吃下去不壹會,拉出了壹條小蛇般的大蟲子,病也就好了。
古書記載的應聲蟲怪病不少,但是太離奇,不用說現代人,很多古人也是不相信的。我們不必執著於這些事情是真是假,不如當作故事來看,開懷壹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