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康熙時代最有名氣的幾個漢臣是?

康熙時代最有名氣的幾個漢臣是?

陳廷敬,清代人,清朝康熙皇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清代澤州(今 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人。順治十五年(1658年)進士,改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給他加上“廷”字,改為廷敬。陳廷敬先後擔任大清康熙帝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修官等職。上世紀末,陳廷敬後人、蜀中隱士陳光美病逝於四川樂山,其孫子陳恩田不負先輩遺訓,在國學領域成果非凡,目前是當代跨領域華人學者、著名書法家,著有《大中華賦》、《中南海記》、《清字文》、《樂亭序》、《新重慶賦》等文字作品,目前出任澳大利亞ISTS(國際七三學社)第壹屆委員會主席。陳廷敬另壹支後人出現了跨領域經濟學家,暢銷書作家陳雲博士,幼年天資聰穎有過目成誦之譽,圓周率小數點後2000位數字倒背如流。1997年被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UC, Berkeley)破格錄取後獲得經濟學博士。著有《30歲之後,用錢賺錢》《未來30年用錢賺錢》。陳廷敬家族再次受到海內外矚目。

於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於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離石)人。謚“清端”、贈太子太保。於成龍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壹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壹”蜚聲朝野。

李光地字晉卿,號厚庵,福建安溪湖頭鄉人。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學名臣,也是有爭議卻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泉州安溪湖頭人。開漳先鋒,輔勝將軍李伯瑤之後。其祖系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渡東村人。後其祖經風水大師黃妙應指點,將李伯瑤墓遷到渡東,並按黃妙應之說定居在湖頭(其中還有段故事)。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進士,進翰林,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禦匾,表彰其功。明末以來,戰爭頻仍,民族矛盾尖銳,朝政腐敗,水利失修,水患頻繁。至康熙親政,把“平三藩”、整治河務和漕運列為首先辦理的大事。

奉天蓋平於成龍,屬漢軍鑲黃旗人,曾任直隸巡撫、鑲紅旗漢軍都統、河道總督、都察院右都禦史、兵部尚書等職,加贈太子少保,卒後謚號襄勤。當時民間流傳謠諺:“前於後於,百姓安居”。本文所要介紹的是後者。(史稱小於成龍) 小於成龍,便成功地塑造了壹位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清官”。該篇既沒有通常大型歷史小說的恢弘場面 ,更沒有時下流行的狎情、武打、搞笑 ,以壹系列的故事深刻描述了小於成龍“以親民為心,盡親民之職”。是壹部反腐倡廉的生動歷史教材。為官心清正,愛民意切至,頗有聲望,與鄉民同心聲……

黃錫袞(1621-1707年)福建晉江潘湖人,又名炳朱字宗麟號肇盛晚號潘湖叟。糊口尚德天倫房。明金湖武士黃壹魯字國參號濱南曾孫,初祖元處士贈征仕郎天麟黃權之十二世孫。年七齡能詩,日誦千言,蚤歲母徐以儷受以書,輒念不忘;父黃振宇授以語,應答如響;就學於郡城南潘湖仁穎書院糊口鄉塾。祖父仁穎書院山長黃魁南。受知於房師湯晴嶺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門,少有才名。弱冠為諸生,治學嚴謹,儉約厚道,風節高峻,詩翰清美,素有名望。十九齡與族親黃誌美同中鐘垣榜舉人;二十齡與本邑霞行張潛夫同中魏藻德榜,聯捷三甲第十五名進士;明末授廣西巡撫,後棄官讀書於武鳴縣起鳳山東峰讀書巖,與黃燝作詩相唱和。崖書朝陽鳴鳳猶存。世亂歸家。清順治五年復考選庶吉士授弘文院檢討,八年晉翰林院編修、受命典試江南。轉工部郎中、廣東按察使司按察使;九年旋任巡按廣西兼理湖南清軍鹽法,十年遷浙江道監察禦史,丁未升通政使司通政使潘湖叟黃錫袞為都察院左副都禦史,遷湖廣右布政使、轉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十壹年授弘文院內閣學士。建言撰修太祖太宗聖訓被采納;乙未秋尋丁父憂歸故裏守制三年後復原官,辛醜春丁母憂十二月癸未休致回籍,服除召回京師。十三年晉大理寺寺丞,十六年擢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康熙元年遷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六年例加壹級臣晉通奉大夫、兵部左侍郎,致力整飭綱紀澄清吏治;五月兼理兵部事,考核百官,推行教化;他清慎待已,慈惠逮民。壬子平撫“三藩”叛亂,率軍經略抵禦參與叛亂的耿精忠等部,以平寇榮績有旨復召入閣尋解兵部務直講筵官,其它兼官如故。

朱國治(?—1673年),清朝漢軍正黃旗人。清朝政治人物。順治四年(1647)貢生,授固安知縣,擢至大理寺卿。順治十六年,任江蘇巡撫,上疏獻策抵禦明鄭成功入長江之師。在任期間搜刮無度,人稱“朱白地”,又以抗糧為名,制造江南奏銷案。順治十八年疏言蘇、松、常、鎮四府欠賦紳衿萬余,均為抗糧,後全部褫革,是為“奏銷案”。又在哭廟案中,羅織罪名殺害蘇州金聖嘆、倪用賓等人。 影視作品中的朱國治康熙十年(1671)補雲南巡撫,加太子太保兼少保,在任期間克扣軍糧,導致生變。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反正時欲脅降,他嚴拒,被殺。身為吳三桂將士分而食之,骸骨無壹存。三藩之亂平定後,清廷將朱國治列入“忠義”死難臣子之列,加以褒揚優恤。《清史稿》中被列入“忠義傳”中。

曹寅,漢族‘滿洲人;清文學家,號荔軒,又號楝亭,生於順治十五年(1658),卒於康熙五十壹年(1712)。先世為漢族,原籍奉天遼陽(今遼寧)。自其祖父起為滿洲貴族的包衣(奴仆),隸屬正白旗,官至通政使、管理江寧織造、巡視兩準鹽漕監察禦史。善騎射,能詩及詞曲。曹寅是小說家曹雪芹的祖父。

張廷玉(1672 年—1755 年),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太保, 封三等伯,歷三朝元老,居官五十年。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5月19日),康熙進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加少保銜, 張廷玉像後加太保。雍正八年(1730年),長期和清廷對抗的蒙古準噶爾部煽動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蔔藏丹津及西北各族反清,雍正為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決定出兵征討。因戰事緊急,軍令需要迅速處理和嚴守秘密,所以,即令在隆宗門內設立“軍機房”,嗣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命怡親王允祥、張廷玉及 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廷玉定規制”。按照旨意,張廷玉就軍機處的性質、官職、職能、紀律等方面都作出了嚴格規定,其中涉及到檔案的地方就達多處,如:軍機處參予官員奏折的處理和諭旨的撰擬;軍機章京負責謄寫、記檔及日常工作;軍機處設《存記簿》,“奉旨存議”事務,壹律登記;“密事有件”,密封存檔,屆時拆閱辦理等。這壹整套嚴密的規章制度,不僅加強了皇權統治,避免了政出多門以及失、泄密現象的發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統壹了辦文機構,保證了檔案的齊全、完整與安全,為利用和編撰方略(誌)提供了方便。

姚啟聖(1624-1683)是清代康熙年間的傑出政治家,曾擔任福建總督,當政期間以執法嚴明著稱。姚啟聖(1624年-1683年),浙江會稽人,字熙止,號憂庵,從小就有豪俠之氣。有壹次他遊蕭山,遇見兩個兵卒搶掠壹雙女子,姚怒奪佩刀殺了那些健兒,把受害女子放走。康熙二年他在鄉試中得了第壹名,被授以廣東香山縣知縣。性爽朗,視錢如糞土。關心故鄉紹興建設,曾修郡邑庠及三江閘、西江塘。

王鴻緒(1645-1723)清代官員、學者。初名度心,中進士後改名鴻緒。字季友,號儼齋,別號橫雲山人,華亭張堰鎮(今屬上海金山)人。康熙十二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工部尚書。曾入明史館任《明史》總裁,與張玉書等***主編纂《明史》。為《佩文韻府》修纂之壹。後居家聘萬斯同***同核定自纂《明史稿》三百壹十卷,獻與玄燁,得刊行。壹生精於鑒藏書畫。書學米芾、董其昌,具遒古秀潤之趣。為董其昌再傳弟子。著有《橫雲山人集》等。

周培公,中國歷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之壹。平定察哈爾和吳三桂叛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挽大清於危難之中。周培公,漢族,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麻城鎮官堰村人。 康熙年間刊刻的《先賢詩佩》卷五記載:周昌,字培公,宛城人。父早喪。先生娠甫十歲,李自成寇荊郢間,母孫夫人殉難死,先生落魄無依。為州卒小吏,旋附顯者入都門,充內閣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輔臣叛,先生進謀曰:“關陜天下之脊也,吳逆(三桂)不從川據陜而戀棧常嶽間,誠出下策。今輔臣舉足輕重,實系天下安危。雖因壹時激變通吳、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國恩,猶盲之不忘乎視,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諭之,必復降。

黃梧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平和縣衙當差役。清順治三年(1646年),鄭成功與其父鄭芝龍分道揚鑣,反清復明。是時,黃梧雖為差役,但他“饒智勇,喜任俠”,久有投鄭之心。不久,他與門役賴升密謀,殺知縣,往投鄭軍。鄭成功對他的機智勇敢頗為賞識,委以中權鎮左營副將。順治八年,黃梧升為英兵營統領。順治十二年四月,升任英兵鎮鎮帥,不久改任前沖鎮(今海澄)鎮帥。八月,黃梧與前提督黃廷、左先鋒蘇茂同被派駐揭陽。 順治十三年,清平南王尚可喜統兵萬余回奪揭陽,使鄭軍損兵折將,敗歸城內。同年三月,鄭成功論處揭陽喪師之罪,斬蘇茂,黃梧被記責,“戴罪代守海澄”。黃梧雖免壹死,但揭陽失利,他曾從恿蘇茂進攻因而“心終不安”,另壹方面,對鄭氏“刻薄寡恩”感到心寒;同時認為清統壹天下為大勢所趨,遂萌發投清意念。同年六月,他和蘇茂的堂弟蘇明率眾獻海澄歸順清廷。 黃梧此舉不僅使鄭失去數百萬計軍械糧餉,而且失去壹個拱衛廈門的重要據點。清順治帝為此於同年封黃為“海澄公”,給予敕印,開府漳州;順治十四年,追封黃梧祖上,並賜金在他家鄉霄嶺營造宗祠。對此殊榮,黃甚感新主之恩,實心任事,戮力征戰、屢建戰功。順治十七年,黃梧晉太子太保。康熙六年,康熙表彰黃梧,授壹等公,準襲12次,並賜予金匾。 康熙十三年,黃梧病逝於漳州,終年57歲。

施瑯,祖籍福建省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早年,他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順治三年)隨鄭芝龍降清。由於鄭成功的招攬,入海加入鄭成功的抗清隊伍,成為鄭成功部下最為年少、知兵 、善戰的得力驍將。[1] 施瑯畫像施瑯1651年隨鄭下廣東南澳勤王。後因與鄭戰略“舍水就陸,以剽掠籌集軍餉”的做法提出反對意見,鄭成功很不高興,削施兵權,令施瑯以閑假人員返回廈門,時遇清軍馬得功偷襲廈門,守廈主將鄭芝莞驚慌棄城潰逃,時施瑯親率身邊六十余人主動抵抗,勇不可擋,殺死清軍馬得功弟,馬得功差點被活擒,率殘兵敗將倉惶逃離廈門。 施瑯,字尊候,號琢公,清初著名將領。施瑯降清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先後率師駐守同安,海澄,廈門,參與清軍對鄭軍的進攻和招撫。由於“施瑯背鄭降清”,施瑯是壹個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人們對他的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存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