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氣癃簡介

氣癃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氣癃的病因 5 氣癃的癥狀 6 證候分析 7 氣癃的治療 7.1 方藥治療 7.1.1 治法 7.1.2 方壹 7.1.3 方二 7.1.4 方三 7.1.5 中成藥 7.2 飲食療法 7.2.1 治法 7.2.2 推薦食材 7.2.3 推薦食療方 7.3 針灸治療 7.3.1 方壹 7.3.2 方二 7.4 艾灸療法 8 關於淋證 9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氣癃的穴位 2 治療氣癃的方劑 3 治療氣癃的中成藥 4 古籍中的氣癃 1 拼音

qì lóng

2 英文參考

dysuria caused by disorder of vital energy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氣癃為病證名,即氣淋[1]。《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九:“氣淋者,腎虛膀胱受肺之熱氣。……亦曰氣癃。”

氣淋(stranguria due to disturbance of qi[2]、qi strangury[3])為病證名[4]。見《脈經》卷八。諸淋之壹[4]。又名氣癃[4]。是指以小腹脹滿,小便艱澀疼痛,尿後余瀝不盡為主要表現的淋證[3][2]。

4 氣癃的病因

《諸病源候論·淋病諸候》:“氣淋者,腎虛膀胱熱,氣脹所為也。”

《聖濟總錄》:“腎虛則不能制小便,膀胱夾熱則水道澀。腎虛膀胱熱,則胞內氣脹,小腹堅滿,而生淋澀之病也。其候出少喜數,尿有余瀝是也。”

5 氣癃的癥狀

氣癃患者尿有余瀝結澀不通[4]。可見排尿無力,小便艱澀疼痛,尿後余瀝不盡,小腹墜脹,面白無華,舌質淡,脈虛細無力等癥狀[3][5]。

腎氣虛所致者,老人多見,排尿艱澀而余瀝不盡;氣滯所致者,小便澀滯而少腹滿痛[6]。

實證患者: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滿痛,苔薄白,脈多沈弦[7][8]。

虛證患者:少腹墜脹,尿有余瀝,面色眺白,舌質淡,脈虛細無力[7][8]。

6 證候分析

脾腎氣虛,下焦不暢:少腹乃足厥陰肝經循行之處,情誌怫郁,肝失條達,氣機郁結,膀胱氣化不利,故見小便澀滯,淋瀝不宣,少腹滿痛。脈沈弦為肝郁之征。此屬氣淋之實證。如病久不愈,或過用苦寒疏利之品,耗傷中氣,氣虛下陷,故見少腹墜脹,氣虛不能攝納,故尿有余瀝。面色?白,舌淡,脈虛細,均為氣血虧虛之征。此屬氣淋之虛證。[7][8][5]

7 氣癃的治療 7.1 方藥治療 7.1.1 治法

氣癃患者實證治宜利氣疏導,虛證治宜補中益氣[7]。

7.1.2 方壹

氣癃患者實證可用沈香散[備註]沈香散(《金匱翼》):沈香、石葦、滑石、當歸、橘皮、白芍、冬葵子、甘草、王不留行加味治療,方中沈香、橘皮利氣;當歸、白芍柔肝;甘草清熱;石葦、滑石、冬葵子、王不留行利尿通淋。胸悶脅脹者,可加青皮、烏藥、小茴香以疏通肝氣;日久氣滯血瘀者,可加紅花、赤芍、川牛膝以活血行瘀。虛證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人參、黃芪、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治療,用以補益中氣。若兼血虛腎虧者,可用八珍湯[備註]八珍湯(《正體類要》):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當歸、白芍藥、川芎、熟地黃、生姜、大棗倍茯苓加杜仲、枸杞、懷牛膝治療,用以益氣養血,脾腎雙樸。[7]

7.1.3 方二

主方:沈香散(尤在涇《金匱翼》)加味處方:沈香、陳皮各10克,當歸、白芍各12克,石葦、王不留行、冬葵子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久病氣虛,不能攝納,尿有余瀝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7.1.4 方三

氣癃治宜清熱利氣,用沈香散(《金匱翼》:沈香、石韋、滑石、當歸、橘皮、白芍、冬葵子、甘草、王不留行)加減。有氣滯不通和氣虛無力之分。氣滯者小便澀痛而臍下脹滿特甚,用沈香散、瞿麥湯、石葦散等方。氣虛者小腹墜脹,尿出無力而常有余瀝不盡,用補中益氣湯,或八珍湯加杜仲、牛膝等。[4]

7.1.5 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每次10克,每日3次。用於久病氣虛患者。

7.2 飲食療法 7.2.1 治法

氣癃患者治宜健脾益腎,通利小便[5]。

7.2.2 推薦食材

氣癃患者建議食用黨參、黃精、黃芪、橘皮、小茴香、枸杞子、桑椹、山藥、車前草、薏苡仁等[5]。

7.2.3 推薦食療方

[5]

1.黃棗黨湯:黃精15~30g,陳皮15g.大棗6~8枚,黨參15g,冬瓜皮50g,將以上食物放入鍋內煎煮30分鐘以上,食用煎煮後的汁液。

2.參棗茶:黨參10g,大棗5枚,泡水代茶飲。

7.3 針灸治療 7.3.1 方壹

[8]

治法:實證宜利氣疏導,虛證宜補中益氣。

選穴:以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取膀胱俞、中極、秩邊透水道。

隨證配穴: 實證者,加刺肝俞、期門、間使。虛證者,加刺關元、足三裏、脾俞。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或實證可瀉,虛證可補。

7.3.2 方二

取膀胱俞、中極、陰陵泉、行間、太溪等穴為主[6]。氣淋之氣滯者加肝俞、太沖[6]。

7.4 艾灸療法

[9]

選穴:膀胱俞、太沖、陰陵泉、氣海、脾俞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鐘,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愈後鞏固1個療程。

8 關於淋證

淋證(stranguria[3][2])為病名[6][10]。是指以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為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3][2]。又稱淋瀝[6]。

淋證的病因以膀胱濕熱為主,病位在腎與膀胱,初起多邪實之證,久病則由實轉虛,亦可呈現虛實夾雜的證候,其臨床癥狀有二類,壹類是膀胱氣化失司引起的證候;壹類是各種淋證的特殊癥狀,前者是診斷淋證的依據,後者是區別不同淋證的特征。應與淋證進行鑒別的病證有癃閉、尿血、尿濁等。[7]

根據病因病機和癥狀不同,淋證分為熱淋、石淋、氣淋、血淋、膏淋與勞淋六種類型,在辨證時,除要辨明不同淋證的特征外,還要審察證候的虛實。初起濕熱蘊結,以致膀胱氣化失司者屬實,治宜清熱利濕通淋,佐以行氣。病久脾腎兩虧,膀胱氣化無權者屬虛,治宜培補脾腎。虛實夾雜者,宜標本兼治。並根據各個淋證的特征,或參以止血,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濁等。針灸治療本病急性期可迅速緩解疼痛。對尿路中、下段結石,針刺後排石效果較好,而尿路上段和腎盂、腎盞部位的結石則應采取綜合療法。若淋證並發嚴重感染,腎功能受損,或查知結石體積較大,針灸難以奏效,則采用其他療法。患膏淋、勞淋而氣血虛衰者,應適當配合中藥以補氣養血。[8][7]

各種淋證之間,彼此又有壹定的關系,表現在轉歸上,壹是虛實的相互轉化,在不同淋證之間和同壹淋證的本身都存在這種情況。二是各種淋證之間的相互轉化。也可二種淋證或虛實同時並見。認識這種轉化,對臨床有實際指導意義。[7]

現代醫學中的壹些泌尿系感染、結石、結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病,有類似六淋證候者,可參考淋證施治[6]。

詳見淋證條。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