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拜問姓氏拜的由來

拜問姓氏拜的由來

拜,讀音作bài(ㄅㄞˋ) 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山西太原、運城,陜西韓城,甘肅永登,湖南冷水江,河南盧氏,雲南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回族、錫伯族有此姓。漢代有拜瑚,舉茂才;元代有拜都,舉進士;明代有拜祀,嘉靖舉人;清代有拜恩哈,任貴州副將。

姓氏淵源

第壹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管仲,屬於以歷史事件為氏。

中國姓氏多以名詞、形容詞,動詞非常少。拜字在白話及文言中均為動詞,動詞為姓氏多與歷史事件有關。

拜氏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姜小白和公子糾爭奪齊國王位。管仲當時輔佐公子糾,但最後登上王位的是姜小白。齊桓公即位後,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齊國由此變成當時最為強盛的國家。

管仲貴為相父,依禮子拜父,臣拜君。但皇帝不能向臣子跪拜,於是管仲建議,皇帝每次稱呼仲時,再其名前冠以“拜”字,口中“拜”,而管仲則遵從禮數,按照臣子跪拜天子的禮儀。於是“拜”作為動詞以叩首,叩拜為尊稱冠在管仲名前。而後此“拜”字作為家族榮耀被當做姓氏沿用,並只允許傳於嫡子。

今江蘇的拜氏來源於清朝乾隆年間在京為官的拜大雄,拜大雄或來被充軍到現在的江蘇省泰州市的拜官莊養馬場,他的子孫分布於姜堰、興化、大豐、宜興、南京等地。

第二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大將木華黎之後裔,屬於以為氏。

①據文獻《陜西大荔縣拜氏家譜·世由篇》記載,蒙古族拜氏是元朝初年蒙古族大將木華黎的後人。至元大德、至治年間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朝初年,拜住之子拜篤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經山西遷居大荔沙苑。據拜氏八家戶·譜序中記載:“……詳察關中望族,惟拜氏從蒙古遷入中原。自元初有諱孔溫者,世祖時,偕同張弘範滅宋有功,封都統,又封東魯王。生子木華黎,好武騎,同伯顏開西域。成帝封平西侯。後征東海,大功底定,帝封東魯王。至七世,有東平王拜住者,順宗時當朝附馬,武藝精通,鎮守北邊,封鎮國將軍。後以拜為姓,遷馮翊大荔興平村居焉……”在文獻《渭南地區誌·大荔鄉土誌》裏,也詳細地記載著蒙古族“帖、答、拜”三姓在明朝初期移居大荔的情況。目前,在拜家村、帖家村、官池村有千余戶、六七千人的蒙古族後裔,其中拜家村是蒙古族後裔最多的村子。說起拜家村,還得追溯到明朝初期。當時,朱元璋滅元建立明朝之後,元朝末代皇帝順宗北遷蒙古,王公貴族紛紛逃出京城,隱居生活。拜氏八世祖篤麟鐵木爾為躲避戰亂和明朝官吏的追查,率眾家人隱遷至現在的大荔縣洛南。那時蒙古族人沒有父子相襲家姓的習俗。遷到大荔後確定以拜氏為世傳家姓。如今,拜氏蒙古族人已在大荔生長了三十余代。據該村年長者回憶,拜家村建有祠堂,定有族規,立有家法,所以村風蔚然。村名由東楊村、梧柳村、興平村等幾經變更,土改時確定為拜家村,第壹次人口普查登記時,將拜氏蒙古族統登記為漢族。所以,鮮有人知的陜西拜家蒙古村已有六百四十來年的歷史。

②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拜禪氏,世居察哈爾地區(今河北承德、張家口壹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ican Hala,所冠漢姓為拜氏、白氏。

③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拜都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idu Hala,所冠漢姓為拜氏、白氏。

④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拜達爾氏,世居蘇尼特(今內蒙古蘇尼特草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idar Hala,所冠漢姓為拜氏、白氏。

⑤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拜佳氏,亦稱白佳氏,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igiya Hala,所冠漢姓為拜氏、白氏。

第三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西域來華者,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拜氏為回族姓氏之壹。據文獻《姓氏詞典》中稱:“拜氏是回族姓。亦見《萬姓統譜》。宋有拜瑚。”

拜氏大多取自祖名首音。如元英宗(公元1321~1323年)時,拜中書左丞相,常直內庭,知無不言,振立綱紀,修舉廢墜,加惠兵民,輕搖薄斂,宏遠端亮有祖風的拜住(拜住曾祖木華黎、祖安童均為元朝開國元勛)“之後裔姓拜”。

後有蒙古族拜氏族人有入回回教者,成為回族拜氏的主源。據文獻《同治年間陜西回族起義歷史調查記錄》的記載,拜氏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註:文獻《姓氏詞典》中依據“亦見《萬姓統譜》,宋有拜瑚”而斷定“拜氏是回族姓”,這是錯誤的。

據史籍《皇清開國方略》記載:“公元1619年農歷10月,蒙古林丹汗派遣使臣康喀勒·拜瑚持書到努爾哈赤住地,自稱“四十萬蒙古之主”,藐視稱“水濱三萬人之王”的努爾哈赤,要求努爾哈赤無條件釋放所獲的內喀爾喀臺吉和科爾沁臺吉,並警告努爾哈赤不得進犯林丹汗所攻取的廣寧城……”

顯然,《姓氏詞典》所引《萬姓統譜》記載的“宋有拜瑚”,實際上宋朝時期的拜瑚、拜延二人皆不是回族,而是指明清之際的蒙古林丹汗屬下臣子康喀勒·拜瑚,因此,所稱“拜氏”仍出自蒙古族,而不是回族特有之姓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拜察氏,滿語為Baica Hala,漢義即“檢校”,世居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包括烏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孫紮泰、俄漠、優哈爾、斐優等)。後冠漢姓為拜氏。

②滿族拜都氏,滿語為Baidu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等地,後冠漢姓為拜氏、白氏。

③滿族拜格氏,亦稱伯特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舊部伯德氏,以部為氏,為奚族後裔,滿語為Baige Hala,世居拜格山(今黑龍江呼瑪盤古),後冠漢姓為拜氏、蔔氏。

④滿族拜津氏,亦稱拜晉氏,滿語為Baijin Hala,漢義即“稍微、少許”,世居黑龍江拜察、三姓(皆今黑龍江依蘭),後冠漢姓為拜氏、金氏、白氏。

⑥滿族拜嘉拉氏,滿語為Baigiyara Hala,世居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後冠漢姓為拜氏、白氏。

第五個淵源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拜英格哩氏,Bayingeri Hala,亦稱白亞格爾氏、白依爾氏,***有五個分支:吾庫薩依爾千、布勒吉依爾千、昭倫千、烏永那千、查拉巴克千,世居伊敏(今嫩江支流諾敏河流域)、墨爾根城(今黑龍江嫩江)。後有鄂倫春族引為姓氏者,後冠漢姓為拜氏、白氏、秋氏等。

歷史名人

拜住(公元1298~1323年),蒙古族,著名元朝重臣。

拜住好儒學,通漢族傳統禮儀。他胸懷韜略,壹生屢立奇功。

拜住是元朝始祖壹世孔溫的第七世後代,出身將門,遠承祖宗之風,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拜住以先祖功勛世襲為宿衛長。元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為太常禮儀院使。

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農歷3月,元英宗孛兒只斤·宗碩德八剌即位,拜住出任中書平章政事;農歷5月,升中書左丞相。時太皇太後答己與右丞相鐵木叠兒相勾結,廣立朋黨,勢傾朝野。拜住助元英宗力予抵制,使中書省擺脫鐵木叠兒控制。

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秋,鐵木叠兒與答己相繼病死,拜住揭發鐵木叠兒父子及禦史大夫鐵失等貪贓事,誅其黨羽,特赦鐵失。農歷12月,元英宗授拜住右丞相,不設左丞相,以免掣肘。拜住開始著手監修國史。身為壹品要職,拜住聰穎善解人事,處事果斷縝密,在壹生政治生涯中多次在國家重要關頭出謀決策。君臣二人著手開始大力改革,推行新政,起用儒士,訪求人才;罷徽政院及冗官冗職;行助役法,減輕徭役;歲減江南海運糧二十萬石;制定和頒行《大元通制》。

拜住真知灼見,敢直言善諫。元英宗即位後,欲擴建內蒙古正盟旗東的上都行宮,拜住用充分的理由力奏停止動工。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鐵木叠兒、太皇太後答己去世。元英宗、拜住著手革除弊政,推行新政。減輕賦役,重農抑商,裁減冗官,啟用儒臣等。農歷11月,元英宗詔示天下,凡流民重操舊業者,豁免三年賦稅。驛站戶因貧苦而典賣妻子者,官府出錢為之贖還。凡有勞役先征發商賈富貴之家,以扶植農業。豁免陜甘次年差稅的十分之三和各處官田田租的十分之二,而江淮地區的創科包銀則全部免除。同月,還下令裁減世祖以後設置的冗官,百姓拍手稱快。

拜住為政清廉,不貪財愛物。元英宗賞賜拜住萬畝良田於平江(今江蘇蘇州),拜住堅決拒絕這壹厚賜,並推辭說:“皇上任命我正在辦理國家事務之中,就先賞其土地,那別人會說我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呢?”其品德亦可從此看出。

拜住在中書省破格用才,詳定典章制度,使各部有所遵守。當年元英宗之所以能以納諫,與拜住敢於正諫有關。拜住為民為社稷執法嚴明,對部下辦事雖有延誤但其情可原者均寬恕處理,但對貪暴不法者必於深究。元英宗亦很敬佩拜住,曾告誡左右:“汝輩慎之,茍陷國法,我雖曲赦,拜住不恕汝也。”

拜住對徇私貪贓,納賄勒索,深惡痛絕,進諫元英宗要認識到懲治腐敗與政權存亡的關系。他嚴訂典章制度,重典治吏,主要辦法是先懲治中央壹級,然後層層查處。元至治二年,拜住晉為右相,獨掌朝政,起用漢儒臣,進行改革,懲治鐵木叠兒余黨。因持續追究鐵木叠兒及其余黨罪行,引起鐵失憂懼,其改革也遭守舊的蒙古上層貴族集團反對。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農歷8月5日,拜住隨英宗由上都南返,宿營南坡(今內蒙古正藍旗),鐵失等發動政變,拜住被鐵失襲殺,元英宗同時被弒。

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即位後,即下旨,對拜住舉行追祭活動。追祭時,百官老臣都在車前作導引,還在海雲寺懸掛了拜住的畫像,大作佛事,圍觀者有萬余人,沒有不嘆息流淚的。當時中書官上奏元泰定帝說:“拜住盡忠效節,殞於群兇,宜賜褒崇,以光後世。”元泰定帝納之,便下旨:贈封拜住為“清忠壹德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東平王,謚忠獻公。”

元順帝孛兒只斤·妥鏷貼睦爾時期,拜住被追封光祿大夫加開府儀同三司。每議大政,必依據其所訂之典章制度。

拜住死後,葬於平江。在明朝永樂初年,明太宗朱棣下旨將拜住靈柩從平江遷葬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華山之陰,渭水之陽的大荔縣沙苑南拜家村。墓前壹望平野,綠草叢生,其墓坐東向西,拜住母親與子拜忠獻同葬於此。

清道光元年,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寧下旨將拜住尊於同州“忠義祠”內。清道光十二年,再次下旨在拜住墓前樹壹通天大石,碑額上刻“聖旨”兩個大字,碑文豎寫:“皇清敕旌元右相東平王忠獻公墓”等字樣。

拜住的墳園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後來隨著村子朝北的搬遷,加之渭河河水的漫漲,現在拜住墳墓已經被夷為平地。以前,大荔縣拜家村的拜氏居民有八大戶,每戶都建有“元東平王拜忠獻公祠”,而今也蕩然無存。

拜玉鳳(公元1932~今),回族,女;甘肅康樂人。著名甘肅省政協副主席。

1947~1979年,在康樂縣康豐公社道家村務農。

1979~1984年,任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協常務委員,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委員。

1984~1987年,任甘肅省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委員。

1987~1993年,任康樂縣政協副主席。

1993~1994年,任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婦聯執行委員、第七屆省政協常務委員、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委員、州政協常務委員、康樂縣人大常委會委員、縣政協副主席、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常委、臨夏回族自治州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

1994年4月以後,任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常委,甘肅省政協副主席,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拜懷德(公元1946~今),蒙古族;陜西大荔人。著名建築專家,拜氏家譜專修者

拜懷德自幼在拜家村生長,過著無親人無衣食的半孤兒生活,十分困頓。但饑寒交迫的生活磨煉了他的意誌和窮則思變的意識,從小他就立誌改變窮困的家境,做出壹番事業。

拜懷德學的專業是礦山機電,又自學工業與民用建築,潛學文史哲。

1986年,拜懷德輾轉至西安與臨潼搞建築業,在圈內人中頗有名氣。臨潼華清中學、臨潼中學、省藝校由他規劃總監竣工。西安生物制藥廠、自來水公司的高低壓配電系統由他負責完成,西安科技大學4-1、4-2號教學樓、西安電子工業部二十所62、64號高層住宅、地下車庫、鋼結構工業廠房,由他總監完成。

拜懷德為修家譜,跑遍了渭南地區,查閱了大量史料,完成繕撰家譜之夙願,文言寫就,***四萬余字。修家譜意外發現河南、江蘇兩個拜氏同族“蒙古村”。

拜學英(公元1963~今),回族;寧夏涇源人。著名記者、政工師。

畢業於西北民族學院。現任寧夏涇源縣科委主任。是寧夏科協五屆委員,九屆涇源縣政協委員、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會員,寧夏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會員,寧夏固原文協理事,關隴民俗學會理事。

1982年,他高中畢業後被吸收為少數民族幹部,分配到最南面的新民鄉工作。1984年考入西北民族學院學習2年,因學習成績優異被學院評為“三好”學生。畢業後曾先後在縣委組織部、縣科委工作並擔任領導職務,在盡職盡責的搞好本職工作時,撰寫了大量探討山區經濟發展,脫貧致富,黨組織建設、重視科技的論文,為山區發展獻計獻策。他幾乎把全部業余時間用在讀書和寫作上,讀書使他充實,寫作使他勤奮。

1986年開始在區內外報刊雜誌發表新聞通訊,調研報告,理論探討,民俗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壹百五十篇二十余萬字,有三十五篇新聞稿件在各類評獎活動中獲獎,連續四年被寧夏四家新聞單位評為通訊員,受到表彰獎勵,有力地宣傳了涇源的兩個文明建設。

1988年他的愛好轉移到文學創作上,幾年來***發表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計壹百多篇六十余萬字。他的文學創作,註重弘揚主旋律,註重對家鄉山水風光,回族風情的介紹,使偏僻閉塞的涇源被外界所知曉。

1997年,中國華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六盤霧中行》,計九十篇十九萬字,受到了評論界的關註與好評;2000年,他撰寫的反映扶貧幫困,山鄉變化的長篇報告文學《世紀末的行動》被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他在工作之余撰寫的又壹部力作,三十萬字,寧夏區黨委副書記任啟興為該書作序。他還在《朔方》、《新疆回族文學》、《六盤山》等刊物上發表反映回族生活的小說九篇十壹萬字,發表在《新疆回族文學》1998年第三期上的中篇小說《販子》,在寧夏固原地區第三次文學作品評獎活動中榮獲二等獎。

1998年他的事跡被寧夏電視臺拍制成專題節目《業余作家拜學英》在寧夏成立四十周年大慶前夕播放,影響強烈。在業余時間創造輝煌。在業余創作上,獲得各種榮譽獎項四十三次。在工作方面,1996年牽頭實施的《商品肉牛配套技術推廣項目》被寧夏區政府評為科技進步三等獎;同年他被自治區科委評為科技成果推廣計劃工作先進個人;1997年被當選為縣第九屆黨代會代表;1998年被當選為政協涇源縣第九屆委員會委員、常委;1998年當選自治區科協五屆委員;同年“七壹”建黨節被縣委評為優秀***產黨員;1999年被縣政府評為內部安全保衛工作先進個人;1999年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扶貧服務獎,受到表彰獎勵。

遷徙分布

拜氏是壹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壹千五百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九百五十八位,多以鹹陽、馮翊為郡望。

今甘肅省的蘭州市、慶陽市寧縣、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平涼市、臨夏市,陜西省的渭南市大荔縣、臨渭區、鹹陽市彬縣、商洛市商州區,山西省的霍州市、運城市鹽湖區、臨汾市侯馬縣,雲南省的昆明市、楚雄彜族自治州大姚縣,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市涇源縣、吳忠市,廣東省的深圳市,河南省的周口市扶溝縣、三門峽市、焦作市,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的寧波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江蘇省的鎮江市楊中縣,泰州市興化市、姜堰市、鹽城市大豐縣、無錫市宜興市、南京市,青海省的西寧市,臺灣省等地,均有拜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