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欲加強音樂理論。

欲加強音樂理論。

壹、專業的文章可去中國學術期刊網上查找,上面收錄了各類期刊自建刊以來的發表文章,妳只需要檢索相應條目就可以查到。

二、作曲技術方面的書籍主要有

1、復調類:

《復調音樂》[蘇]斯克列勃科夫著.吳佩華、豐陳寶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年12月第1版,根據МУЗГИЗ1956年版譯出。

《對位法概要》.[法]查爾勒·柯克蘭著.蕭淑嫻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該書根據巴黎Heugel1926年版本譯出。

《對位法》.[美]瓦爾特·辟斯頓著.唐其竟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該書根據倫敦Victor Gollancz1950年修訂版譯出,初版於1947年W.W.Norton公司出版。

《復調音樂》.段平泰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該書分為上、下兩冊,八篇十六章。含緒論和全書結束語。上冊包括第壹——第五篇,包含支聲手法、旋律、對比二聲部、模仿二聲部、對比三聲部、模仿三聲部、對比四聲部及更多聲部、模仿四聲部及更多聲部等內容。下冊為第六——第八篇,包含賦格概述、賦格的應用和其他復調樂曲等內容。該書主要闡釋了復調寫作中旋律的各種結合方法以及復調音樂的各種體裁、曲式。未附習題。

《復調音樂基礎教程》.趙德義,劉永平著.《音樂自學叢書·作曲卷》.謝功成,童忠良,曾理中主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該書分上、下兩篇。上篇位對位法,***十章。下篇位復調音樂體裁,***九章。附有習題選答。上篇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對位旋律的寫作原則,以及各種對比式、模仿式寫作手法。下篇重點分析閣會總對比式復調小曲、卡農曲、創意曲及賦格曲的結構形式與寫作要領。另外還介紹了支聲復調和復調寫法在主調音樂中的運用。

《中國音樂中復調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朱世瑞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該書分上、下兩篇,***八章。含序、緒論、四個附錄和後記。上篇位基礎、形成、發展,含中國傳統音樂中復調因素的主要表現形態、中國現代專業音樂中復調思維的形成、中國當代復調音樂理論的發展現狀等內容。下篇位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復調思維的表現形態,包含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賦格套曲集、賦格曲與賦格段的寫作特點、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模仿復調的表現形態、中國當代音樂創作中對比復調、支聲復調及其他綜合類型的表現形態等內容。該書附錄壹為馬思聰作品中復調寫作的藝術特色,附錄二為二十世紀西方音樂中的賦格寫作,附錄三為該書譜例中所用的標記符號說明,附錄三為參考書目與文獻。

《20世紀復調音樂》.於蘇賢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該書***十三章,包含緒論、多調式伴音體系復調結構、雙調性於多調性復調結構、全音音階復調結構、非序列無調性音樂的復調結構、20世紀復調節奏創新概述、節奏主題於節奏復調形式、復節拍復調結構、節奏序列復調結構、微復調結構、復風格復調結構、20世紀賦格的演進於變異等內容。

《賦格曲寫作》.陳銘誌著.“作曲技術理論”叢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該書正文部分***十二章,包含主題、答題、對題、呈示部、間插段、中間部、緊接模仿、再現部與尾聲、賦格曲的整體布局、二重、三重賦格曲、聲樂賦格曲、賦格段的寫作等內容。附有緒論與結語。

該書除講述賦格曲寫作答壹般原理外,還結合中國民族調式、音調的特點,對如何處理中國民族風格的賦格曲問題提出了壹些看法和處理原則。

2、曲式及音樂分析

《曲式與作品分析》.吳祖強編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年11月第1版。2003年6月第2版。修訂版。

該書***十二章,壹個說明,壹個後記。第壹章為緒論——音樂作品中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以及內容和曲式的關系,第二章為音樂的表現手段,第三章為壹部曲式——樂段及其組成部分,第四章單二部曲式,第五章為單三部曲式,第六章為復三部曲式及復二部曲式,第七章為回旋曲式,第八章為變奏曲式,第九章為奏鳴曲式,第十章為回旋奏鳴曲式,第十壹章為套曲曲式,第十二章為單樂章的混合、自由曲式。

該書是國內出版較早的曲式教材,並經過1961年夏季在北京舉行的高等音樂院校教材會議專門小組審議後修訂而成。該書不包括復調音樂曲式與作品分析以及整部歌劇的分析。該教材中包括了部分中國作品分析,是國內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使用時間較長、具有壹定權威性的教材。該書是中央音樂學院曲式學科目的研究入學考試主要參考書。

《大型曲式學》.[美]柏西·該丘斯著.許勇三譯.該丘斯音樂理論叢書之壹.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該書根據G.Shirmer,Inc.1943年版譯出。

該書由四篇、十六章和譯者的話構成。第壹篇為變奏曲式,包括基礎動機、基礎低音或固定低音、帕薩卡裏亞、恰空、小型(或簡單)變奏曲式、為大型(或較高級)變奏曲式。第二篇為回旋曲式,包括第壹、第二、第三回旋曲式。第三篇為奏鳴曲——快板曲式,包括小奏鳴曲式、奏鳴曲——快板曲式、作為擴展了的三部歌曲曲式的小型奏鳴曲——快板、不規則的曲式、遊離於壹般之外的獨特結構、序曲等。第四篇包括復合曲式等內容。

該書是《主調音樂曲式》(中譯本為繆天瑞翻譯的《曲式學》)與《應用對位法》的續集。主要為致力於音樂分析研究與從事於音樂創作的這兩方面的學生而編寫。該書通過解答有連續意義的習題來熟悉古典音樂的曲式,並期待在此基礎上能取得真正的進展。該書的特點之壹是註釋內容非常豐富且具有指導意義。

《音樂作品分析》.[蘇]勃·阿拉波夫著.中央音樂學院編譯室編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9年6月第1版。

該書分上、下篇,***二十壹講。上篇為曲式部分,下篇為體裁部分。上篇包括引言、簡單壹部結構、單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復三部曲式、變奏曲、聲樂變奏曲、回旋曲式、聲樂回旋曲、奏鳴回旋曲式、奏鳴曲式等,下篇包括古組曲、新型組曲、標題組曲、奏鳴交響套曲、浪漫時期的奏鳴曲、標題音樂、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樂、大合唱與清唱劇等。該書還附有參考譜例。

該書是前蘇聯作曲家勃·阿拉波夫1955—1956年在天津的中央音樂學院的講課記錄,後由其編譯室翻譯、作曲系整理,並於1959年出版。該書的特點之壹是較多篇幅涉及到俄羅斯民歌、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

《器樂曲式學》.[匈]魏納·萊奧,張瑞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該書根據ZENEM?KIAD? V?LLALAT布達佩斯1955年版譯出。

該書由兩篇和譯後記構成。第壹篇為理論部分,包括主題、歌謠曲式、奏鳴曲式、回旋曲式、套曲曲式,第二篇為實習部分,包括貝多芬第1-32奏鳴曲的曲式結構分析。

該書可視為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曲式專論。它可幫助讀者從曲式和作品分析上去理解、熟悉貝多芬的每壹首鋼琴奏鳴曲,並從中看出貝多芬青年、中年和晚年各時期的作品在曲式結構上的發展變化,從而幫助讀者掌握曲式的內在規律。但書中某些概念的提法與我們常見的的曲式著作中的提法不盡壹致。另外,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曾出版魏納校訂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集》。

《音樂分析》.[美]約翰·懷特著.張洪島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該書分序和正文,***計九章。包括分析的目的和性質、分析的方法、音樂的基礎單位、規範的結構、旋律和節奏、和聲與節奏、對位法、音響的因素、綜合與結論等內容。

該書是國內較早翻譯、出版的壹本音樂分析的專著.從音樂構成的各個方面分別就其在音樂分析的作用、功能進行了較為詳盡的闡釋。在國內相當時期內,是音樂分析的壹本必備參考書。

《自由作曲》.[奧]申克著.陳世賓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該書根據維也納Oswald Jonas1935年版譯出。

該書正文部分***分三個部分,另有中譯本序、譯者自序、作者題獻和附錄。該書第壹部分為背景,內容包括背景、基本結構、基本結構的形式等。第二部分內容包括中景,包括中景總述、中景的具體特征等。第三部分為前景,包括嚴格對位中的概念、後面的結構層次、具體的前景事件、節拍與節奏曲式等。附錄內容包括主要術語對照表、譜例中的作品目錄、譜例中作品的外文目錄、譜例中說明性文字釋義表和譜例等。

該書作者最主要的理論著述是三卷壹套的系列叢書《新音樂理論及構想》.前兩卷分別為《和聲學》與《對位法》.本書是其第三卷。該書采用了結構層次的壹般原理,通過簡化還原的方式,將音樂分為前景、中景和背景三個層次,並通過圖示方法,采用標記時值與符號來表示音樂內容中的結構關系,是音樂分析的壹種新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曲式學基礎教程》.謝功成著.《音樂自學叢書·作曲卷》.謝功成,童忠良,曾理中主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該書為《音樂自學叢書·作曲卷》之分冊,***計十九章。含緒論、樂段、壹段曲式、二段曲式、三段曲式、多段結構、三部曲式、回旋曲式、變奏曲、奏鳴曲、奏鳴回旋曲、套曲—組曲、奏鳴(交響)套曲、聲樂套曲與大合唱等內容與實例分析。每章附有習題。某些章節有相當篇幅的實例分析,突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

《音樂的分析與創作》.楊儒懷著.作曲技術理論叢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年第1版。修訂版。

該書分上、下兩冊。上冊分四個部分。第壹部分為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與旋律,包括緒論、旋律的節奏與節拍、旋律的調式與調性、旋律的音高、旋律運動的邏輯等。第二部分為發展音樂的基本手法,包括材料保持與變動手法、多聲陳述及其寫作手法、整體的構思方面等。第三部分為音樂陳述的結構,包括緒論、基礎結構、衍生結構、陳述結構的分析等。第四部分為作品的曲式結構,包括緒論、並列曲式、再現曲式、復合曲式、循環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回旋奏鳴曲式、復調音樂曲式、套曲曲式。邊緣曲式等。下冊為上冊章節的譜例。

該書分析音樂的方法及相應的實例分析與指導創作、闡釋各種技術理論兩方面交替進行、相互補充,全書的二分之壹篇幅還貫穿分析與創作的相互關系的思想。作者還在第四部分提出了四部再現曲式和邊緣曲式這些嶄新的課題。

《音樂分析基礎教程》.彭誌敏著.《音樂自學叢書·作曲卷》.謝功成、童忠良、曾理中主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該書正文***分九章,包括主題分析、形象分析、節奏分析、曲式分析、比例分析、和聲分析、調性分析、音響分析等內容。有自學輔導、還原分析簡介與集合分析簡介兩個附錄和參考答案。每章有習題。

該書根據20世紀音樂分析的目的性、選擇性、實證性、程序性、參照性、相對性與綜合性等特點,在當代音樂分析的範圍內,將有關方法及相關內容融入到具體實例分析中,為當代音樂分析提供了大量的可資參照的信息,是壹本實用性很強音樂分析的教程。

《新音樂作品分析教程》.彭誌敏著.現代作曲技法叢書.趙德義,童忠良主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該書分上、下兩冊,***三十章。包括勛伯格、亨德米特、梅西安、考威爾、約翰·凱奇、喬治·克拉姆、布列茲、裏蓋蒂、哈特克、克然涅克、瓦雷茲、貝利奧、斯托克豪森、貝爾格、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蕭斯塔科維奇、克拉姆、羅忠镕、潘達雷斯基、韋伯恩等人作品的闡釋與分析。

該書是國內首部以新音樂作品為研究對象的分析教程,教材中每位作曲家都有其與創作有關的壹般情況介紹、音樂思想歸納性闡釋與不同程度與方法的分析。每章有要點提示、小結與練習。該書的特點是既強調分析研究的對象在新音樂語言、新技法和新音響等方面的探索性,也力求梳理現代作曲技法發展的基本歷史軌跡。既分析探究新音樂作品本身的技術處理和有關問題,也關註與之相關的歷時性發展演變和***時性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是由表及裏、由此及彼、全面與具體相互參照、微觀與宏觀相互結合的個案式作品分析,勢必將有利於促成具有“實證意義”和“實際意義”的研究成果。

《音樂句法結構分析》.谷成誌著.北京:華樂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該書分為導論、上篇、中篇、下篇四個部分,附有後記。導論涉及音樂句法結構的概念、分析的目的、分析理論研究存在的問題等。上篇為音樂句法結構單位包括樂逗、樂節、樂句、樂段及同級結構單位、復樂段及同級結構單位。中篇為音樂句法結構單位組合的類型及結構功能,包括均勻與不均勻結構、單結構與復結構、重復、對比、重復+對比、復雜化等內容。下篇為音樂句法結構分析,包括句逗標誌、句法結構單位級別的判斷、分析層面、分析方法、分析步驟、分析報告、分析示範等內容。

該書提出了新的句法結構單位類型(如類樂句、復復樂段等),論述音樂句法結構單位的組合規律、形成的壹些結構類型及其結構功能,並舉例詳細闡釋了句法分析的各個方面的問題。

《現代音樂分析方法教程》.姚恒璐著.現代作曲技法叢書.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壹、和聲學

《和聲學基礎教程》.謝功成,馬國華,童忠良,趙德義.《音樂自學叢書作曲卷》.謝功成,童忠良,曾理中主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該套教程是“音樂自學叢書·作曲卷”之分冊,為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四位在和聲學上頗有造詣的專家的力作,也是國內專家所著的和聲學教程中被運用得最多的壹套教程。

《和聲學基礎教程》分上、下兩冊,***44章,分別含兩個附錄。該套教程從和弦的構成入手,涵蓋了傳統和聲寫作的所有內容,並增加同宮系統自然調式、民族調式和聲寫作,融入調式復合和同主音綜合調式等內容。教程上冊的附錄壹為樂曲實例三首,按和聲進行以級數標明各個和弦,附錄二為習題選答。教程的下冊附錄壹為大小調和聲體系在近現代的發展,附錄二為部分習題參考答案。附錄壹中包含同中音綜合調式、重同名綜合調式、中音三度循環和近現代和聲的功能網,拓展了基礎和聲學教程包含的內容。同時,該套教程新增加的內容,是專家們多年的研究成果,在學界受到廣泛關註,並被運用到和聲學研究之中。

《近現代和聲的功能網》.童忠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年4月。

該專著含序、前言正文、兩個附錄與後記,為童忠良教授80年代初期涉及和聲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正文包括調性擴張與功能延伸、古典和聲的支柱與骨幹和弦的變體、孿生的同名調與對稱的宮角軸、功能意義的音級與音級概念的功能、功能族之外與重同名之間以及重中音循環與功能網辨析等七個章節。該書研究的重心在和聲的從簡單到復雜的各種基本功能及其相互關系。涉及有廣義調性的、從而具有壹定功能關系的和聲手法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嶄新的和聲語言。附錄壹為和聲分析50例,附錄二為千分八度值與卡氏律學標記。

《近現代和聲思維發展概述》.汪成用.上海:上海音樂學院《音樂藝術》編輯部.《音樂藝術》增刊之壹,1982年11月。

該專著含引言、正文、結語和註釋。它由音樂思維與音樂語言辨證發展的歷史回顧、近現代和聲思維的兩個分支和近現代和聲思維發展的根源以及對新的思維形式的初探三章構成。它試圖在繁復紛紜的新的和聲手法之背後探尋其發展的根由與線索,“以期在雜亂之中窺出壹絲端倪,理出壹點頭緒,為較清楚地理解這壹時期復雜的和聲現象的本質作壹初步的嘗試”。

《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及風格手法》.劉學嚴.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年8月。

該書分兩個部分。第壹部分為基本調式和聲,包括我國五聲性調式旋律的特色、和聲功能和色彩的關系、五聲性的和弦外音、偏音的弱化處理、同宮調式重疊、同主音調式混合等十三章。第二部分為擴大的五聲性和聲手法,包括和弦結構的多樣化、復合功能與復合和弦、同主音極限調式交替、多調式的重疊和轉調中的五聲性處理等十章。第壹部分為調式和聲的基本手法,後十章為擴大化的五聲性風格手法,其中借鑒了近現代和聲中帶有探索性的手法。每章後附有配和聲舉例、壹定數量的書面習題、分析習題,有的做了壹定提示。

《和聲學教程》.[蘇]伊·杜波夫斯基,斯.葉甫謝耶夫,伊·斯波索賓,符.索果洛夫著.朱世民譯.北京:音樂出版社,1957年。蘇聯第三版修訂本。(增訂重譯本),陳敏譯.劉學嚴校,1991年8月。該書根據1984年蘇聯第九版重新翻譯。

該書分上、下兩冊,***60章。是國內至建國以來使用範圍最廣、使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和聲學教材之壹。該書把傳統和聲歸納的科學、縝密、井然有序。闡述合理透徹、絲絲入扣,為和聲學建立了壹個完整的邏輯體系。從和聲標記上講,該書使用音級與功能混合標記法。而從教學安排上看,該書循序漸進,章節合理,法則嚴格但易於掌握,要求明確易於記憶,是和聲初學者不可多得的教材。另外,該書也有壹些不足之處。例如,有些規則過於機械、刻板,有些和聲手法雖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但在今日實用價值已不大。

該書附有大量的寫作與分析題。目前人民音樂出版社已出版黃虎威編寫的這套教材上冊的習題參考答案。

《和聲學實用教程》.[俄]裏姆斯基-科薩科夫著.張洪島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5年7月第1版。該書根據1949年版譯出。

該書***5章。盡管該書篇幅不長,但仍然包含學習傳統和聲的基本內容與寫作習題(無分析題)。該書的特點是,第壹章首先介紹三和弦、七和弦、自然與變化音級、三和弦的關系、四部和聲及其聲部進行等,第二章介紹同調各級和弦的連接法與規則、終止式、和弦的協和與不協和等,第三章為轉調的各種方式與方法,第四章為旋律華彩,包括各種和弦外音的處理方式,第五章為四分音法與突然轉調(現通常理解為等和弦轉調),包含各類增減變和弦及其在進行中的解決方式。

《傳統和聲學簡明教程》.[德]保羅·興德米特著.羅忠镕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該書根據1944年修訂英文本譯出。

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副標題為著重練習 精簡規則,***十六章,主要為各級、各類和弦的構成、連接及其運用。下卷***六章,副標題為高級和聲練習,主要為指導實踐中和聲的調式、調性布局等運用。第壹章為四首弦樂四重奏的卡農、兩首女高音(或男高音)與鋼琴的歌曲、兩首女高音、女中音和男高音的三部合唱、兩首混聲四部合唱,第二章為兩首女高音與鋼琴的歌曲、兩首混聲五部合唱,第三章為四首混聲四部合唱、弦樂三重奏的主題和變奏、三首單簧管(A調)、英國管和大管三重奏的小曲,第五章為鋼琴的小型樂曲、三首簧風琴的小曲、第六章為弦樂隊組曲、兩個兩部賦格段、兩首兩部器樂賦格、三首三部聲樂賦格、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的第壹樂章、圓號與鋼琴奏鳴曲的第壹樂章、弦樂四重奏的主題與變奏。

《和聲學》.[美]柏西·該丘斯著.繆天瑞編譯.該丘斯音樂理論叢書之三,修訂本.萬葉書店,1949年第1版.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年7月第2版。該書根據G.Shirmer1931年版編譯。

該書分上、中、下三篇,***計五十四章,另有三個附錄。第壹篇為協和弦,第二篇為不協和弦,第三篇為轉調。附錄壹習題選答,附錄二為和聲學的應用,附錄三為本書專名與人名索引。正文部分含七十個練習,附錄部分含十個練習。

該書以五度相生法為理論基礎,根據五度相生來構成大音階,並用以測定各和弦比較上的重要性與各調的關系、劃分不協和和弦的等級以及變化音系統化的手段。此外,五個音以上,都歸入和弦外音,且把和弦外音都歸入鄰音的原則內,使其和弦理論趨於簡單化。

該書的英文題名為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one-Relation(即,音關系的理論與運用),現在的題名由譯者所加。其中附錄壹“習題選答”中註釋幾乎全部是譯者所加。附錄二“和聲學的應用”是譯者從該丘斯《作曲素材》中摘出。附錄三是根據中國的習慣重新編寫的。

《鍵盤和聲學教程:古典音樂和聲體系的理論》.[匈]凱斯特萊爾·略林茨著.張瑞,鄒國昌,徐振華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該書根據ZENEM?KIAD? V?LLALAT BUDAPEST1954年第二版譯出。

該書分為三篇,***有二十八個書寫鍵盤練習,六個分析練習,三個附錄,涵蓋了調內及調外和聲的全部內容。附錄壹為本書各節作業的低音,附錄二為參考答案,附錄三為增編的轉調練習。

該書系統性強,概括準確、簡練。並根據和聲學的功能原則與聲部運動原則及經典音樂作品的實際,作者對練習中的和弦序進與聲部進行都指出了最佳方案。該書還要求眼讀譜、手彈奏並演唱壹個聲部,用耳聽音、用腦思考,同時並進,通過訓練可使學生把和聲理論的邏輯性與和聲音響的形象性統壹起來。

《序列音樂寫作基礎》.鄭英烈編著.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該書分上、下篇,***十七章,含三個附件。上篇為基本理論與技術,下篇為作品分析。上篇包括十二音體系的歷史繼承性、序列的類型及結構、旋律寫作、多聲織體中的序列用法、和聲、復調、曲式、配器、聲樂寫作、全面序列作曲法與自由無調性與自由序列寫作等內容,下篇分析了勛伯格《鋼琴組曲》、韋伯恩《鋼琴變奏曲》第壹樂章、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羅忠镕《涉江采芙蓉》、桑桐《夜景》五部作品。附件壹為《涉江采芙蓉》樂譜、附件二為《夜景》樂譜、附件三為阿倫·福特《集合表》

該書是國內第壹本有關序列音樂寫作的教程,對序列音樂的形成和發展、序列音樂的各種類型和結構形式作了簡扼介紹,同時還分別論述了序列音樂在旋律寫作、和聲、復調、曲式與配器等方面的寫作要點、基本原則和各種技法。對廣大專業音樂工作者、音樂院校師生有實際的參考價值。

《十二音序列》.王震亞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該書正文***四部分,有前言、參考文獻。第壹部分:序列的構成。第二部分:序列的變化。第三部分:序列的運用,包括序列在曲調中、序列在織體中、序列在引子與主題中、序列在音樂進行中、序列在音樂結尾、序列運用的其他問題。第四部分:十二音序列作品分析舉例,包括勛伯格《鋼琴作品》(作品33號a)、韋伯恩《弦樂三重奏》(作品20號)、巴比特《三首鋼琴曲》(之壹)。

該書集中闡述十二音序列在音樂創作中的運用。是有關十二音序列寫作的比較重要的參考書目,同時也是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十二音序列”課程的教材。

《二十世紀和聲:音樂創作的理論與實踐》.[美]文森特·佩爾西凱蒂著.劉烈武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該書根據美國W.W.NORTON & COMPANY紐約1961年版譯出。

該書包括緒論,十三章,壹個附錄。第壹章為音程、第二章為音階素材、第三章為三度疊置構成的和弦、第四章為四度疊置構成的和弦、第五章為附加音和弦、第六章為二度疊置構成的和弦、第七章為多和弦、第八章為混合及倒影和聲、第九章為和聲的進行方向、第十章為節拍調整及力度強弱、第十壹章為裝飾與變形、第十二章為調中心、第十三章為和聲的綜合,附錄為部分音樂術語英漢對照表。該書每個章節還附有參考曲目和應用題。

這類文章妳按我說的方法去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