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初年,揚州成為廣陵郡。劉邦為帝後,封其侄劉濞為吳王,曾建都於此,稱吳國,後又改名江都國。公元前53年,江都始建縣,隸屬於江都國。後江都或廢或置,隋煬帝下揚州時,揚州即名“江都”。至宋朝時,分天下為十五路,江都縣屬淮南東路,與廣陵縣同屬揚州府,史稱“壹府兩縣”。清朝雍正年間,將今江都以西置為甘泉縣。1911年底,甘泉縣又並入江都縣。此後直至解放,曾以通揚運河為界,三次分縣:1942年(河北稱江都縣,河南稱邗東縣)、1943年(兩縣合並為江都縣)、1945年(河北稱樊川縣、河南稱江都縣)。解放後,正式設江都縣,以仙女鎮(今江都鎮)為縣政府所在地。1956年,將仙女鎮以西分離出去設立邗江縣。1994年4月,江都縣撤縣設市。 《《《(附上有道詞典查詢)》》》揚州,古代有時作楊州(按:漢碑中楊字皆從“木”,從“手”系後人所改,王念孫有詳細考證),楊州的名稱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這是古人心目中的壹個廣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黃海、長江廣大地域內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據唐代杜佑《通典》所載,在古揚州地域內,唐代設有三十九個郡府,壹百九十六個縣。這個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揚州是不能混為壹談的。
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揚州刺史部。這個刺史部管轄的範圍相當於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蘇長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黃梅、廣濟;河南固始、離城等地。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今安徽和縣),末年遷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置揚州,魏的治所在壽春,吳的治所在建業(今江蘇南京市)。西晉滅吳後,治所仍在建鄴(曾改名建業,後又改名建康)。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壹,後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