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與中華飲食文化
在日本和韓國稱為中華料理或中國料理,歐美稱之為唐餐,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深遠的影響了東亞地區的飲食文化。菜譜來源於中國各個地區和民族的菜肴。中國菜的特點被總結為:色、香、味、意、形。被稱為國菜五品。按烹飪特點分又可分為:選料、刀工、火候和調味四個方面。
但不論如何,“中國菜”只是壹個統稱,各個地方差異極大。代表菜系有湘菜、徽菜、粵菜、川菜等。
中國料理,集中國飲食文化之大成,是中國菜精華的集合。猶如我們稱呼的日本料理、韓國料理,是對日本、韓國整個飲食文化的統稱。中國料理,是壹種有機的統壹。
日本人向來對中國的烹飪技藝較為重視,稱“中國料理”(“料理”也可作菜肴之意)。侵華戰爭前,他們已把“中國料理”分為兩大派,北派為北京菜,南派為廣東菜,並把“廣東料理”作為壹個詞目收入詞典中。
中國料理是中國各地區、各民族各種菜肴的總稱。具有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品類豐富、流派眾多、風格獨特的特點,是中國烹飪數千年發展的結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早在5000多年前,中國已有烤肉、烤魚等食品。周代出現稱為“八珍”的名饌,對後世很有影響。漢魏南北朝時期,中國菜肴迅速發展,名菜大增。漢代婁護發明的“五侯鯖”,即是中國最早的雜燴菜。馬王堆壹號漢墓出土的竹簡上記有菜肴上百款。北魏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中,載有200多種菜肴。由於佛教的傳入和流行,加之南朝梁武帝的提倡,佛教齋食逐步在社會上產生影響,使中國早已出現的素菜得到進壹步發展。隋唐五代,中國的花色菜、食療菜也有新的發展。
宋代,中國菜的發展出現了壹個高潮,汴京和臨安的市肆中,冷菜、熱菜、羹湯和花色菜名目繁多,數以百計。當時市場上已有標明南、北、川味的菜點和素菜,表明中國菜肴的主要風味流派在宋朝時已具雛形。元明清三代,中國菜肴又得到較大的發展,菜肴品種數以千計。這壹時期還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遷居各地,清真菜作為壹種獨特風味在中國菜肴中占有壹定的位置。中國菜肴的風味流派已基本形成。晚清至中華民國初期,隨著外國人來華,中國菜肴又融合了某些西菜。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尤其是1979年以來,在菜肴的繼承與創新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中國各地的傳統風味菜肴紛紛恢復上市,除北京的仿膳菜外,西安、杭州、開封、濟南、揚州等地還挖掘研制了仿唐菜、仿宋菜、孔府菜和紅樓菜等。
菜品類別中國料理品種繁多,除按地區和民族分類外,還因消費對象的不同,加工制作有異,又有以下兩種分類法。①消費類別。由於消費對象不同,形成了層次不壹的菜品,主要有家常菜、市肆菜、公***食堂菜、寺觀菜、官府菜、宮廷菜、藥膳菜等。②加工類別。由於中國料理加工制作技法多樣,菜肴形式及其作用也有壹定差別,主要分為冷菜、熱菜、大菜、小菜、甜菜、湯菜等。
當今中國料理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
壹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八大菜系
中國料理的“八大菜系”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山東菜系由濟南和膠東兩部分地方風味組成,味濃厚、嗜蔥蒜,尤以烹制海鮮、湯菜和各種動物內臟為長。特色菜有:油爆大哈、紅燒海螺、糖酥鯉魚。
四川菜系有成都、重慶兩個流派。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著稱。特色菜有:宮爆雞丁、壹品熊掌、魚香肉絲、幹燒魚翅。
江蘇菜系由揚州、蘇州、南京地方菜發展而成。烹調技藝以燉、燜、煨著稱;重視調湯,保持原汁。特色菜有:雞湯煮幹絲、清燉蟹粉、獅子頭。
浙江菜系由杭州、寧波、紹興等地方菜構成,最負盛名的是杭州菜。鮮嫩軟滑,香醇綿糯,清爽不膩。特色菜有:龍井蝦仁、西湖醋魚、叫花雞。
廣東菜系有廣州、潮州、東江3個流派,以廣州菜為代表。烹調方法突出煎、炸、燴、燉等,口味特點是爽、淡、脆、鮮。特色菜有:三蛇龍虎鳳大會、燒乳豬、鹽火局雞、冬瓜盅、古老肉。
湖南菜系註重香辣、麻辣、酸、辣、焦麻、香鮮,尤為酸辣居多。特色菜有:紅煨魚翅、冰糖湘蓮、水煮活魚。
福建菜系由福州、泉州、廈門等地發展起來,並以福州菜為其代表。以海味為主要原料,註重甜酸鹹香、色美味鮮。特色菜有:燒片糟雞、桔汁加吉魚、太極明蝦。
安徽菜系由皖南、沿江和沿淮地方風味構成。皖南菜是主要代表。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鮮、擅長燒燉,講究火工。特色菜有:葫蘆鴨子、符離集燒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