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文縐縐。
拼音是wén zhōu zhōu,是指說話不口語化,有文學教養,有涵養。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縐,讀zhòu時,是指壹種皺紋的絲織品,讀zhōu時,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出處:
1、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二課·胡適《我的母親》:“小時不曾養成活潑遊戲的習慣,無論在什麽地方,我總是文縐縐的。”
2、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四回:“又走進壹個人來,搖著白紙詩扇,文縐縐的。”
3、《說嶽全傳》第九回:“妳們是文縐縐的說今道古,我那裏省得?竟是猜謎吃酒罷。”
4、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壹章:“雖然,道靜講的有點文縐縐她聽不太懂,但她還是挺高興地聽她講。”
5、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文·余秋雨《信客》:“他總是把無窮的幽怨和緊迫的告急調理成文縐縐的語句。”
擴展資料:
縐字解析:
壹、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亦作“ 文謅謅 ”,舉止斯文貌。
1、《儒林外史》第五四回:“又走進壹個人來,搖著白紙詩扇,文縐縐的。”?
2、楊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壹章:“雖然, 道靜講的有點文謅謅她聽不太懂,但她還是挺高興地聽她講。”
3、《水滸傳》第九十回:“那漢道:‘不必文謅了,有肉快切壹盤來,俺吃了,要趕路進城公幹。’”?
4、蕭軍?《八月的鄉村》六:“他有點不大喜歡蕭明了,那是因為他太文縐呢!”
二、織物類名。
起縐的絲織物。外觀呈現各種不同的皺紋,光澤柔和,手感柔軟而富有彈性,抗皺性能良好。
有輕薄透明似蟬翼的喬其縐,薄型的雙縐、碧縐,中厚型的緞背縐、留香縐,厚型的柞絲縐、粘棉縐等。主要用於服飾,薄型和中厚型的可做襯衫、連衣裙、晚禮服。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文縐縐
百度百科-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