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格物的意思是:意指推究事物原理法則總結為理性知識。
致知格物是壹個漢語成語,讀音是zhì zhī gé wù,格,不入。物,色聲香味觸法。致,到達。知,正見真知。格物致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才能到達正見真知。致知:獲得知識;格物:推究事理。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出處:西漢·司馬遷《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獲得知識。《大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成為南宋以後理學家基本綱領的壹部分。
“格物致知”之所以難於解釋,而使儒學界爭論達千餘年。首先難處是因為“格物致知”乃是《大學》八目的基礎功夫,更是“誠意正心”的修持基礎,也就涉及了心性修為的根本基礎,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通於先秦道家之學。
宋儒理學興起後,儒家學者往往貶斥道家與佛家,因而也就愈加難以理解其原始意涵。在儒學歷史上宋儒為排佛道兩家,程頤自創“理”以取代“道”,而朱熹更是無視《史記》記載而硬要認為“孔子訪周所拜見的老子,並非道家老子,而是另有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