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有關莊子的成語典故

有關莊子的成語典故

先秦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而莊子又是這個軸心時代的主要人物之壹。我們平時脫口而出的很多成語其實都出自《莊子》,如“朝三暮四、不近人情、害群之馬、獨來獨往、分庭抗禮”等等。至於來自《莊子》的成語究竟有多少,很少有人仔細查找統計過。今年在為浙江少兒出版社撰寫《莊子傳》的時候,我因為想附上壹章《莊子》的成語,便開始留心,壹邊看壹邊標記,等到壹本《莊子》讀完,竟有兩百多條,隨後再逐條核對,發現被中華書局《古今成語詞典》收錄的就達壹百七十條之多!區區個人能留下如此碩果的,恐怕只有孔子才能與之匹敵了。

莊子是個貧民哲學家,他壹生中沒有享受過榮華富貴,也不屑於安度這樣的生活。史料記載他住的是殘破的屋子,曾壹度在陋巷裏靠編織草鞋為主,為此受到富有的同鄉曹商的奚落;壹次家中斷了糧,莊子走了很多路去向監河侯借糧,卻被取笑說等秋後打下了糧食再借給他———值得欣慰的是當曹商的車子和監河侯家的萬鐘粟谷都已灰飛煙滅之後,莊子當年在薄薄的竹簡上刻下的語句仍在散發著迷人的馨香。莊子的成語忠實地體現了莊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雖然意思已和原來的有別,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感受到他的日常生活,譬如他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去見魏王的時候穿的就是壹身破爛衣衫,脫幫的鞋子用帶子綁了;而他作品中就有“上漏下濕”、“數米而炊”、“捉襟見肘”等寒磣相,外出時也不像做宰相的老友惠施那樣車聲隆隆從者數百,而是“櫛風沐雨”、“百舍重繭”。

除了和貧困有關的成語外,《莊子》中還有許多與水和魚有關的成語,這和我們今天所了解的莊子比較吻合。莊子常去釣魚,但他釣魚是為了改善生活。《史記》記載壹天莊子在河邊釣魚,楚王的兩個使者帶著重禮來聘請他做楚國的宰相,他毫不猶豫地推辭了,說他寧願做壹只在爛泥裏拖尾爬行的烏龜,也不願意像楚國的神龜壹樣,雖然早已死了,還被當作神物,用錦巾裹了存於木匣之中,供於廟堂之上。對莊子來說,這是壹種玷辱。對於壹個熱愛思考又常去釣魚的人來說,作品中出現很多與魚和水有關的比喻也就不難理解了,譬如“涸轍之鮒”、“沈魚落雁”、“望洋興嘆”、“交淡若水”、“管窺蠡測”等,其中又以“相濡以沫”這壹成語最為形象,莊子在《胠篋》中有“魚兒離不開水”壹說,魚被釣上了岸,快奄奄壹息了,為了能再殘喘幾口,壹起互相努力吐出口中泡沫濕潤對方以維系生命,這樣的描述只能是壹個很有感受力和哲學頭腦的人的產品。

莊子的成語中出現最多的,是有關山上的樹木鳥獸,除釣魚外,莊子還時常打鳥改善生活,著名的“螳螂捕蟬”就是他在彈鳥時的發現。此外他還當過壹陣山林漆樹管理員,在樹林子裏呆久了,有關的成語必然很多,譬如“山木自寇”、“螳臂當車”、“才大難用”、“巢林壹枝”、“滿谷滿坑”、“其應若響”、“以珠彈雀”、“壹飲壹啄”、“枯槁之士”等。壹個人管山很寂寞,所以希望能聽到有人來,因此難免對“空谷足音”喜出望外。最後還有壹個“如膠似漆”,恐怕可以作為莊子短暫的漆園小吏生涯的壹個佐證。

行賄之事古已有之,早在戰國時期的莊子就寫下“苞苴竿牘”壹詞,也就是指送禮之人附上書信要求辦事,這壹現象於今已愈演愈烈。哲人的睿智常能看透人的弱點,也正因為如此,哲人生前大多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好在莊子雖然生前貧窮痛苦,他的思想和成語卻得以薪盡火傳,成為民族語言和文化中壹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魯迅先生曾以“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來評價《莊子》,時至今日,照樣無人能先,這正是《莊子》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