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高分求知識(史學常識、子學常識、文學常識等等)

高分求知識(史學常識、子學常識、文學常識等等)

小口尖底瓶1958年出土於陜西省寶雞市瓶身高46.2厘米,腹大底尖,腹部兩側有用作系繩的耳環。汲水時手提繩子將瓶子置於水中,因為瓶子是空的,重心在瓶子的中上部,於是瓶子會馬上倒置於水中;隨著水不斷地註入瓶中瓶子的重心就轉移到瓶子中下部,使瓶口朝上直立起來,以確保汲到的水不再流出整個過程是由瓶子自行完成,無需人力去搖動

“姓”從女從生,其本意是源於同壹女姓始祖的族屬***同所有的符號標誌。顯然,姓應該起源於以女方為依據確定親屬關系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它是各個氏族間相互區別的標誌——族號。那麽,在同壹部落內部各個氏族又如何區分呢?這就需要有新的標誌,因而產生了氏。姓與氏實則是主幹與分支的關系。

壹般來說,女字旁的姓多起源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屬於古姓,如姚、姜、贏、晏、姬、姒等。關於這些古姓還有不少的故事傳說。這些古姓後來又衍生出很多氏,如同代的吳、管、魯、衛、沈、韓、鄭等都是姬姓之國,而他們又各自以其封國之號為氏。

在奴隸社會,存在森嚴的等級界限,人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姓氏確定某人尊卑貴賤。到了戰國時期,由於社會大變革,壹些地位低微的新興地主逐步掌握政權,而原來奴隸主貴族日趨沒落,他們世代以之為榮的氏也失去了罩在其上的神聖光環,喪失了區分貴賤的功能。至秦滅六國,六國貴族被徹底打到,姓氏與便“混而為壹”。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臺,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誌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誌》和裴松之註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誌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羅貫中(1330-1400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壹說是太原今山西,壹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誌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誌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壹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壹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壹批咤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誌,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壹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壹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壹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壹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而皆知。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

水滸傳的故事早就在民間傳誦。南宋時,王的《東都事略》等,書已有零星記載。宋末遺民龔聖與作有《宋江三十六贊》;無名氏的《大宋宣和遺事》記述了宋江等人的事跡。元代有25種水滸題材的劇目,水滸故事傳到元末大致形成了今本《水滸》的規模。

《水滸》的作者壹般認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施耐庵(1296-1370間),名耳,祖籍蘇州。明初著名小說家。35歲中進士,後棄官退居故鄉,從事創作。傳說他同元末農民起義運動有壹定的聯系。

《水滸傳》以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過程為主線,通過各個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經歷,描寫出他們由個體覺醒到走上小規模聯合反抗,到發展為盛大的農民起義隊伍的全過程,表現了「官逼民反」這壹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必然規律,塑造了農民起義領袖的群體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矛盾。

作者站在被壓迫者壹邊,歌頌了農民起義領袖們劫富濟貧、除暴安良的正義行為,肯定了他們敢於造反、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壹位周急扶困的義士,當他被逼上梁山之後,「替天行道」,壯大了起義軍的聲威,取得了壹系列勝利。但由於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義事業登上峰巔之時選擇了妥協、招安,終於葬送了起義事業。小說通過宋江起義的失敗客觀上總結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小說以高俅發跡作為故事的開端,意在表明「亂自上作」,高俅是封建統治集團的代表人物。作者還寫了大批的貪官汙吏和地方惡霸,正是他們狼狽為奸,漁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們不得不挺而走險,奮起反抗。小說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時代農民起義的深層原因。

《水滸傳》的結構獨具壹格,先以單個英雄故事為主體,上壹個人物故事結束時,由事件和場景的轉換牽出另壹個人物,因人生事,開始下壹個故事。就好象壹個個環,環環相扣,環環相生。其中也有壹些自成段落的故事,集中表現了眾多英雄好漢,智取生辰綱和三打祝家莊等即為其例。壹個壹個的小故事如同涓涓細流流向長江大河,終於匯合成滔天洪流,匯合成聲勢浩大的英雄大聚義。

《水滸傳》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林沖、魯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真實的歷史環境中,緊扣人物身份和經歷刻劃人物性格;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鬥爭中生死存亡的關頭來描寫人物性格,還善於運用比較法、反襯法來突顯人物性格。

《水滸傳》沒有絲毫的脂粉氣兒女情,它具有豪放粗獷的陽剛美和崇高美。這種美學風格對後來的英雄傳奇小說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西遊記》的故事經過了壹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唐僧玄奘赴天竺(今印度)取經的史實,經《大唐西域記》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記述和某些誇張,在唐代廣為流傳,並演化成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至刊印於南宋的說經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取經故事有重要發展,已初步具有了《西遊記》故事的輪廓。猴行者已取代唐僧而成為取經故事的主角。到元代(至遲到明代),又出現了更加完整生動的《西遊記平話》。它很可能是吳承恩直接據以加工創作的底本,在《西遊記》的成書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由宋至明,取經故事也活躍在戲劇舞臺上。其中某些情節、內容均與吳著《西遊記》相似。這說明在吳著《西遊記》之前,取經故事已經眾手加工而廣為流傳。孫悟空的形象,也經歷了壹個同樣漫長的演變過程,與大禹治水時收伏的壹個淮渦水神無支祁有關。無支祁原是個神通廣大的猴精,後被鎮鎖在淮陰龜山腳下。吳承恩就是在前代傳說和平話、戲曲的基礎上將無支祁傳說跟取經故事結合到壹起,並熔鑄進現實生活的內容,創作出了這部規模宏大的傑出神話小說《西遊記》。

思想內容

《西遊記》由3部分內容組成。第壹部分寫孫悟空的出身和大鬧天宮。第二部分寫唐僧身世及取經緣由。第三部分寫孫悟空皈依佛門,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壹路上降妖捉怪,和險惡的自然環境作鬥爭,歷盡九九八十壹難,終於取回真經,成了「正果」。大鬧天宮的故事生動地塑造了壹個蔑視皇權、敢於造反的孫悟空的英雄形象,表現了作者對反抗權威、蔑視等級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鬥爭精神的熱情歌頌。第二部分主要起過渡和連接的作用,有較明顯的宗教迷信色彩。故事主體部分的取經故事在題材內容和主題思想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和矛盾。但由於主人公前後性格的壹貫性,鬥爭對象和情勢的變異並未能影響小說思想內容的大致統壹。孫悟空因法力不及如來佛,造反失敗、皈依佛門,最終表現了「佛法無邊」的宗教思想,這與作者的歷史局限和題材的宗教性質都是分不開的。但作為孫悟空這壹主人公形象,不管前後都始終保持了戰勝邪惡、勇敢無畏的鬥爭精神,這也是《西遊記》這部書的積極意義所在。《西遊記》通過神話的形式,表現了豐富的社會內容,曲折地反映出現實的社會矛盾,表現了人民群眾懲惡揚善的願望和要求。在孫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眾反抗專制壓迫、戰勝黑暗勢力和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孫悟空的積極樂觀、敢於鬥爭的精神,是中國人民長期鬥爭生活的藝術概括,是理想和現實相結合的產物。作為孫悟空對立面的神佛世界和妖魔,都具有非正義的性質,玉皇的昏庸暴戾正是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縮影;而取經路上妖魔的陰險淫惡則反映了社會上黑暗勢力的***同特征。正由於有了這樣的對立面,孫悟空才成為人民群眾喜愛的英雄人物。也正是因為書中突出了斬妖除怪的內容,而使取經的目的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僅有象征性意義。對於唐僧這個人物,作者是批評大於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條和封建禮儀,迂腐頑固,不分是非,從而由壹個被歌頌的人物變成壹個被諷刺嘲笑的對象。這也是《西遊記》與傳統的取經故事的不同之處。此外,書中還刻畫了豬八戒這樣壹個既憨厚純樸、吃苦耐勞、對敵鬥爭從不屈服、同時又貪饞好色、不能辨識敵我、以及嫉妒心強、鬥爭不夠堅定的社會小生產者的形象,作者對他給予了戲謔嘲笑和善意的批評。作者正是通過書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描寫,歌頌了正義、無畏和勇敢的鬥爭精神,鞭笞了黑暗、邪惡勢力,勸戒人們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對敵要狠,除惡務盡。從而使這部書具有了深刻的寓意。

藝術成就

《西遊記》在藝術上有著鮮明的特色。故事情節生動、奇幻、曲折,表現了豐富大膽的藝術想象力。書中人物既有濃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強烈的現實感。神性(幻想性)、人性(社會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機結合,是《西遊記》人物塑造的壹個突出特點。《西遊記》的語言生動、流利,人物對話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而且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表現了壹種幽默詼諧的藝術情趣,使整部作品充滿了藝術魅力。

影響

《西遊記》在中國小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神魔小說的傑出代表。和《三國演義》、《水滸傳》壹樣成為中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古典小說名著。現存《西遊記》最早的刊本是明萬歷二十年(1592)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象宮板大字西遊記》。1954年出版了整理本。198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刊行二版。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居士。清代偉大小說家。祖籍壹說是河北豐潤,壹說是遼寧遼陽。清人入關後,入正白旗內務府籍。從他曾祖至他父親,其家世襲江寧織造。幼年時家勢貴盛,氣派顯赫。後來其父因事獲罪,產業被抄沒,家道衰落。曹氏全家從南方北遷,中年後住在北京西北郊,家境清貧,過著「舉家食粥」的日子。曹雪芹多才多藝,能詩善畫,嗜酒健談,性格傲岸。《紅樓夢》寫到80回時,因貧病交迫,加之愛子夭折,含恨而逝,使《紅樓夢》成為未完稿的著作。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金玉緣》,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背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圍繞兩個主要人物的感情糾葛,描寫了大觀園內外壹系列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同時,通過對這些愛情悲劇產生的社會環境描繪,牽涉到封建社會政治法律、宗法、婦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問題,昭示了封建社會末期的世態,暴露了封建貴族階級及其統治的腐朽與罪惡,歌頌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過叛逆者的悲劇命運宣告了這壹社會必然走向滅亡。可以說,《紅樓夢》是壹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紅樓夢》塑造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生動的人物形象。寶玉始終站在封建主義精神道德之外,他視仕途為祿蠹,以應酬文字為沽名釣譽之工具,視讀聖賢為畏途,既具有濃厚的貴公子的紈褲習氣,又具有反封建的叛逆性。他尊重女性,尊重個性,追尋自由,是壹位貴族家庭乃至封建制度的叛逆典型;黛玉是壹位冰清玉潔、孤高自許、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她視愛情如同她的生命,但她的愛情卻因不容於貴族家庭而被摧毀;寶釵是壹位遵奉婦道、恪守婦規的封建淑女,她同樣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

《紅樓夢》突破了傳統的取材和構思方式,將社會高度濃縮於家庭範圍內作整體展現,賈府實際上是整個社會的縮影。

《紅樓夢》寫人的技巧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所描寫的人物皆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具有多重性格,打破了以往小說寫人類型化的特征,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有: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以精雕細刻的工夫,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註意人物的個性化,心理描寫具體而簡潔;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藝術氣氛裏,烘托人物的內心情緒。

《紅樓夢》吸取了中國古典文學語言的營養,又提煉了大眾語言,熔鑄成準確、精煉、純凈、傳神、典雅的語言。

《紅樓夢》的情節安排脈胳分明,是壹個有機的整體;其結構既筋絡相聯,縱橫交錯,又主次分明,有條不紊,壹如生活本身,不露人工斧鑿之痕。

《紅樓夢》表面看來都是平常的生活瑣事,但能夠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反映生活的本質,具有豐富深刻的社會意義。

《紅樓夢》問世後,以其深進的思想意蘊與精湛的藝術魅力,震撼著壹代代讀者的心靈,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巨大的影響,在學術研究領域形成了聲勢浩大的「紅學」。在經歷了二百多年風風雨雨之後,「紅學」不唯沒有衰微,反而更為興盛,這足以說明《紅樓夢》所具備的藝術價值。

《紅樓夢》的版本有兩個系統,壹是僅流傳八十回的脂評抄本系統;壹是程偉元高鶚整理補綴的壹百二十回印本系統。198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120回校訂註釋本,是壹種較為完善的新讀本。

二十五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漢司馬遷撰。初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任父職,在太初元年(前104)參加制定《太初歷》後,開始撰寫《史記》。經10余年努力,終於成書。

該書記事起於傳說中的黃帝,迄於漢武帝,歷時3000余年。所述史事,詳於戰國、秦、漢。據《太史公自序》記載,全書130篇,包括12本紀、10表、8書、30世家、70列傳,***52.65萬字。該書的宗旨是探索天道和人事之間的關系,研究歷史的發展和變化,作者提出了「忠-敬-文」這壹朝代更替的周而復始的固定公式。這種認識並不科學,不過當時人們也只能達到這種認識水平。該書取材豐富,對《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多所采摘,又利用了國家收藏的檔案、民間保存的古文書傳,並增添了親身采訪和實地調查的材料。作者在廣泛取材的同時,又註意鑒別和選擇材料,表現了審慎的科學態度。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該書堪稱第壹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由它開端的史書紀傳體影響深遠,後來歷代的正史都采用了這壹體裁。它的大部分文字生動精練,寫人敘事形象鮮明,對中國後世的散文和傳記文學有良好的影響。司馬遷死後,了解該書的人並不很多。漢宣帝時,司馬遷的外孫楊惲祖述其書,公布於世,從此開始流傳。該書現存早期的版本之壹南宋黃善夫家塾刻本,被公認為善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校勘本《史記》,便於閱讀,所據底本為金陵書局刻本。

漢書

中國紀傳體西漢斷代史。***100篇,其中包括紀12篇、表8篇、誌10篇、傳70篇,後人析為120卷。作者班固。其父班彪撰寫《後傳》65篇,作為《史記》續篇。班固以此為基礎著手撰寫《漢書》。他死後,其妹班昭續補8表,馬續補修《天文誌》。該書首創斷代為史的編纂方法。同時,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書"改曰"誌";又不用"世家",載入《史記》"世家"的陳涉、外戚和漢代諸王壹律編入"傳"內;"列傳"簡稱為"傳"。這些體例上的變化,對後來的壹些紀傳體史書影響很大。同時它是研究西漢歷史的重要史籍,就保存西漢歷史資料來說,現存的史籍以《漢書》最稱完備。《漢書》還第壹次創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收錄人物從傳說時代的太昊到秦朝的吳廣,區分為9等,加以評價。《百官公卿表》篇幅不多,卻比較清楚地反映了當時的職官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漢書》的誌尤為人們所重視。由《史記》八書演變來的壹些誌,內容與《史記》也多有不同。在八書內容之外,《漢書》又創立了《刑法誌》、《五行誌》、《地理誌》、《藝文誌》。《刑法誌》系統地記載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壹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兼述了古今兵制的沿革。《五行誌》專載五行災異,剔除其中天人感應的迷信色彩,誌中保留的有關自然災害、地震、日月蝕的記載,是研究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地理誌》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戶口數字以及各地物產、經濟概況、民情風俗。《藝文誌》考證了各種學術派別的源流?載錄了存世的書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漢書》的誌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又在篇目上有所創新,擴大了歷史研究領域,因而受到後人的推譽。但由於它喜用古字古訓,比較難讀,東漢末年,服虔、應劭已開始註音釋義。唐顏師古匯集了前人23家的註釋,糾謬補闕,完成了《漢書》新註。至清末又有王先謙作《漢書補註》,征引的專著和參訂者多達67家。顏、王的註本,是《漢書》舊註的代表作。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漢書》標點校勘本,是較好的版本。

後漢書

後漢書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範曄撰。

範曄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人,生於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三九八)。他是晉豫章太守範寧的孫子,宋侍中範泰的庶子,因為出繼給堂伯範弘之,襲封武興縣侯。任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幾次升遷,官至尚書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四二四),因事觸怒劉義康,左遷為宣城太守。後漢書是這時候開始寫的。後來又幾次升遷,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四四五),有人告發他跟孔熙先等密謀擁立劉義康,於是以謀反的罪名被處死刑。

在範曄以前,已經有不少人用紀傳體編撰後漢壹朝的歷史。除屬於官史性質的東觀漢記外,私人編撰而著錄於隋書經籍誌的,有三國吳謝承的後漢書,晉薛瑩的後漢記,晉司馬彪的續漢書,晉華嶠的後漢書,晉謝沈的後漢書,晉張瑩的後漢南記,晉袁山松的後漢書。範曄以東觀漢記為主要依據,參考各家的著作,自定體例,訂譌考異,刪繁補略,寫成後漢書。他能夠擷取眾家之長,所以各家關於後漢的史書後來逐漸淘汰,而他的後漢書卻作為「正史」,跟史記、漢書、三國誌合稱「四史」。

範曄編撰後漢書,原定十紀、十誌、八十列傳,合為百卷,跟漢書相應,但是十誌還沒有寫成,他就被殺害了。現在後漢書裏的律歷、禮儀、祭祀、天文、五行、郡國、百官、輿服等八誌,是後人從司馬彪續漢書裏取出來補進去的。

範曄來不及像史記有太史公自序和漢書有敘傳那樣,給後漢書寫壹篇自序。他在獄中寫過壹封信給甥侄們,詳細敘述自己的治學態度,並對未完成的後漢書表示自己的看法。這封信含有自序的性質,殿本後漢書就用自序作標題,附刊在全書之末,現在我們改用獄中與諸甥侄書的標題,把它附在後面。

三國誌

晉·陳壽 原撰 南朝宋·裴松之 註解

《三國誌》簡介

《三國誌》六十五卷,晉陳壽撰,宋裴松之註。壽事跡具晉書本傳,松之事跡具宋書本傳。凡魏誌三十卷,蜀誌十五卷,吳誌二十卷。其書以魏為正統,至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始立異議。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壽。然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此孚於當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偽魏是偽晉矣。其能行於當代哉?此猶宋太祖篡立近於魏,而北漢、南唐跡近於蜀,故北宋諸儒皆有所避而不偽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乃紛紛起而帝蜀。此皆當論其世,未可以壹格繩也。惟其誤沿史記周、秦本紀之例,不讬始於魏文,而讬始曹操,實不及魏書敘記之得體,是則誠可已不已耳。

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詔為註,所註雜引諸書,亦時下己意。綜其大致約有六端:壹曰引諸家之論,以辨是非;壹曰參諸書之說,以核訛異;壹曰傳所有之事,詳其委曲;壹曰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壹曰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壹曰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其中往往嗜奇愛博,頗傷蕪雜。如袁紹傳中之胡母班,本因為董卓使紹而見,乃註曰「班嘗見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記,語多不載」,斯已贅矣。鍾繇傳中乃引陸氏異林壹條,載繇與鬼婦狎昵事;蔣濟傳中引列異傳壹條,載濟子死為泰山伍伯,迎孫阿為泰山令事;此類鑿空語怪,凡十餘處,悉與本事無關,而深於史法有礙,殊為瑕類。又其初意似亦欲如應劭之註漢書,考究訓詁,引證故實。故於魏誌武帝紀沮授字則註「沮音菹」,獷平字則引續漢書郡國誌註「獷平縣名屬漁陽」,甬道字則引漢書「高祖二年與楚戰築甬道」,贅旒字則引公羊傳,先正字則引文侯之命,釋位字則引左傳,致屆字則引詩,綏爰字、率俾字、昬作字則皆引書,糾虔天刑字則引國語。至蜀誌郤正傳釋誨壹篇,句句引古事為註至連數簡。又如彭羕傳之革不訓老,華佗傳之旉本似專,秦宓傳之棘革異文,少帝紀之叟更異字,亦間有所辨證,其他傳文句則不盡然。然如蜀誌廖立傳首忽註其姓曰補救切,魏誌涼茂傳中忽引博物記註壹繦字之類,亦間有之。蓋欲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刪棄,故或詳或略,或有或無,亦頗為例不純。然網羅繁富,凡六朝舊籍今所不傳者,尚壹壹見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酈道元水經註、李善文選註皆翦裁割裂之文。故考證之家,取材不竭,轉相引據者,反多於陳壽本書焉。

明史

中國清代官修的記述明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始纂於康熙十八年(1679),乾隆四年(1739)保和殿大學士張廷玉等在康熙時所撰《明史稿》的基礎上撰成。從順治二年(1645)開史館起歷時95年,是中國歷史上纂修時間最長的壹部官修史書。***332卷,包括本紀24卷、誌75卷、表13卷、列傳220卷,另有目錄4卷。該書取材於《明實錄》、《大明會典》、檔冊、邸報,以及文集、奏議、稗史、方誌、傳記等有關著述和材料,由於有著名史家萬斯同等的整理和考訂,該書體例嚴謹,敘事清晰,編排得當,文字簡明,引述的資料,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明史》體例多有不同於前代正史或其他史書者。建文、景泰兩朝均列為本紀,不同於《明實錄》的附錄形式;《歷誌》中的圖表,簡便易明,為過去所未有;《藝文誌》只記述明代著述,不同於前代正史中的《藝文誌》;在表的部分,較前代諸史增加了《七卿表》;另專門立有《閹黨》、《流賊》、《土司》等列傳,突出記述了明代的主要社會問題,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農民起義和明代民族關系,提供了比較集中、系統的材料。《明史》的記事有些過於簡略,立傳的人物也不夠完備,且多回護之處。現通行的《明史》版本是乾隆四年的武英殿原刊本,1974年中華書局又據以校勘、標點出版。

續資治通鑒

鎮洋故尚書畢秋帆先生著續資治通鑒。蓋自司馬溫公作資治通鑒,而明王氏宗沐、薛氏應旗各有續通鑒之書。國朝徐氏乾學,復有通鑒後編,即王氏、薛氏本而增損之,今原稿謹存,亦不無淩乳國佚。芘書以宋、遼、金、元四朝正史為經,而參以續資治通鑒長編、契丹國誌等書,以及各家說部、文集,約百十餘種,仿通鑒考異之例,著有考異,並依胡氏三省分註各正文下,事必詳明,語歸體要。經營三十餘年,延致壹時軼才達學之士,參訂成稿,復經餘姚邵二雲學士核定體例付刻,又經嘉定錢竹汀詹事逐加校閱。然刻未及半,僅百三卷止。集梧於去葳買得原稿全部及不全板片,惜其未底於成,乃為補刻百十七卷,而二百二十卷之書居然完好。緣系畢氏定本,故稍為整理,不復再加考訂。其翻譯人、地、官名,亦依原書遵四庫館書通行條例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