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資料供參考:
挫折 拼音:cuò zhé 英文: 1. setback 2. reverse 註釋: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幹擾,使其需要或動機不能得到滿足而產生的障礙。 在第5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 1)壓制,阻礙,使削弱或停頓。 2)失敗,失利。 ①壓制阻礙;使受挫或失敗:雖遭挫折,但始終不渝|挫折教育。 ②社會心理學上指個體在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幹擾而產生的心理狀態。表現為失望、痛苦、沮喪、不安等。挫折可使意誌薄弱者消極、妥協;也可使意誌堅強者接受教訓,在逆境中奮起。 挫折是對勇氣的最大考驗,就是看壹個人能否做到敗而不餒。 每壹種挫折或不利的突變,是帶著同樣或較大的有利的種子。 失敗挫折可以鍛煉壹般優秀的人物:它挑出壹批心靈,把純潔與強壯的放在壹邊,使它們變得更純潔更強壯;但它使其余的心靈加速墮落,或是斬斷它們飛躍的力量。 詞意探源:(1)指失利;挫敗。《後漢書·馮異傳》:“北地營保按兵觀望,今偏城獲全,虜兵挫折。” (2)亦作“銼折”。《元史·蓋苗傳》:“雖經銼折,無少回撓。” 基本解釋 1. [knock]:壓制,阻礙,使削弱或停頓 2. [jolt]:遭到失敗 這個…主張進化的論點遭到嚴重的挫折 3. [frustration;setback]:失利 殘酷的挫折使他逐漸喪失了信心 詳細解釋 1. 失利,失敗。 漢 桓寬 《鹽鐵論·誅秦》:“控弦之民,旃裘之長,莫不沮膽,挫折遠遁。”《東觀漢記·耿弇傳》:“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 宋 楊萬裏 《張魏公傳》:“ 元佑 至 隆興 初,首薦論事切直、挫折不撓者數十人。” 鄒韜奮 《不相幹的帽子》:“我認為挫折磨難是鍛煉意誌增加能力的好機會。” 2. 折斷,摧折,損傷。 明 康海 《香羅帶·離思》套曲:“便做挫折金針,也解不得我愁腸千萬結。”《楊家將》第三十回:“被吾打破三陣,已挫折其銳氣矣!” 茅盾 《子夜》十七:“在公債方面,他們尚未挫折銳氣。” 3. 屈服。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 徐大理 有功 ,每見 武後 將殺人,必據法廷爭……終不挫折。” 4. 淩辱。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上》:“古者大臣……有大罪北面跪而自裁,上不使人挫折而刑之。”《西遊記》第五五回:“卻怎麽今日把妳這般挫折?”《紅樓夢》第八十回:“ 秋菱 正因 金桂 近日每每的挫折他,不知何意,百般竭力挽回。”
從心理學上分析,人的行為總是從壹定的動機出發,經過努力達到壹定的目標。如果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碰到了困難,遇到了障礙,就產生了挫折,挫折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行為。表現在心理上、生理上會有反應。遭受嚴重挫折後,個人會在情緒上表現抑郁、消極、憤懣;在生理上,會表現血壓升高、心跳加快易誘發心血管疾病;胃酸分泌減少、會導致潰瘍、胃穿孔等。總之,個人的挫折會產生反常行為。 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產生了挫折,可以出現如下幾種情況: (1)改變方法,繞過障礙物、另擇壹條路徑,實現目標。 (2)如果困難從逾越,修改目標,改變行為的方向。 (3)在障礙面前,無路可走,不能實現目標。人們會產生嚴重挫折感。
挫折理論
有關挫折的系統的心理學闡釋,包括挫折的含義、內容、形式、原因以及解決挫折的方法等。屬於動機理論範疇。壹般而言,挫折指個體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因客觀或主觀的原因而受到阻礙或幹擾,知識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時的情緒體驗。挫折產生的機智有各種假說,如挫折-倒退假說、挫折-攻擊假說、挫折-固執假說等。挫折與個人的抱負水平直接相關。挫折具有雙重性質。在積極方面,給人以交易,鍛煉人的意誌;在消極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喪,甚至是意誌消沈而不思進取。挫折可以導致不同的行為反應,既可以是理性行為,如改變策略、降低要求、找借口以自我安慰等;也可能是非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