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義壹樣,只是壹個為對梵文的音譯,壹個為義譯.
但後來的用法有些不同:
壹般某出家人往生了,世人稱之為圓寂,壹般沒聽過某某和尚涅盤的說法.
涅盤:分有余依涅盤,及無余依涅盤.
有余依涅盤:聲聞緣覺得最高境界.
無余依涅盤:大乘菩薩的最高境界.
涅盤
1圓寂:
(術語)涅盤舊譯滅度。新譯圓寂。圓滿諸德寂滅諸惡之義也。即離生死之苦,全靜妙之樂,窮極之果德也。就此中所謂離生死之苦而言之,賢聖命終,為圓寂,即入於涅盤。寶積經五十六曰:‘我求圓寂而除欲染。’宗輪論述記曰:‘無上法王,久入圓寂。’唯識述記壹本曰:‘西域梵音雲波利匿縛。波利者,圓也。匿縛喃,言寂。即是圓滿體寂滅義。舊雲涅盤,音訛略也。’賢首心經略疏曰:‘涅盤。此雲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FROM:佛學大辭典
詞典解釋:
2.涅盤
此雲大圓寂,刊定《準(準疑唯)識論》說有四種涅盤:壹、自性清凈涅盤,凡聖同有;二、有余依,即出煩惱障,有苦依身故;三、無余依身,出生死苦無依故。然小乘以灰身滅智為無余。無余有三:壹‘煩惱余;二、業余;三、果報余。大乘則以究竟寶所為無余,故《智論》說四住地煩惱盡,名有余依;四、無住處悲智相兼,不住生死涅盤故,即大乘之無余。四種之中,無住處涅盤也,謂不住菩薩變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斷涅盤,即真無住,名為無余。
FROM:祖庭事苑
3.涅盤
(術語)Nirva%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盤那等。舊譯諸師,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曰波利匿縛喃Parinirva%n!a。譯為圓寂。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快樂也。解脫者,離眾果也。此中單譯滅為正翻。他皆為義翻。肇師之涅盤無明論曰:‘泥曰,泥洹,涅盤,此三名前後異出。蓋是楚夏不同耳。雲涅盤,音正也,(中略)秦言無為,亦名度。無為者,取於虛無寂寞妙滅絕於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涅盤玄義上曰:‘既可得翻,且舉十家:壹竺道生,時人呼為涅盤聖,翻為滅。二莊嚴大斌,翻為寂滅。三白馬愛,翻為秘藏。四長幹影,翻為安樂。五定林柔,翻為無累解脫。六大宗昌,翻為解脫。七梁武,翻為不生。八肇論,雲無為亦雲滅度。九會稽基,偏用無為壹義。十開善光宅,同用滅度。’大乘義章十八曰:‘外國涅盤,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涅盤經四曰:‘滅諸煩惱,名為涅盤。離諸有者,乃為涅盤。’圓覺經曰:‘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盤。’賢首心經略疏曰:‘涅盤,此雲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俱舍論二十四曰:‘通達言唯自見道,是證圓寂初加行故。’唯識述記壹本曰:‘西域梵音雲波利匿縛喃。波利者,圓也。匿縛喃,言寂。即是圓滿體寂滅義。舊雲涅盤,音訛略也。今或順古亦雲涅盤。’華嚴大疏五十二曰:‘譯名涅盤,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
4.涅盤
涅盤,梵語nirvana的音譯,意為“滅度”、“寂滅”等。或從梵語Parinivana意譯為“圓寂”。“涅盤”是佛家修證的最高境界。簡單地說,“涅盤”就是經過修道,能夠徹底地斷除煩惱,具備壹切功德,超脫生死輪回,入於“不生不滅”。如《涅盤經》卷四所說:“滅諸煩惱,名為涅盤;離諸有(指生死)者,乃為涅盤。”又如《魏書·釋老誌》所說:“涅盤譯雲滅度,或言常樂我凈,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後稱僧人逝世為涅盤、圓寂。在文學中運用如郭沫若賦有長詩《鳳凰涅盤》,借用佛語“涅盤”,謂鳳凰經過烈火的鍛煉而獲得新生。又如徐遲《火中的鳳凰》謂:“這是壹只火中的鳳凰,壹只新生的鳳凰,它在大火之中涅盤,卻又從灰燼裏新生。”(李明權)
FROM:俗語佛源
簽名zhuao1997:
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戕人慧命,甚於砍人腦袋/
如能隨順諸位之願望,甚至啟發道心,實乃諸佛菩薩之加庇/
其功德盡皆回向壹切眾生,若有錯誤,還望諸位善知識指正/
1活著做什麽:
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生:本來清靜圓明,為何產生世界:
覺海性澄圓圓澄覺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空生大覺中如海壹漚發
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文殊
3死:A業果成熟直接去凈土或地獄
B其余,先經過中有身(免強說是靈魂)大約最長49天,再投胎或化生。
C去凈土的學業成就,還要回來度眾生;去地獄的靈光閃現,還會上來重新修行。
4夢為何物——獨影意識——第六意識的反面
5學人為什何不能有顯著的成就——玩弄佛法,拿佛法來消遣。
6菩薩:大道心眾生,古譯;玄奘以後翻作覺有情。大心凡夫就是菩薩。
覺有情:有情就是有煩惱;覺悟,是方向對準。航海,方向準,暫不見彼岸,必到彼岸。
7本願:世世都發這個願。本是真如本性。沒見性人,從識裏面建立願心。法身菩薩本願,不為外境所動。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他也如如不動。
8如想去除病痛,擺脫煩惱,實現願望,乃至明心見性,了脫生死,內聖外王請先閱讀
南懷瑾,凈空法師的著作/因為容易看進去,然後再閱讀原文大藏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