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屢屢看到網上曝出的壹些學霸筆記,比如清華學霸排版整齊、重點分明的筆記。
還有50份浙大學霸的“最美學習筆記”。
有醫學生用彩筆畫出十二指腸,有農學生用線條勾勒出植物脈絡,還有建築學學生速寫出蘇州留園平面圖……
網友們驚呼:這不僅是筆記,簡直就是藝術,能做這樣筆記的人,壹定是有著精益求精的態度。
學霸之所以能成為學霸,除了在線的智商,記筆記的習慣和認真嚴謹的態度,才是拉開他們和學渣之間距離的真正原因。
學習需要做筆記,閱讀也壹樣。
那些對書本內容過目不忘的“天才”,其實不過是讀書筆記做得到位罷了。
楊絳先生在《錢鐘書手稿集》的序中,提到錢鐘書做讀書筆記的3個習慣。
壹是願意花比讀書多壹倍的時間做筆記。
因為壹本書,他總要讀好幾遍,如此才不會漏掉那些最精彩的句子。
二是寫了筆記後不存書。
錢鐘書愛買書,但多數的書,都是從各圖書館借的。他讀完並做完筆記,就把借來的書還掉,自己的書則隨手送人。
所以,錢鐘書的家中沒有太多藏書,存留的只是筆記。
三是筆記寫得多。
外文筆記本,***壹百七十八冊;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的數量,大致不相上下。
讀書心得***二十三冊,二千多頁。
02
從上面的故事中,我們能得到什麽啟示?
①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很多人在讀完書壹段時間後,會出現“記不住什麽,也表達不出什麽”的情況,甚至時間壹久,就好像沒讀過這本書壹樣。
這個時候,記讀書筆記就顯得尤為重要,有助於將讀到的知識整合到知識體系中。
錢鐘書是壹代大師,很多人認為他是天才,過目不忘。楊絳先生卻解釋說:
他本人卻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麽“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壹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②讀書筆記,就是輸出。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2:輸出》中提到:輸出是成長最好的試金石。
只有當妳試圖把思想、方法、觀點,落實成白紙黑字時,才會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或掌握了某個觀點或知識。
作為輸出的壹種形式,讀書筆記有著明確的對象,即所讀的書,方式和方法明確,對於初學者而言,更容易操作。
③讀書筆記需要定期重溫。
做讀書筆記的當下,由於手、腦並用,多種感官刺激,閱讀質量通常較高。
但這不意味著,後續就不會遺忘。只是相對不做讀書筆記而言,不容易淡忘而已。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只要沒有進入長期記憶,學過的內容,都會慢慢遺忘。
因此,我們有必要定期重溫,翻閱此前的讀書筆記。
《如何做壹個有趣的人》壹書中提到: 壹個人經歷過很多故事,卻對得失不做總結,亦不追求做事精進的方法,只把“當年我如何如何”掛在嘴邊作為談資,那麽這些故事再多也沒有意義。
同樣, 壹個人看過很多書,卻不求甚解,不做讀書筆記,那麽讀書便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