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臍中簡介

臍中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神闕穴的別名 5 出處 6 穴名解 7 所屬部位 8 臍中穴的定位 9 臍中穴的取法 10 臍中穴穴位解剖 10.1 層次解剖 10.2 穴區神經、血管 11 臍中穴的功效與作用 12 臍中穴主治病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臍中穴的配伍 15 文獻摘要 16 臍中穴研究進展 16.1 鎮痛作用 16.2 對微量元素的影響 16.3 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16.4 治療五更瀉 16.5 治療慢性腹瀉 16.6 治療產後尿瀦留 16.7 治療皮膚瘙癢 16.8 治療蕁麻疹 16.9 治療關節炎 17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臍中 1 拼音

qí zhōng

2 英文參考

Shénquè CV8 [中國針灸學詞典]

3 概述

臍中為穴名[1]。《針灸甲乙經》:“臍中,神闕穴也。”《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所載“臍穴”即本穴[1]。

穴位 神闕 漢語拼音 Shenque 羅馬拼音 Shenchueh 美國英譯名 Spiritual Shrine 各

號 中國 CV8 日本 8 法

國 莫蘭特氏 VC8 富耶氏 德國 KG8 英國 Cv8 美國 Co8

神闕為經穴名[2](shénquē[3]CV8,RN8)?。出《針灸甲乙經》。屬任脈[2]。神即神氣,闕即宮門,此穴在臍中,臍為胎兒氣血運行之要道,如神氣出入之宮門,故名神闕[2]。神闕穴主要治療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粘連,臍腹冷痛,水腫臌脹,便秘脫肛,中風脫癥,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瀉,水腫,虛脫,久瀉,痢疾,繞臍腹痛,便秘,腸癖下血,昏厥,癇證,婦人血冷不受胎,產後尿閉,癃閉,小便不禁,五淋,疝氣,中暑,角弓反張,泄痢,屍厥,風癇,水腫鼓脹,腸炎,產後尿瀦留等。

4 神闕穴的別名

臍(《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

臍中(《針灸甲乙經》)

氣舍(《外臺秘要》)

臍孔(《千金翼方》)

氣合(《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維會(《循經考穴編》)

命蒂(《經穴纂要》雲出《危證簡便》)

5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臍壹穴。《外臺秘要》:臍中,神闕穴也,壹名氣舍。

6 穴名解

神即神氣,闕即宮門,此穴在臍中,臍為胎兒氣血運行之要道,如神氣出入之宮門,故名神闕[2]。

神,指人之元神與臍神。《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說苑·修文》:“神者,天地之本而萬物之始也。”闕,宮闕,門觀,又同缺,空的意思。神闕意為元神出入之處與所居之宮闕,臍神亦指人身之元神。《黃庭內景經》註:“臍中為太乙君主,人之命也。壹名中極,壹名太淵,壹名昆侖,壹名特樞。”臍為腹之缺,故神闕有如元神出入之缺口。本穴在臍,臍為先天之結蒂,又為後天之氣舍,此間元氣尚存。在內景接近大小二腸,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兩腸懼關於化,即大而化之之謂神也。《道藏》曰:“神者,變化之極也”,故名之以神。闕為中門,出入中門,示顯貴也。人身以神誌為最貴,本穴為心腎(心藏神、腎藏誌)交通之門戶,故稱神闕。穴當臍孔,臍為先天之結蒂,是處胎生之時,連系臍帶,以供胎兒之營養,故又名為命蒂。[4]

7 所屬部位

臍中[5]

8 臍中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神闕穴在腹中部,臍中央[3]。

神闕穴位於臍區,臍中央。仰臥取穴[2]。

神闕穴位於臍正中[6]。

神闕穴在任脈的位置

神闕穴在臍中的位置

神闕穴在臍中的位置

神闕穴在臍中的位置(肌肉)

神闕穴在臍中的位置(內臟)

9 臍中穴的取法

仰臥,於臍窩中點取穴。

神闕穴位於臍區,臍中央。仰臥取穴[2]。

仰臥位,於肚臍正中取穴[7]。

10 臍中穴穴位解剖

神闕穴下為皮膚、結締組織、壁腹膜。淺層主要有第十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臍周靜脈網。深層有第十壹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結締組織→壁腹膜[2]。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0肋間神經前皮支分布;深層有第10肋間神經和腹壁上、下動脈吻合支分布[8]。

11 臍中穴的功效與作用

神闕穴具有溫陽救逆、利水固脫的功效。

神闕穴有回陽固脫、健運脾胃等作用[2]。

神闕穴位於臍中,乃人體生命之門,灸之溫陽救逆、開竅醒神,用於治療中風脫證、四肢厥冷、屍厥等[9]。

臍位於上、下焦之樞,臨近胃腸,所以神闕穴又有健脾和胃、理腸止瀉之功,可治療腹痛、水腫、久瀉、脫肛等[9]。

神闕穴屬任脈,近於下焦,故可治療小便不禁、產後尿閉、婦女不孕等[9]。

神闕穴具有回陽固脫、健運脾陽的作用,施以灸法善治真陽衰敗之虛脫證及中焦虛汗之證[9]。

針神闕穴有回陽救逆、開竅復蘇、利水固脫之功。主治水腫,腸鳴泄利,繞臍痛,脫肛,癇證。[4]

12 臍中穴主治病證

神闕穴主要治療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粘連,臍腹冷痛,水腫臌脹,便秘脫肛,中風脫癥,四肢厥冷,休克,腹痛,泄瀉,水腫,虛脫,久瀉,痢疾,繞臍腹痛,便秘,腸癖下血,昏厥,癇證,婦人血冷不受胎,產後尿閉,癃閉,小便不禁,五淋,疝氣,中暑,角弓反張,泄痢,屍厥,風癇,水腫鼓脹,腸炎,產後尿瀦留等。

神闕穴主要治療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粘連、臍腹冷痛、水腫臌脹、便秘脫肛及中風脫癥、四肢厥冷、休克等[2]。

神闕穴主治腹痛、泄瀉、脫肛,水腫、虛脫[8]。

神闕穴主治久瀉,痢疾,繞臍腹痛,脫肛,便秘,腸癖下血;昏厥,虛脫,癇證;婦人血冷不受胎,產後尿閉;癃閉,小便不禁,五淋;水腫,疝氣,四肢厥冷,中暑,中風脫證,角弓反張[7]。

治泄痢,繞臍腹痛,脫肛,五淋,婦人血冷不受胎,中風脫證,屍厥,角弓反張,風癇,水腫鼓脹,腸炎,痢疾,產後尿瀦留。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禁刺[2]。

因消毒不便,故壹般不針[8]。

《針灸甲乙經》: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惡瘍遺矢者,死不治。

《證治準繩》:“按臍為神闕穴,禁針之所。”

13.2 灸法

宜灸。

多用艾條或艾炷隔鹽灸[8]。

用溫灸或隔鹽灸[2]。

可灸,強身保健可用隔鹽或隔姜灸[7]。

神為壹身主宰,應變無窮,即變化無極之意也。人茍無神,則全身無主,而成不知不覺之呆物矣。本穴居全腹正中,為陽居陰位,故喜熨灸而忌針刺。凡屬揮霍繚亂,有幹神明之外感急證,本穴主之,但以灸熨為佳。 *** 者,轉運此穴,可以通暢矢氣,消化水谷。《道藏》謂:“臍為後天之氣舍。”故又名本穴為“氣舍”。因足陽明經更有氣舍,故本穴只稱神闕而不稱氣舍。[4]

14 臍中穴的配伍

神闕穴配灸天樞、大腸俞治慢性腸炎[2]。

神闕穴配灸足三裏治痢疾[2]。

神闕穴配灸百會、關元治虛脫[2]。

神闕配關元,有溫補腎陽的作用,主治久泄不止,腸鳴腹痛。

神闕配百會、膀胱俞,有升陽舉陷,回陽固脫的作用,主治脫肛。

神闕配石門,有溫陽利水,通經行氣的作用,主治大腹水腫,小便不利。

神闕配石門、天樞、氣海,治少腹疝氣[7]。

②神闕拔罐,配刺天樞、足三裏,治泄瀉。

神闕配足三裏,治腸鳴腹痛[7]。

神闕配關元重灸,治中風脫證[7]。

神闕配水分、氣海,治繞臍痛[7]。

神闕配灸三陰交,治五淋[7]。

15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惡瘍遺矢者,死不治。

《針灸甲乙經》:水腫大平臍,灸臍中,無理不治。腸中常鳴,時上沖心,灸臍中。絕子,灸臍中,令有子。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泄利不止,小兒奶利不絕,腹大,繞臍痛,水腫,鼓脹,腸中鳴,狀如流水聲,久冷傷憊,可灸百壯。

《針灸大成》:主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敗臟腑,泄利不止,水腫,鼓脹,腸鳴,狀如流水聲,腹痛繞臍,小兒奶利不絕,脫肛,風癇,角弓反張。

《類經圖翼》:主治陰證傷寒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憊,腸鳴泄瀉不止,水腫鼓脹,小兒乳痢不止,腹大,風癇,角弓反張,脫肛。婦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脫胎。

《類經圖翼》:故神闕之灸,須填細鹽,然後灸之以多為良,若灸之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若灸少,則時或暫愈,後恐復發,必難救矣。但夏月人神在臍,乃不宜灸。

《萬病回春》:治陰證冷極,熱藥救不回者,手足冰冷,腎囊縮入,牙關緊急,死在須臾,用大艾炷灸臍中,預將蒜搗汁擦臍上,後放艾多灸之。

《神灸經綸》:凡卒中風者,此穴最佳。羅天益雲:中風服藥,只可扶持,要收全功,灸火為良。蓋不惟追散風邪,宣通血脈,其於回陽益氣之功,真有莫能盡述者。

《醫宗金鑒》:主治百病,及老人虛人泄瀉,又治產後腹脹,小便不通,小兒脫肛等證。

16 臍中穴研究進展 16.1 鎮痛作用

艾灸神闕對治療關節炎和緩解關節疼痛療效明顯。對弗氏佐劑誘發的關節炎大鼠,觀察艾灸對關節腫脹程度、炎癥病理過程及血漿中分子物質含量的影響,發現艾灸“神闕”後,關節周圍軟組織壞死情況、炎癥反應程度均比較輕,血漿內中分子含量明顯低於對照組。[7]

16.2 對微量元素的影響

有人艾灸神闕,對老年人頭發中的錳、鋅、鈣等進行測定,結果表明,艾灸可使老年人發錳的含量顯著增高,鋅、鈣的含量也有顯著增加,發現銅、鐵雖有增加,但無統計學意義。[7]

16.3 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

艾灸神闕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對老年人保健灸2個月前後的免疫功能進行測定,結果顯示保健灸可提高細胞免疫功能,提高T淋巴細胞的數值及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的形成率,差異顯著;並能提高體液免疫功能,使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含量顯著增加。[7]

現代研究表明,隔鹽灸神闕,可提高正常小鼠脾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活性水平,針灸神闕穴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4]

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之內迅速升高,72小時和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時間。

16.4 治療五更瀉

用中藥外敷神闕穴,取肉桂、雞內金各3g,硫磺、枯礬、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新鮮蔥頭3~5節,搗爛,加醋***調成糊狀,平攤於神闕,用紗布覆蓋,每次敷2小時,每日1次。

16.5 治療慢性腹瀉

隔藥餅灸,取丁香、肉桂、甘松、山柰各等分,加入適量面粉,用溫水合成藥餅(用針將藥餅刺數孔),藥餅置神闕上,再將雞蛋大小艾絨置藥餅上,灸3~5壯,次日按原裝,並加灸中脘穴即可。

16.6 治療產後尿瀦留

將鹽炒黃填入神闕穴,再將蔥壓成0.3cm餅狀置鹽上,將艾炷置餅上,灸1~4壯。

16.7 治療皮膚瘙癢

隔藥灸神闕,取紅花、桃仁、杏仁、生梔子各等量研細填神闕,每日1次,即可取得較好療效。

16.8 治療蕁麻疹

用閃罐法,每日1次,可連續治療3次。

16.9 治療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