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更多:
諦
諦
attentively carefully meaning significance
諦
諦
dì
<動>
(形聲。從言,帝聲。本義:細察;詳審)
同本義 [examine carefully]
諦,審也。從言,帝聲,字亦作諦。——《說文》
軍當遠出,卿諸人好諦其事。——《三國誌》
明白;了解 [understand]
或有未諦,循循誘之。——魯迅《且介亭雜文》
諦
諦
dì
<副>
詳細,仔細 [carefully]
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聊齋誌異·促織》
又如:諦聽(仔細地聽)
諦
諦
dì
<名>
佛教名詞。謂真實無謬的道理 [梵Satya]
實義是諦義、真義、如義、不顛倒義、無虛誑義。——《大毗婆沙論》
事物的內在含義或意義 [significance]。如:真諦
諦視
dìshì
[look carefully;examine closely;scrutinize] 仔細地看
凝神諦視
諦思
dìsī
[think over] 熟思
諦
(諦)
dì
ㄉㄧˋ
仔細:~聽。~視。~觀。~思。
道理:真~。妙~。
鄭碼:SSWL,U:8C1B,GBK:DAD0
筆畫數:11,部首:訁,筆順編號:4541434525
諦(satya)
佛教教義。意謂真理或實在。主要有四諦、二諦、三諦等不同說法。
四諦 1、苦諦。苦是受逼迫苦惱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輪回的苦惱。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壹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時的苦惱;二為壞苦,是享受快樂結束時的苦惱;三為行苦,謂不苦不樂時,為無常變化的自然規律所支配的苦惱,包括生、老、病、死在內。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陰盛苦。佛教認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會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集諦。亦名習諦。集是積聚感招之意。說壹切眾生,常時以來,由於貪瞋愚癡的行動,造成的善惡行為的業因,能感招將來的生死苦果。
3、滅諦。亦名盡諦,為熄滅、滅盡之意,滅盡三界內之煩惱業因以及生死果報,稱為滅,也稱了脫生死,從此不再受三界內的生死苦惱,達到涅盤寂滅境界,即為解脫。
4、道諦。道為通達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這種道路是達到寂滅解脫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認為道諦是指八正道。以後大、小乘又各有發展。佛教認為依道諦去修行,就能達到寂滅解脫的滅諦。由此途徑確實可以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
二諦 即真諦和俗諦。又稱第壹義諦、世俗諦,或名勝義諦與名言諦。真俗二諦,中觀派的基本思想是緣起性空論,認為世間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由眾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稱假有,這就是世俗諦,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是空,稱性空,這就是真諦,所以真俗二諦,就是空、有二諦。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若以主觀認識而論,謂世俗諦是有,這是世間壹般人的常識見解;言真諦為空是二乘聖者特有的超世見解。實際上,說有不住有,談空不落空,空有無礙,才是真俗二諦的正觀。又世俗諦的有,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現象;真諦的空,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本性。緣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緣起,緣起與性空實際是壹種事物的兩個方面,相反相成,對立而統壹。所以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如《般若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大乘佛教各宗,因為傳承或立論方法不同,對二諦的解釋也各不相同。有的認為二諦是理,有的認為二諦是教。天臺宗認為二諦或三諦是真實不虛的諦理,故雲:“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三論宗認為真俗二諦是兩種真實不虛的言教:“二諦者,蓋是言教之通詮,相待之假稱……唯是教門,不關境理。”
三諦 即空諦、假諦、中道諦。佛教天臺宗所立的諦理。認為壹切事物都由因緣而生,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叫做空諦;壹切事物其中雖無永恒不變的實體,卻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叫做假諦;這些都不出法性,不待造作而有,叫做中道諦。壹切事物,皆不出此空、假、中三諦的範疇,故稱為三諦之理。《始終心要》說:“三諦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壹切法,真諦者泯壹切法,假諦者立壹切法。”又此三諦,圓融無礙,壹即是三,三即是壹。如觀空時,無假無中無不空;觀假時,無空無中無不假;觀中道時,無空無假無不中,名為圓融三諦。《中觀論·四諦品》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此偈被認為是圓融三諦的出處。(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