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蕭墻反映的是什麽樣的文學意蘊?

蕭墻反映的是什麽樣的文學意蘊?

詞目  蕭墻

拼音

xiao qiang

基本解釋

[screen wall facing the gate of a Chinese house —— interior] 面對國君宮門的小墻。壹名“塞門”,又稱“屏”。臣至此屏,便會肅然起敬。

蕭通“肅”。比喻內部。

而在蕭墻之內也。——《論語·季氏》

詳細解釋

1. 蕭,通“肅”。古代宮室內作為屏障的矮墻。《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 ,而在蕭墻之內也。” 何晏集鄭玄曰:“蕭之言肅也;墻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墻。” 唐白行簡 《李娃傳》:“乃引至蕭墻間,見壹姥垂白上僂,即娃母也。”

2. 蕭,通“肅”。指垣墻。

3. 蕭,通“肅”。借指內部。《韓非子·用人》:“不謹蕭墻之患,而固金城於遠境。”《後漢書·劉虞傳》:“明公不先告曉使得改行,而兵起蕭墻,非國之利。” 宋陸遊 《德勛廟碑》:“蕭墻釁起,羣公喑拱,公則唱勤王復辟之大策。” 郁達夫《感時》詩:“謀傾孤註終無補,亂到蕭墻豈易平?”

編輯本段典故

“蕭墻”這壹典故出自《論語·季氏》。

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意譯

春秋末年,魯國的政權掌握在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三家大夫之手

。顓臾是魯國的附屬國,靠近季孫氏的封邑。季孫氏是公族中最有權勢的,他害怕魯哀公借助顓臾人的力量奪回權力,於是決定派兵攻打顓臾。孔子的學生冉有和子路正在季康子手下做事,於是就此事來征求孔子的意見。孔子聽了後嚴厲地說:“冉有,這難道不該責備妳嗎?先世魯君早就將顓臾的國土封在了魯國境內,現在為何要攻打它呢?”冉有和子路壹聽老師責備自己急忙辯解說那不是他們的主張,而是由季康子壹手策劃的。

孔子說:“壹個國家,不害怕貧窮,而害怕不平均;不害怕人口稀少,而害怕不安定,做到平均,就不會貧窮;做到和平,人們會前來歸附,然後再施以仁義、禮樂的教化。現在妳們二人輔佐季孫氏,不能招致遠方的人來歸附,反而要在本國內部使用武力,我看季孫氏的用心不在顓臾,而在國君宮室的蕭墻內啊!”

後來,人們用這壹典故表示內部禍亂之意,《後漢書》中就引用了這壹典故:“此皆釁發蕭墻,而禍延四海也。”

蕭墻,是古代國君宮室大門內(有人說是大門外)面對大門的門屏,又稱“塞門”、“屏”,和後代民居大門的照壁有點相似。

蕭墻的作用,在於遮擋外人的視線,防止外人向大門內窺視,臣子要到宮室裏晉見君王,進宮室首先要經過蕭墻,所以蕭墻之內指的就是宮內。

《論語·季氏》中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季孫氏是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把持國政,專橫壹時。他當時準備去攻打小國顓臾,以擴大自己的勢力。孔子得知這壹消息後,認為季孫之憂不在外部,而在國內。蕭墻之內指的就是魯國國君的宮內,也就是魯國國君魯哀公。孔子認為魯哀公不會坐視季孫氏的專橫跋扈,會尋機懲治季孫氏。後人根據這個典故,把內部禍亂稱作“蕭墻之禍”,或稱為“禍起蕭墻”。 開放分類:

詞語,典故 “蕭墻”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來源:百度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