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唯識宗的主要思想

唯識宗的主要思想

1、八識與阿賴耶緣起:唯識宗主“萬法唯識”,宇宙間的壹切均為“識”所變現。在原始佛教那裏,“識”由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身識構成。唯識學增設了“末那識”“阿賴耶識”展開為“八識”。阿賴耶識被看做為根本識,前七識均依第八識阿賴耶識才得以轉起。

唯識學借建立第八識來說明宇宙萬有的來源、特性與變化規則的這種緣起論,學界稱之為“阿賴耶緣起”。

2、種子與現行:所謂“種子”,“謂本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本識是阿賴耶識的另壹個譯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種子是指貯存於阿賴耶識中的能夠生起各各不同的事法潛在能力。現行則是指貯存於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現起為各各不同的境相與心識,因為這些境相與心識是眾生能夠覺知到的(現)、生滅不已的(行),所以稱為現行。

種子與現行之間的關系是因生果,果熏因的關系。種子在各種條件聚合時即緣生相應的現象,這是因生果;各種現象生起之後,又通過前七識將其自身所具有的性質和特點熏習到阿賴耶識中,令其中相應的種子的功能發生強弱、消長的變化。

3、五法三自性:種子生現行的結果,就產生了兩類法,即有為法與無為法。有為法指有作為,有造作之法,即由因與緣和合而成的壹切法。此類法***有四種: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

心法指八識,心所法指相應於心法而起的意識現象,色法指有質礙的現象,相當於現代人所謂物質現象,包括眼耳鼻舌身五官(根)和色香味聲觸法六塵(認知對象),心不相應行法指與心色二法不相應的法,又稱為“非色非心法”。無為法與有為法相對,指無有造作的法,即“不生不滅,無去無來,非彼非此,絕得絕失”之法。四類有為法加壹類無為法即成五類,唯識宗稱“五位”。

三自性: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遍計為‘周遍計度’,所執是指計度的對象,此性指不知因緣而生的諸法本性空寂的真相,而幻起主觀的、虛妄的計度,以為其有自性,並妄執此自性而不舍。依他起自性:‘他’指因緣而言。壹切有為法都是依因緣而現起的,因此不是具有自性的實法,諸法只有相而無性。圓成實性:圓為圓滿,成為成就,實為真實,此性指盡虛空,遍法界,不生不滅的真如法性,也就是依他起的根本體性。

4、轉識成智:轉識成智是唯識學成佛理論的核心。“識”分為八,“智”有四種。“轉識成智”就是轉舍有漏之八識,轉得無漏之四智。八識與四智的相應關系是: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

擴展資料:

唯識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應理圓實宗、普為乘教宗、唯識中道宗、唯識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創始人為唐代玄奘法師與窺基大師,祖庭為西安大慈恩寺。

廣義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識宗等以分別判決諸法性相為教義要旨之宗派,然壹般多指唯識宗,或以之為唯識宗之代稱。為中國佛教十三宗之壹,日本八宗之壹。即以唐代 ? 玄奘法師 ? 為宗祖,依五位百法,判別有為、無為之諸法,主張壹切唯識之旨之宗派。

中國佛教宗派之壹。創始人為唐 玄奘法師 及其弟子窺基大師(632~682)。唯識宗是玄奘大師留印十六年所專門研究的。這壹流派的遠祖,是古印度時的 無著菩薩 (約410~500)和 世親菩薩 (約420~500),中間經過護法上師和尊師們的弟子戒賢法師而傳到中國。窺基大師常住長安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故唯識宗也稱為“慈恩宗”。又因為該宗從分析法相入手,以表達“唯識真性”,所以又稱“法相宗”或“法相唯識宗”。識者心之別名。主要經典依據有六部經書 和 十壹部論書。

其學說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建立了阿賴耶識,用現在的語言來講大體就是說精神方面有壹個統壹的作用。在唯識家看來,無量的世界似乎是壹塊,實際上各是各的,這就是唯識的道理,壹句話,就是“心外無境”,即通常說的“萬法唯識”。

百度百科:唯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