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哈薩克族有代表性的事物

哈薩克族有代表性的事物

有:納吾日子節,冬不拉,阿肯彈唱,吐馬克,巴塔。

壹、節日:納吾日子節

納吾日子節,又稱粥日,即以大麥為主的粥,要加七種材料。這個節日在哈薩克斯坦將非常隆重。壹般來說,它需要休息壹周,在那裏也被視為情人節。

二、樂器:冬不拉

冬不拉,又名東不拉、東布拉,北亞和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族的傳統彈撥樂器,在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以及中國新疆、中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的哈薩克族、鄂倫春族中尤其流行。

音域範圍寬廣,適合彈奏壹些節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桿細長,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兩種。壹般用松木或樺木制作,琴頸即指板,過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發音小孔,張羊腸弦兩根,琴身有羊腸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薩克人的傳統樂器。

三、傳統娛樂:阿肯彈唱

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每逢阿肯彈唱會,遠近的人們身著盛裝,騎著駿馬,彈著冬不拉載歌載舞來到鮮花盛開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場獻藝,聽眾們喝彩助威,經常是通宵達旦壹連數日地盡興。

四、服飾:吐馬克

吐馬克是哈薩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帶有兩個耳扇,後面有能夠遮風雪、避寒氣的長尾扇。帽子裏層壹般用黑羊羔皮或狐貍皮,面子用色彩鮮艷的綢緞。

五、禮節:巴塔

在哈薩克人的日常生活裏,“巴塔”(即祝福詞)無處不在,無 時不說。如從嬰兒降生、取名到婚嫁,從宰畜、用飯到出外辦事、搬遷異地,從過生日到節慶等,人們都很自然地把致“巴塔”作為重要的禮儀,以此表達對人、對事物的良好祝願。

針對不同的對象,“巴塔”的祝福內容也不同,如到別人家做客,飯前飯後致“巴塔”,內容是:“願妳的鍋裏油水不斷,求妳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妳的全家幸福美滿”。

哈薩克人堅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強大的,有諺語這樣說道:“雨水染綠大地,巴塔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讓壹個人走好運,沒有了巴塔卻使壹個人遭厄運”。

擴展資料:

哈薩克族族稱的由來:

1、認為“哈薩克”這壹名稱出現於15世紀。當時,錫爾河下遊的部分牧民在克烈汗和加尼別克汗的率領下遷到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於他們是為反抗和擺脫阿布爾海爾汗的統治壓迫而東走,因此得名“哈薩克”,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

2、認為“烏孫”即“哈薩克”的對音。

3、認為“哈薩克”即《唐書》所載之可薩、曷薩的對音。早在5—6世紀,蒙古高原的壹些高車部落越過阿爾泰山和額爾齊斯河西遷,遊牧於鹹海和裏海以北的草原,後來成為拂林(東羅馬帝國)以東、阿得水壹帶的恩屈、曷 、訶 、也末(咽)等鐵勒部落。

4、按11世紀的著名語言學家穆罕默德·喀什噶裏在《突厥語詞典》中說:突厥人形容刀劍等武器的鋒利稱“哈薩克”(KAZAK)。

南北朝時期,從蒙古高原到東羅馬帝國之間,有鐵勒族的曷嶻、曷薩等部落,隋唐時期在中亞的西部形成了可薩突厥國,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投歸隋朝,跟從隋煬帝東征高麗有功,被封為“曷薩那可汗”,意為“勇健可汗”。

5、哈薩克族的祖先是公元前7世紀至4世紀居住在中亞的塞種人。部分學者認為“哈薩克”壹詞就是居住在中亞的古代“哈斯比”(Kaspey)人和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古代“塞種”(Sak)人的兩個部落名稱結合而成的。“塞”字古音為“Sak”,以此來譯塞種人很貼切。

百度百科-哈薩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