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義項:①走過,經過;②過,過去;③勝過,超越;④過分,太甚;⑤錯誤,過失;⑥訪,探望;⑦經歷,過程;⑧犯錯誤;⑨加罪;⑩次,遍.例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過秦論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裏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壹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翺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侯生又謂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2. 文言文中除了“之”還有那些字可以表示“的”的意思,請給例句,謝謝單純表示 的 的意思就這壹個。
其他的都是妳的他的,的人啊什麽的 肯定不是妳想問的 系統列出虛詞大全 文言虛詞是指那些詞匯意義比較抽象,如“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學》) ③音節助詞,悉如外人。 鹹:村中聞有此人:音節助詞,無義,“聞之,“按照”,如“小大之獄。”
(《桃花源記》) ②副詞,“才”,如“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狼》) ③副詞,“竟然”,欣然規往”代“這件事”,就”,如“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具答之”代“他們(指源中人)”。
皆,表處所、於,表判斷,更不必說。今義,鹹來問訊。
具:問所從來,如“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 ⑥特殊用法,與“謂”相同,如“宋所為無稚兔鮒者也”。
(《公輸》) ⑦與“所”連用,表被動,如“其印為余群從所得”。 (《活板》) (7)乎 ①語氣助詞,表反問,“嗎”,如“不亦樂乎! ”(《論語》) ②語氣助詞,表感嘆,可譯為“啊”,如“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孫權勸學》) ③語氣助詞,表疑問,可譯為“嗎”,如“達於漢陰,可乎?”(《愚公移山》) ④語氣助詞,表推測,如“茲若人之儔乎? ”(《五柳先生傳》) (8)而 ①連詞,表順接,如“環而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連詞,表修飾,“可計日而待也”。 (《出師表》) ③表順接連詞,如“而瀉出於兩峰間者”。
(《醉翁亭記》) ④連詞,表並列,如“黑質而白章”。 (《捕蛇者說》) ⑤表轉折,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則 ①連詞“就”,如“學而不思則罔”。 (《論語》) ②連詞,“卻”,如“及日中則如盤盂”。
(《兩小兒辯日》) ③連詞,“那麽”,如“然則何為使子”。 (《晏子故事兩篇》) (10)者 ①代詞,“……的人”,如“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愚公移山》) ②語氣助詞,組成“……者……也”式,表判斷,如“陳涉者,陽城人也”。 (《陳涉世家》) ③用在主語後面,表判斷,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④用於詞尾,“……的樣子”,如“覺無異能者”。 (《黔之驢》)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其 ①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當於“他”、“他們”、“他們的”、“那個”等意,有時還可以作“其中”講。
代二僧,如“其壹貧”。(《為學》)代“兩狼”,如“恐前後受其敵”。
(《狼》)代“其中的”,如“其壹犬坐於前”。 (《狼》)指示代詞,“那”,如“問其故”。
(《兩小兒辯日》)人稱代詞,“他們”,如“擇其善者而從之”。 (《論語》)代詞,“這裏”,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桃花源記》)代詞,“他們的”,如“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桃花源記》)代詞,“他的”,如“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記》)代詞,“他”,如“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桃花源記》) ②語氣助詞,“剛剛”,如“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說》) ③加強反詰語氣,如“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測,副詞,加強反問,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12)若 ①代詞,“妳,妳們,妳們的”。
如“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捕蛇者說》) ②動詞“如,像”,如“仿佛若有光”。 (《桃花源記》) ③假設連詞,“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
(《活板》) (13)雖 ①連詞,“即使”,如“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 ②連詞,“雖然”,與現代漢語不同,表示“雖然如此”,如“神龜雖壽”。
(《龜雖壽》) (14)焉 ①語氣助詞,表反問等語氣,如“萬鐘於我何加焉”。 (《魚我所欲也》) ②代詞,“它”,如“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捕蛇者說》) ③疑問代詞,“哪裏”,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詞,相當於“於之”,“在那裏”,如“懼有伏焉”。 (《曹劌論戰》) (15)然 ①用於形容詞詞尾,表修飾,“……的樣子”,如“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 ②代詞,“這樣”,如“父利其然也”。 (《傷仲永》) ③連詞,“可是”,如“然往來視之”。
(《黔之驢》) ④“對,正確”,如“吳廣以為然”。(《陳涉世家》) 2、通過比較分析,從文言文句子的語法結構入手,體會文言虛詞的用法功能。
理解虛詞的語法功能,可以從分析文言句子的語法結構入手解決問題,我舉“以”的例子來說明,當“以”後跟有名詞或代詞(或邏輯上如此,句子中省略了),並***同組成了壹個短語,那麽此處的“以”都應看作介詞,再結合語言環境,從“把”“用”“拿”“因為”“憑借”等義項中選擇壹個解釋就可以了,當“以”連接兩個動詞,則“以”應視為連詞了;若連接壹個分句,放在後壹分句的句首,“以”就應看作是引出結果或目的連接,解釋為“以致”或“……為了……”“用來”等。又如“而”可以從句中所處位置(如用在主謂之。
3. 高中語文:文言文中的“數”字有什麽解釋shù
①<;名>;數目;數量。《赤壁之戰》:“眾數雖多,甚未足量。”
②<;數>;幾;幾個。《寡人之於國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③<;名>;算術。《周禮·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
④<;名>;方法;技藝;方術。《後漢書·王昌傳》:“時趙謬王子林好奇數。”
⑤<;名>;命運;定數。《六國論》:“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
⑥<;名>;規律;法則。《荀子·天論》:“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
shǔ
①<;動>;計算;計數。《信陵君竊符救趙》:“請數公子行日。”
②<;動>;數說;列舉。《<;指南錄>;後序》:“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數呂師孟叔侄為逆。”
shuò
<;副>;屢次;多次。《鴻門宴》:“範增數目項王。”
4. 高中文言文應掌握的重點詞字及解釋有那些語文課是母語教育,文言文是漢民族母語歷史長河中最重要的部分,文言文也是中學生了解祖國傳統文化的窗口,接觸傳統文化的起點。
沒有文言文的語文教育,就不能稱是完整意義上的漢母語教育。文言文作為中學階段語文學習的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進入高中,大多數學生對於文言文的學習產生了畏懼心理,如果不是因為考試,相信很多同學就會放棄對它的學習。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欠缺和對文言文學習缺乏興趣。
結合文言文的學習規律和要求,筆者在這裏簡略地談談有關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目標。壹、在誦讀中親近文言文誦讀是學好任何壹門語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
不斷地誦讀不但有助於助於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語感。司馬光說:“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從讀的基本要求出發,誦讀中要讀出文章固有的語氣、語調和節奏,把握文章的情緒、氛圍和情感。在讀準字音、準確停頓的基礎上去體察語氣,辨明語義,理清層次,讀出特色。
如果正音不準會讀錯字,句讀不準會讀破句,錯音或破句均會影響到句子的準確理解。如將“乃使其從者衣褐”(《廉頗藺相如列傳》)句子中的“衣(yì)”讀成“衣(yī)”,將“吾社之行/為士先者”(《五人墓碑記》)讀成“吾社之行為/士先者”,這分別是由於沒掌握“衣”的詞性和誤解“行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類錯誤習慣壹旦養成,便會對所讀的內容不求甚解甚至會曲解文義。
逐步養成好的誦讀習慣,還有助於提高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和作文語言富有魅力的風格。在熟讀的基礎上,還要適當背誦壹些文章。
選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質兼美、凝練典雅的範文,往往講究推敲,講究精煉,講究對偶、排比、互文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其文約,其辭微”,熟讀背誦無形中勢必會受到熏陶,反復誦讀熟記於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語言枯燥,韻味不足!近幾年高考滿分作文,其語言的優美豐富,駢散結合,意蘊深遠,恐怕就是得益於平日良好的誦讀習慣和深厚的文化積澱。總之,文言文得知之於口,銘之於心,繼而達到閉目成誦的效果,要在音韻和諧,抑揚頓挫中去感受文質之美。
誦讀之法貴在堅持,鍥而不舍,必有收獲。二、在積累中體察文言文 學習文言文還有壹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於積累。
中學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漢語語法體系總體說是嚴謹的、有規律的,詞語的釋義、用法和句式的劃分均有壹定的規範。根據字詞用法的特點,文言文字詞的學習內容有兩方面:壹是識記詞基本義,二是識別判斷詞語的活用義。
基本義就是壹個詞的常用義,很多文言詞都有壹個或幾個常用義,學習這類詞語的主要方法就是識記,以課內為基礎,以壹課或壹個單元為單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關例句,比較歸納,積少成多。活用義是指壹個詞不拘泥於某個固定的用法和解釋,而是根據句子語法結構的變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釋。
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以及動詞、名詞、形容詞之間詞性的轉換等問題,均涉及了詞語的活用義。通常情況下,對詞語活用義的判斷主要憑借短語或句子結構分析法,這些分析法中,又以動詞結構的分析法最為常用。
看下面例句:①素善留侯張良(“善留侯張良”,動賓結構,“善”為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交好”)《鴻門宴》②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禮天下之奇才”,動賓結構,“禮”為名詞活用作動詞“禮待”)《六國論》③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語,動詞活用作名詞“來到的遊客”)《遊褒禪山記》通過以上可以看出,判斷詞類活用並不難,關鍵把握好短語或句子的結構。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斷也離不開對句子語法結構的分析。
適當學習語法知識,掌握壹定的語法規則,懂得基本的“主謂賓定狀補”的組合規則,無疑有助於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規則。為在閱讀中減少翻檢之苦,可作壹些文言實詞詞義、虛詞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
可結合教材內容以及教師的講解,自己動手編本《文言詞典》,還可以作壹些分類摘編,制作壹些文言知識卡片,將古代文化常識作壹個粗淺的分類形成系列。日積月累,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而且也會使文言文的閱讀得心應手。
三、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蘇軾有壹句話: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學習除了閱讀背誦之外更應該深入地思考,或圈點或批註或寫讀書筆記。
壹句精辟的論述,壹段優美的描寫,壹篇深沈的抒懷,均應是觸發感悟思索的發端,或撰文總結,運用多種形式記下自己的學習心得,闡述自己的獨到見解,便會達到良好的效果和壹種意想不到的收獲。朱熹說過: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番後,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
閱讀並思考是終生受益的學習方式。歸結起來,誦讀、積累和思考三個方面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應該有效的結合起來,不能割裂開。
誦讀中應有積累和思考,思考中應有反復誦讀。文言文學習要用口去閱讀,用手去閱讀,用心去閱讀,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斷地探求不斷地思考,如此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