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鄒德忠:"自出機杼,獨出心裁" 自出機杼與別出機杼

鄒德忠:"自出機杼,獨出心裁" 自出機杼與別出機杼

鄒德忠:1938年生於山東煙臺,筆名齊惠,別署知不知子,齋號知不知齋。原為中國書協組聯部主任,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文聯書畫藝術中心副秘書長,中國書協中瑞國家機關分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現為中央國家機關分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香港)主席、中國泰山書畫院藝術顧問。中國收藏協會副秘書長,中國書協書法培訓中心教授,山東大學書畫研究院客座教授。

—自出機杼,獨出心裁—

對於鄒德忠的書法,有人說是“黃鐘大呂,廊廟殿堂,國色天香,渾金璞玉”。他對書法藝術視之高,思之大,愛之深,以德治藝,以藝養德,是其成功的基石之壹。他的書法內在精神氣息之美與其書法的外在形式之美,如珠聯璧合,相輔相成,***同構成了壹個又—個用心靈、用感情、用熱血澆灌的精神圖騰。用首都師大教授、博導歐陽中石先生的話說就是“自出機杼,獨出心裁”。

1938年2月,鄒德忠生於山東煙臺,9歲時隨家遷居北京。那時,其父經營的米店掛有匾額,客房裏懸有字畫,他耳濡目染,從小便喜歡上了書畫藝術。他回憶道:“那時街面上的店鋪用隸書和篆書寫的匾額非常多,那端莊、雍容、壹波三折的筆畫深深打動了我,心仿佛有感應壹樣,隨著筆畫也跳動起來。我後來便開始買些字帖臨習,自學起書法。”

“壹本字帖就是壹個老師,街上的匾額都是我的老師。”鄒德忠完全靠自學成才。他臨習過顏體、魏碑、二王,而在隸書上用功最多。他從孔宙碑入手,以漢隸為基礎,並嘗試融入篆書筆意和魏碑結構。每寫壹個字都要經過反復琢磨、不斷拆解、組合選取。

比如,他寫隸書的“竹”字頭借用了篆書的結構,“木”字旁是借鑒了美術體的寫法,這在結構上便有了新意。經過多年的探索,鄒德忠的書法終於形成了醇厚飄逸、古奧清奇的個人風貌。

這種書風的形成得益於他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強烈的求知欲。他從文學、歷史、哲學、美學包括體育、音樂等多方面汲取營養,這對他體悟書法的用筆、用墨、結體、氣韻、情趣等都有借鑒作用。他說:“藝術、科學、宗教等知識是相通的,壹個人的知識面越廣,文化底蘊越深厚,其作品的品位和境界越高。”

鄒德忠喜歡讀書、善於思考,幾十年臨池從未間斷。他壹貫認同,魯迅曾說過的漢字具有“意美”、“音美”、“形美”。這三美,在“用筆”之妙的作用下,會構成壹種巨大的撞擊人心靈的藝術張力,而他自己的書法,也正是在漢字的“意美”、“音美”、“形美”以及“用筆之妙”的***同作用下,才終於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在2002年中國書協主辦的 “鄒德忠書法藝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認為,鄒德忠的書法創作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深厚的土壤中,他能充分調動和利用中國書法豐富的資源,廣采博取,綜合營構,他對篆、隸、行、草均有涉獵,自成面目。他的隸書雄勁中含姿媚,厚重中寓勁秀,用筆豐厚,淋漓酣暢,形成了卓爾不群的“鄒家樣”。他是傳統漢隸全面意義上的繼承者,並具有時代創新精神。

“我見德忠之字,覽其總貌,但覺字勢"雄踞傲岸’字如其人,巍然丈夫氣概"生氣勃勃’。其實細加把玩,亦不乏莞爾嫣然之妙,其隸篆皆有斜倚,轉側之姿,時而淺笑,小露逸趣,其草書於奔放揮灑之余,有時也略展俏麗,可見德忠之心於莽莽之中自有纖纖情在。”歐陽中石先生評價道,德忠己近花甲,其字尚有如此朝氣,是令人艷羨處,望能永葆。

中國書協副主席,北京書協主席林岫也說:“我認為鄒德忠的書法藝術有兩個特色,第壹個特色是多方面探索,他主攻隸書,行草書寫得也非常可觀,有的超過隸書。二者皆可觀,他從多方面豐富自己、積澱成自己的青藏高原。第二個特色,他強調抒情性,很自然,很適度,隨意揮灑,不造作,這是非常可貴的。”

書法的這種剛正雍容,其實就是與整個中華民族歷史積澱下的審美精神是息息相通的。他融漢碑的端莊,漢簡的率意,篆書的古奧,魏碑的剛健而為壹,如此書寫來的書法,點的形態,線的質感,和結體的相貌都與以往的書法拉開了距離,形成古奧清奇,醇厚率逸的獨家風貌。

他的行草書則更多地展示了他的另壹個側面。即充溢的才情和瀟灑的文人氣質。他的行草書師法二王、張旭、懷素壹系,點畫精到,骨肉亭勻,出規入矩,且又揮運自如,重師承講法度,但又不妨礙其情感的流露,達到性道壹體,心與理壹之境。

觀賞《鄒德忠書法藝術》,發現他不僅四體皆能,而且更擅長並具有特色的是隸書。他沒有囿於明清以來大多數人以偏概全的學隸經驗,他自覺將碑石之體與簡帛之體的界限打破,既據碑石上的體勢,又取簡帛上的筆意,從而對漢隸有了全局的學習繼承。他以統觀的眼光審視漢隸,從而筆下還有帖學修養的流露。即他充分地發揮書寫的工具性能,突出了壹個“寫”字。

他又不同於傳統簡帛之寫與文劄之抄,現在是在幅面、字跡大小都可隨時掌握運用的臺面上,可以充分以其既有的見識,筆下的功力,由書寫意興,抒時代之豪情,從而使他的隸書具有了與前人也與許多時人大不相同的面目與風神。

鄒德忠的書法藝術既有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又有書法本體技、藝、道的綜合傳承,亦具科學、豪邁、風采,以及個性張揚的現代審美精神。篆、隸、行、草四體兼擅,尤精隸書和行草書。隸書以漢隸為基礎,熔鑄篆書、簡牘、魏碑的結體、筆意於壹爐,中鋒側鋒兼施,方筆圓筆互用,撇捺分披,波橫生動,醇厚率逸,古奧清奇,反古出新,風貌獨具。

行草書以二王為宗,雜糅釀造,形成跌宕矯健,奇崛典雅,氣韻酣暢的格調。綜觀其書法藝術,筆法齊備,筆畫精到,筆意豐富,骨肉亭勻,氣完勢足,橫鱗、豎勒、揮刷、擒縱無不如意。點、線、體、面、飛白、滲化參互調,用得心應手,墨華煥彩。

2002年,鄒德忠將自己壹百余幅書作和4000余冊圖書無償捐贈給家鄉,煙臺中國文化藝術城為此籌資興建了 《鄒德忠書法藝術館》,將其贈品陳列展示,為弘揚中國書法藝術、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壹塊精神家園。

其書法氣象博大,高華深遠,如渾金璞玉、黃鐘大呂、廊廟殿堂、大廈廣宇。曾在天津、石家莊、煙臺、澳門、臺灣、北京中國美術館和新加坡成功地舉辦過展覽。他的作品既得到專家的好評,又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作品參加歷屆國內外重大書展,被國內外眾多博物館、紀念館及個人收藏,並刊刻於多處大型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