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該如何評價湯薌銘這個人

該如何評價湯薌銘這個人

我不了解這個人,只能幫妳找找資料了,妳自己總結分析下吧。

毛澤東對湯薌銘的評價:

毛澤東亦為湖南驅湯運動而不滿道:“湖南問題,弟向持湯督不可去,其被逐也,頗為冤之,今現象益紊矣,何以雲其冤也?……南北軍興,湘江為鬥場,省城波浪疊興。都督今數易矣,又有易人之說,當獨立時認湯為督,旋逐去之,歡迎陸榮廷,陸未至而曾代,及程潛至又是不得不下臺……。黨人憎之,憎其媚袁也,然湯曷嘗媚袁哉?湯之見猜於袁非壹日矣。初不準其擴兵,繼派曹錕以監之,繼又派沈金鑒以掣其權,其殺人萬數千也亦政策之不得已耳。……湯可告無罪於天下,可告無罪於湘人,其去湘也,湘之大不幸也。……湯即去暴徒彈冠相慶。”

1、“其殺人萬數千也亦政策之不得已耳。”——殺數萬人是不得已?他在這點上認同湯的做法。

2、“湯可告無罪於天下,可告無罪於湘人,其去湘也,湘之大不幸也。”——屠夫無罪?屠夫湘之幸也?

看湖南偉人毛澤東如何評價湯屠戶的,

湯薌銘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壹,如果沒有湯薌銘的海軍,武昌首義就有可能流產;沒有湯薌銘,袁世凱的命運就有可能多維持壹段時間;湯薌銘為了討好袁世凱在湖南大開殺戒,革命者死於他屠刀下者數萬之眾,湘人恨其入骨,稱其為“湯屠夫”。

然而毛澤東對這位湖南暴君的看法卻與眾不同,毛澤東高瞻遠矚評介湯薌銘道:“湯在此三年,以之嚴刑峻法治,壹洗以前鴟張暴戾之氣,而鎮靜輯睦之。秩序整肅幾復承平之舊。其治軍也,嚴而有紀,雖袁氏厄之,而能暗計擴張,及於獨立數在萬五千以外,用能內固省城,外禦嶽鄂,旁顧各縣,而屬之鎮守使者不與焉,非甚明幹能至是乎?張樹勛為警察長,長沙壹埠道不拾遺,雞犬無驚,布政之飾冠於各省,詢之武漢來者皆言不及湖南百壹也。”湯薌銘的歷史非常復雜,歷史造就了湯薌銘,湯薌銘亦造就了歷史。

割國父皮包的湯薌銘

人說“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湯薌銘這個湖北佬果真不簡單,和黎元洪是老鄉,還是湯化龍的親弟弟,其祖上可遠溯至商紂王。幼時便進學為秀才,17歲中舉。然湯薌銘立誓以武力振興中華,於是放棄入京會試,後入北洋海軍學堂(壹說福建船政學堂)。觀其才士,湖北都督端方資送法國留學。

據同時代與湯薌銘打過交道的人敘述,湯相貌極文雅,說話慢條斯理,從不高聲,表情總是帶著冷淡和矜持,屬於氣質極佳的白面書生。和當時的軍界名流壹樣,平時不穿軍裝。

1904年湯薌銘留學巴黎時,恰逢孫中山在留學生中發展革命組織,他和其他鄂籍學生填願書宣誓加盟興中會。繼而後悔,與同夥到孫中山居住旅館偷割了孫中山的皮包,竊回誌願書,向清廷駐巴黎公使孫寶崎自首,頗為同學同誌所非議,遂與革命黨絕緣。割破中山皮包之後,法國是呆不下去了,就跑到英國繼續學習海軍,也足可見其對海軍的癡迷和執著。回國後在海軍提督薩鎮手下任職。

湯薌銘官運亨通。武昌起義爆發,隨薩鎮冰所率艦隊支援漢口清軍作戰,薩見軍心民心均趨向革命,乃令艦隊下駛九江,遂只身去滬。海軍士官乃決定起義,推湯為臨時海軍司令。在九江收到其兄湯化龍“早日反正,以立殊功”的密函,隨即響應在海容艦召集各艦軍官起義。艦隊開赴武漢助戰,阻擊強渡漢水的清軍。中華民國成立,因援漢之功,湯薌銘被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任命為中華民國首屆政府國務委員、海軍部次長兼北伐軍海軍總司令,時年27歲。

南北議和,政府北遷,袁氏當國。湯由煙臺入京晉見袁世凱。袁亦極力籠絡,授予海軍中將。1913年7月,湯率海軍鎮壓“二次革命”。9月,袁特任湯為靖武將軍、湖南軍務督理兼巡按使。蒞湘後,統治殘暴,兩年間殺人以萬計,人稱“湯屠夫”。民國4年7月袁世凱成立籌安會鼓吹帝制,湯薌銘投其所好創辦了《民國新報》,大力鼓吹帝制以障其耳目,並率先在長沙成立籌安會湖南分會。10月28日在湯薌銘的授意下湖南國民代表依法投票決定國體,全體壹致贊成君主立憲,各界代表復以國民公意恭戴我大總統為中華帝國皇帝,湯薌銘帶頭勸進,袁世凱頗為得意。12月21日袁世凱下詔冊封湯薌銘為“壹等侯”,而袁世凱的嫡系曹錕只封為壹等伯;東北王張作霖才封為二等子,足見湯薌銘位寵當朝。後護法軍興,西南獨立,其兄湯化龍亦投入反袁行列,勸他反戈。初尚不予理會,繼見袁大勢已去,乃於1916年5月28日通電反袁,宣布獨立。袁本視湯為心腹,得電大憤昏厥,不幾日便命歸西天,世稱此舉為“送終湯”。

民國7年(1918年)9月1日湯化龍在加拿大維多利亞被刺身亡,湯薌銘因兄長被刺對政治心灰意懶,則居於京師家中求神拜佛。

七七事變後,出任偽職,投靠汪精衛。抗戰勝利後,戴笠肅奸,曾設鴻門宴,湯之汽車恰好出了點毛病,逃過壹劫。後經人疏通,又遇赦。並且蔣介石也祝願他“精神旺盛,身體健康”雲雲。

新中國成立後在北京曾兩次被捕。湯薌銘隱於北京西城石板胡同頭條家中,改名湯住心,每日吃齋念佛,翻譯佛學著作和撰寫回憶錄。湯薌銘精通多國外語和梵文、藏文,曾擬定《漢、藏、梵、法、德大佛學詞典》編譯計劃,1975年湯薌銘病逝,享年90歲。湯薌銘因病而逝,他擬定的詞典編譯計劃未能完成,只留給社會壹部回憶錄《辛亥海軍起義的前前後後》及譯著《菩提戒二十頌》、《三十唯識繹論》、《大威德金剛壹尊略軌》、《咕嚕咕勒佛母成就法》、《遷轉心要》、《光蘊遷轉法》、《加持舌法》、《菩提正道菩薩戒論》等佛教譯經。說湯薌銘是佛學大師不為過也。

毛澤東曾評價湯薌銘:“湯之督湘,以之嚴刑峻法治,壹洗以前鴟張暴戾之氣,而鎮靜輯睦之。秩序整肅幾復承平之舊。其治軍也,嚴而有紀,雖袁氏厄之,而能暗計擴張,及於獨立數在萬五千以外,用能內固省城,外禦嶽鄂,旁顧各縣,而屬之鎮守使者不與焉,非甚明幹能至是乎?張樹勛為警察長,長沙壹埠道不拾遺,雞犬無驚,布政之飾冠於各省,詢之武漢來者皆言不及湖南百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