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個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為兩大類:即壹平壹仄,非平即仄,其關系壹陰壹陽。平仄相替產生節奏,由此也就產生了漢語的音韻之美。
對聯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聯、下聯也要交替,即上下聯相應的位置必須平仄相對。字音的對仗加上字意的對仗,就形成了聯句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會瑯瑯上口,抑揚頓挫,韻味和諧。
作對聯,要合於下列規律:
(壹)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等,不能用重復的字。
(二)上聯的末壹句必須是仄聲,下壹聯的末壹字必須是平聲。
(三)上下聯的句式必須壹致(詞類相當,結構相應)。
(四)上下聯的平仄要相對立,上聯要用平聲字的地方,下聯就得用仄聲字,反過來也壹樣(平:平聲字;仄,仄聲字,包括上、去、入三聲的字)。
(五)上下聯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只說壹事,也不妨分說兩事。
對聯和律詩中間的對仗有繼承演進的關系,律詩的平仄格律和"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至於每副對聯的字數,並無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幾十字、幾百字,只要有話可說,能成對偶就行。
作對聯要音韻和諧。語言精煉,合於規律,而又有壹定的內容。文字不相對,平仄不協調或把標語口號式的句子分寫兩行,全不能算是對聯。
對上面的介紹的內容,我們可以歸結為"四講",即"字數講相等,字音講平仄,詞語講對仗,句法講對稱"。
同時,上下聯內容要有壹定的聯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復,雷同的對句俗稱為"合掌對",比如"新年迎五福,春節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節"、"迎"和"接"都同意,傳統上認為這樣的楹聯犯制作楹聯的大忌。 對文中"'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原則,也適用於對聯",是指五、七言詩每句的第壹、三、五字,不拘平仄,當用平聲字的用了仄聲字,或當用仄聲字的用了平聲字,皆無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則須平仄分明,不容更換。皆因壹、三、五字平仄移易,讀音影響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調,則讀之拗口,乃律詩之大忌,用於楹聯創作,也是傳統楹聯作法之大忌。
基本句式:
仄
平
(仄)仄
(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對聯不存在韻腳,上聯和下聯的末字忌韻母相同。
2統詩詞的寫作方法 □ 符瓦 (壹)聲調 傳統詩詞講究音樂性,易誦能唱,容易記憶。所以它的寫法強調懂得格律,過去便有人將它稱為格律詩。懂得傳統詩詞的格律,要先從字的聲調入手。從前的四聲,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去。古人把上、去、入三聲統稱為仄聲,故聲調的問題概括起來就是分清平仄兩個字。 有人研究過,認為粵方言(白話)更接近古代的語言,所以懂得說白話的人,要區分平仄聲比較容易。平是平順的意思,聲音比較響亮動聽,能拖長,也就是如壹條平坦的路徑,可以順利的走下去。仄是傾斜的意思,屬仄聲類的字,聲音比較拗屈難聽,較短促,如人為想將它拖長,則不可能。 要正確運用此平仄聲判斷方法,最好是將同拼音不同調的兩三個字來對比,如鐘和眾、期和企、花和畫等,前者和後者壹讀白話聲,便有明顯的區別:前者悅耳、平柔,屬平聲;後者聱牙、急迫,屬仄聲。 習慣於區分現代新四聲,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入聲字已經分散到新四聲中去。那麽,分散到上聲和去聲的入聲字,自是仄聲;這裏十分要註意的是已分散到陰平和陽平去的原入聲字。如“插”字和“差”字,在現代普通話中同音,同屬陰平聲調,但如讀起白話來,便有很大區別,又如現代普通話“衣”“壹”。同音,但在古語中“壹”是入聲字,“衣”是平聲字,是不容混淆的。所以,只懂得現代普通話而不懂得白話的人,要正確區分出傳統的平仄聲,必須手上有壹本《詞林正韻》之類的工具書不可,特別是要掌握好入聲字這壹類。 除了查工具書、字典或詞典這壹手段外,多背熟壹些古代名篇,也能正確區分某些疑難字的音調,在同壹句中,唐詩是“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也就是說,壹句子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的雙數字,平仄必須按固定格式,不能混亂。如上面提到的“畫”字,如果用其他方法無法判出其平仄聲歸屬,我們的頭腦中立時湧起“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這壹名句,那麽按照同句的平仄相間的句式,便很容易判斷出它屬仄聲。至於,同句平仄相間的規律又該是如何呢?這是我們在下壹回要談到的主要內容。 傳統詩詞的寫作方法 □ 符瓦 (二)句式 在律詩和絕句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為雙後為單的詞組組合法。如“床前/明月/光”,為2/2/1句式;“風急/天高/猿嘯哀”為2/2/3句式;“鳳凰臺上/鳳凰遊”為4/3句式;“於無聲處/聽驚雷”為另壹種類型的4/3句式。詞的不同之處,是大量采用前為單後為雙的詞組組合法,且此種句式在不同詞牌不同地方與前雙後單的句式是不能混亂的。如“金風玉露壹相逢”和“便勝卻人間無數”兩個七言連續句,前者是前雙後單句式,後者是前單後雙句式,為3/4句式。詞中有的五言句也是這樣,如辛棄疾《沁園春·靈山齊 賦》的“正驚湍直下”,為1/4句式,與“床前明月光”的句子結構截然不同。 律詩和絕句的平仄聲調,壹般是要“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除結尾字的押韻規律外,逢雙數的字,必須是平聲和仄聲錯開,為此只有兩種情況:仄平仄和平仄平。如“風急天高猿嘯哀”的二四六位數的字,分別是急、高、嘯,為仄、平、仄聲;而壹三五位數的字分別為風、天、猿,都是平聲,卻不妨礙入律,這就是“壹三五不論”的意思。“於無聲處聽驚雷”。的二四六數字分別是無、處、驚,為平、仄、平聲;而壹三五數的字分別為“於、聲、聽”,為平平仄聲。壹般情況下,單數位的字是不論平仄聲的,但應力爭避免“三平腳”或“三仄腳”,也就是說,不要末尾的三個字都是平聲或都是仄聲。所以五言字的第三位和七言詩的第五位的字,有時就需要講究壹下。此外,犯“孤平”即同壹句詩除韻腳外,只出現壹個平聲字,也是詩家之忌,但此內容較復雜,還有較深壹層的“補救”方法,作詩者在初始可以抱著“不以詞害意”的創作觀點。 詞裏的平仄聲,要求更為嚴格,相當多的長調都不能按照“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寫詩格式去做,必須對照詞譜的固有格式去填寫,所以說是“按譜填詞”,這樣說來,學寫詞的人,手上有壹本“詞譜”之類的工具書是有必要的。如最簡單的《十六字令》,它的定格是“壹(韻)1┃--┃┃-(韻),--┃(句)+┃┃--(韻)”其中壹是平聲,┃是仄聲,+是可平可仄的地方。由此看來,寫詞要比寫詩難。有的初學者以為只是符合詞牌那規定的字數就可以算是該詞了,不講句式和平仄規律,隨意填寫卻冠上詞牌名,誰知是貽笑大方。 傳統詩詞寫作方法 □ 符瓦 (三)格律 律詩從第壹句到第八句,平仄的“二四六分明”,簡單說是“對粘”關系:“對”是相對的意思,也就是說第二句與第壹句的平仄要相反,如果第壹句的二、四、六位字為平仄平,那麽第二句的二、四、六字就應為仄平仄。“粘”是粘貼的意思,就是說下句與上句的平仄相同,如第二句為仄平仄,那麽第三句也是仄平仄。再往下推,都是這樣對粘下去,第四句和第三句對、第五句又和第四句粘……試看杜甫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第壹句的“二四六”字“急、高、嘯”,分別是仄平仄,第二句的“二四六”字“清、白、飛”按對粘格律應是“對”,和第壹句相反為“平仄平”,第三句的“二四六”字“邊、木、蕭”應是“粘”,和上句相同為“平仄平”…… 絕句的格律是把律詩截出壹半,八句截出壹半為四句,既可截上半部,也可截下半部;既可截中間四句,也可截首尾四句。如“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江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就如截取上面所舉的杜甫律詩《登高》的首尾四句格律;而“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則如截取上律詩的中間四句格律,只不過是沒有對仗罷了。 詞的小令,有些七字五字句式是從絕句轉化而來,此類詞存在壹定的粘對關系。如《浪淘沙》、《憶王孫》、《浣溪沙》、《鷓鴣天》等。但是絕大多數詞和律絕的不同之處,是打破了原來的粘對關系,而是按它每壹個詞牌獨有的平仄規律來填寫。即使字數與律絕相近的詞,也大多如此。如《生查子》,表面看來與作仄韻的五言絕句詩相仿,但它在《唐宋詞格律》壹書裏,便載有三種格律:格壹全是仄平句式;格二是第壹句第五句用了平仄句式,如有名的朱淑真所作的壹首“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青衫袖。”格三是第三句用了仄平句式,另外還有第八句的特殊格式。限於篇幅關系,本文只是想著重指出:每首詞的格律都是不同的,既冠之以為詞,就不要因它有些亦是五、七言,而與律詩絕句相混淆。 傳統詩詞寫作方法 □ 符瓦 四、對偶 對偶是古漢語修辭的壹種重要形式,它不但要求字數相同,同壹位置的詞性相同,而且要求組詞結構在句中的某個位置上相同。現代漢語也講對偶,它能產生句式整齊的美感,好誦易記,是學寫詩不可不懂的基本知識。古代不少有關這方面知識的蒙學書籍,如《聲律啟蒙》的壹開頭即是:“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掌握作對的規律,可說也是寫傳統詩詞要求懂得運用自如的基本手法。 首先是律詩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要求成對,分別稱之為頸聯和頷聯。如杜甫《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均是十分工整的對偶句,也就是對聯;白居易的五言律詩中也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樣的名作。 絕句既然是截取律詩句式的壹半,那麽就有出現對偶句的可能。如“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是出現在絕句中的後兩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是出現在絕句中的前兩句;更有少數絕句,全篇是由兩個對聯組成,如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許多詞中在某個固定位置上要使用對偶句,這點在詞譜裏均有註明。如人們熟悉的“鷓鴣天”,詞譜便註明:“前片第三、四句與過片三言兩句多作對偶。”又如《浣溪沙》,詞語亦有此註:“過片二句多用對偶”。 對偶句入詩詞,要力爭對得工整,但又要預防犯“合掌”的毛病。什麽是“合掌”?對聯上句與下句的意思重合,這壹般俗稱為大合掌;個別詞語意思兩同,為小合掌。如果對聯的上句與下句意思是連貫的,出現在詩詞之中,則為最好的作品,這可稱為“流水對”,如上面舉例提到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便是。此外“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亦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在律詩與詞中應出現對偶句的地方,如果那意思很難變成對聯,則仍要以意為主,切莫為追求完全相對而損害整首詩詞的意境。這種古代成功的例子也不少,如久為人稱頌的“黃鶴壹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便不完全對偶。 傳統詩詞寫作方法 □ 符瓦 (五)押韻 詩詞為什麽要押韻?無非是要充分發揮它易誦易記的特點。編押韻的歌謠來提高記憶能力,早已被人們總結出來了。所以,自古受到人們歡迎的傳統詩詞,都離不開押韻。 押韻,就是在句的末尾壹個字用相同或相近韻母的。古代人將這些編成韻部,什麽壹東二冬、三江七陽、四支五微等等,到了寫詞時,標準又放寬了些,總的趨向仍是要易誦易記,如清朝戈載的《詞林正韻》只把平仄聲***分為十九部,為當代人較為通用的依準。 律詩絕句的押韻,和古體句句押(又叫柏梁體)、不定句押等不同,壹般是雙句必定押韻,單句除開頭句外不押韻;開頭句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如開頭句不押韻,五言句的第三字或七言句的第五字,要註意平仄聲的正確運用,避免出現三平腳或三仄腳。“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為開頭句押韻的例子;“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森林,復照青苔上。”為開頭句不押韻的例子。 詞的押韻,也和它的平仄、句式、格律、對偶壹樣,可說是千變萬化,但每壹個詞牌又有它固定的格式。它大體分為五大類:第壹類是平韻格,第二類是仄韻格,這壹韻到底的兩類是常見的,占了詞牌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第三類是平仄韻轉換格,包括《南鄉子》、《菩薩彎》、《清平樂》、《虞美人》等十數種,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兩句押仄韻,轉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押平韻,又轉為“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押仄韻,最後轉為“問君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押平韻,前後轉換了四次;第四類是平仄韻通葉格,有《西江月》等數種,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押了兩個平韻後,末句就平聲切去,押仄聲韻,應是同壹韻部裏的仄聲;第五類是平仄韻錯葉格,有《相見歡》、《酒泉子》、《定風波》等數種,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忽忽!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此詞在過片處,錯葉兩仄韻,即“淚”字和“醉”字。總而言之,切莫把有平仄韻變化的詞,顯淺地當成較簡單的押壹種韻的詞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