笊籬的國語詞典是:在水裏撈東西的器具。具長柄,能漏水,形似蜘蛛網。多以竹篾、柳條或金屬線編制而成。註音是:ㄓㄠ_ㄌ壹_。拼音是:zhàolí。詞性是:名詞。結構是:笊(上下結構)籬(上下結構)。
笊籬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笊籬zhàoli。(1)用竹篾、柳條或鐵絲等編織的用具,能漏水,用在水、湯裏撈東西。
二、引證解釋
⒈用竹篾或鐵絲、柳條編成蛛網狀供撈物瀝水的器具。引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餅法》:“揀取均者,熟蒸,曝乾。須即湯煮,笊籬漉出,別作_澆。”元劉君錫《來生債》第三折:“我壹日編十把笊籬,著靈兆孩兒貨賣。”《西遊記》第四六回:“劊子手將壹把鐵笊籬,在油鍋裏撈。”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壹排留宿的小店,沒有名號,只有標記,有的門口掛著壹只笊籬,有的窗口放著壹對笊籬。”
三、網絡解釋
笊籬笊籬是壹種發源於中國的傳統的烹飪器具,用竹篾、柳條、鉛絲等編成。像漏勺壹樣,有眼兒,烹飪時,用來撈取食物,使被撈的食品與湯、油分離。主要用於撈餃子、撈面等等。由於笊網形狀酷似蜘蛛網,故英文譯作Spider。閩南語俗稱面_仔,_仔面(俗寫作切仔面)壹名即源於此。材質有竹編的、金屬的(舊時有用黃銅、鋁等金屬打造,當前多用鐵和不銹鋼制成)。福建農村用的笊籬都用毛竹編成,用於打撈番薯米和未完全煮熟的大米飯,然後裝到飯甑中蒸煮。笊籬把手也用毛竹片而制成,長約三尺。
關於笊籬的詩句
杓柄笊籬權在手笊籬木杓傾盡家珍賣笊籬
關於笊籬的成語
不齒於人傍人籬落寄人籬下聽籬察壁羊觸藩籬竹籬茅舍伯道無兒羊撞籬笆傍人籬壁
關於笊籬的詞語
進退觸籬蕃籬之_羊觸藩籬依人籬下傍人籬壁籬壁間物伯道無兒不齒於人聽籬察壁寄人籬下
關於笊籬的造句
1、選妃大典正式開始了,皇帝拿壹個金笊籬,輾轉於美人之間,當我聽見落梓煙,被封為貴妃時,還是長長的舒了壹口氣,這樣就好。
2、糧食倒入盛水的大鍋裏,用棍子攪幾下,把漂在水上面的雜質弄掉,再用柳條編的笊籬撈水裏的糧食,這要有經驗,否則會將沙石弄在糧食裏。
3、在炕桌正中放壹個瓦盆,盆上架壹個笊籬,這笊籬最好是柳條編的,鐵的發腥不說,上匙壹刮還刺耳響。
4、比如:笊籬家、葫蘆家、雙鬥家、棒槌、木碗、鸚鵡等。
5、再往前走,左邊是買賣土布、估衣、脂粉花朵、梳子的地攤,右邊則是賣陶土器皿、瓦罐水缸、木桶木凳、笊籬竹簍的。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笊籬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