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
①怨恨。《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②埋怨;責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
③怨恨。《齊桓晉文之事》:“構怨於諸侯。”
怨謗表示不滿的輿論、指責。
怨女尚未婚配的大齡女子。
怨望怨恨。
恨:
①不滿意;遺憾。《史記·陳涉世家》:“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伶官傳序》:“此三者,吾遺恨也。”
②怨恨;仇恨。《柳毅傳》:“然而恨貫肌骨,亦何能愧避?”《秋聲賦》:“念誰為這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文言文中“憾”“怨”和“恨”的區別:憾,恨,怨。“憾”和“恨”是同義詞,都表示遺憾。先秦壹般用“憾”,漢以後多用“恨”。“怨”和“恨”不是同義詞。在古書中“怨”表示仇視、懷恨,“恨”不表示仇視、仇恨。只有“怨恨”二字連用時才有仇恨意思。
2. 文言文中怨是痛恨的意思,那文言文中的恨是什麽意思文怨:
①怨恨。《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②埋怨;責備。《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
③怨恨。《齊桓晉文之事》:“構怨於諸侯。”
怨謗表示不滿的輿論、指責。
怨女尚未婚配的大齡女子。
怨望怨恨。
恨:
①不滿意;遺憾。《史記·陳涉世家》:“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伶官傳序》:“此三者,吾遺恨也。”
②怨恨;仇恨。《柳毅傳》:“然而恨貫肌骨,亦何能愧避?”《秋聲賦》:“念誰為這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文言文中“憾”“怨”和“恨”的區別:憾,恨,怨。“憾”和“恨”是同義詞,都表示遺憾。先秦壹般用“憾”,漢以後多用“恨”。“怨”和“恨”不是同義詞。在古書中“怨”表示仇視、懷恨,“恨”不表示仇視、仇恨。只有“怨恨”二字連用時才有仇恨意思。
3. 問幾句初中語文文言文加點字意思.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以下供妳參考,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嘗——曾,曾經.未嘗:可譯作“沒有壹次”)常與人傭耕(與——跟、和,連詞)獨守丞與戰譙門中(與——與(之)的省略,跟(他),介詞)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與——通“舉”,全、都)未若復賦吾稅不幸之甚也(若——如、像)曾不若孀妻弱子(若——比得上.不若:比不上)何富貴也(何——怎麽)則何如(何——與“如”構成固定結構,譯為“怎麽樣”)徐公何能及君也(何——怎麽)乃入見(見——拜見、謁見)千丈見底(見——看見)先帝不以臣卑鄙(鄙——見識淺;卑——地位低)而山不加增(加——繼續;增——增加)嗟夫(夫——語氣助詞,不譯)。
4. 是大可恨事的恨字翻譯文言文恨:遺憾。
恨 hèn
動詞義:
1、形聲字。從心艮(gèn)聲。本義:懷恨在心;怨恨。
恨,怨也。——《說文》
今財亡民罷,莫不怨恨。——《國語·周語下》
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車行》
恨貫肌骨。——唐·李朝威《柳毅傳》
亡國之恨。——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2、遺憾;後悔。
臣死不恨矣!——《史記·蕭相國世家》
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銜怨而受罪。——《漢書·王嘉傳》
公子恨之復返。——《史記·魏公子列傳》
嘆息痛恨。——諸葛亮《出師表》
恨晨光之熹微。——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以是為恨。——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3、違逆;不聽從。通“很”。
今不聽,是恨秦也;聽之,是恨天下也。——《戰國策》
5. 文言文中“已”“悲”“毒”的意思詳細字義
◎ 悲 bēi
〈形〉
(1) (形聲。從心,非聲。本義:哀傷;痛心)
(2) 同本義 [grieved;sad]
悲,痛也。——《說文》
悲,傷也。——《廣雅》
憂心且悲。——《詩·小雅·鼓鐘》
我心傷悲。——《詩·召南·草蟲》
並於肺則悲。——《素問·宣明五氣篇》
至於悲谷。——《淮南子·天文》。註:“西南方之大壑也。言深峻,臨其上令人悲思,故名。”
何哭之甚悲也。——晉· 幹寶《搜神記》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樂府詩集·長歌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 範仲淹《嶽陽樓記》
(3) 又如:悲愴(悲傷);悲怨(悲痛怨恨);悲惋(悲傷惋惜);悲吟(悲傷哀嘆);悲憂(悲傷憂慮);悲郁(悲傷憂郁);悲涕(悲痛的眼淚);悲哭(悲痛號哭);悲怒(悲痛憤怒);悲疚(悲痛);悲戚(悲痛憂傷);悲惻(悲痛)
(4) 悲哀 [doleful]
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清· 林覺民《與妻書》
(5) 又如:悲雨(因悲哀而淚下如雨);悲哽(悲哀哽咽)
(6) 悲壯;悲涼 [solemn and stirring]
戍角悲吟。——宋· 姜夔《揚州慢》
(7) 又如:悲角(悲壯的號角聲);悲風(淒厲的風聲);悲默(憂傷沈默)
(8) 悲憤 [grieved and indignation]
余聞而愈悲。——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 已 yǐ
〈動〉
(1) (象形。象蛇形。壹說原與“子”同字。本義:停止)
(2) 同本義 [cease;stop]
雞鳴不已。——《詩·鄭風·風雨》。傳:“已,止也。”
德音不已。——《詩·小雅·南山有臺》。傳:“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記·項羽本紀》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列子·湯問》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後漢書·列女傳》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畢 [finish]
已,成也。——《廣雅》
已事遄往。——《易·損》。註:“竟也。”
且曰吾已。——《左傳·昭公十三年》。註:'猶決竟也。”
有司已於事而竣。——《國語·齊語》。註:“畢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cure]
已大風、攣踠、瘺癘治愈大風、攣踠、瘺、癘(等重病)。大風,麻風病。攣踠,手腳彎曲不能伸展。瘺,脖子腫。癘,惡瘡]。——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毒 dú
①〈古〉痛恨;以為苦:若~之乎(《捕蛇者說》)
②進入有機體後能跟有機體起化學變化,破壞體內組織和生理機能的有害物質:~藥、中~。
③對思想意識有害的事物:封建余~。
④毒品:禁~。
⑤有毒的:~蛇。
⑥用毒物傷害:~殺。
⑦兇狠:心~手狠。
6. 文言文中“毒”的意思毒
①對生物有害的物質。《捕蛇者說》:“觸風雨,犯寒暑,呼噓~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②殺死,毒死。《山海經?西山經》:“山有白石,曰砮,可以~鼠。”
③毒害;危害。《捕蛇者說》:“孰知賦劍之~有甚於蛇者乎!”《原君》:“屠~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 又憎恨;怨恨。《捕蛇者說》:“若~之乎?”
④猛烈;強烈。《國語?吳語》:“吾先君闔廬……與楚昭王~逐於中原柏舉。”《報劉壹丈書》:“即饑寒~熱不可忍,不去也。”
7. 艱難苦恨繁霜鬢(登高 杜甫)“恨”什麽意思遺憾
壹、遺憾.《荀子·成相》:"不知戒,後必有恨."又為感到遺憾.《漢書·張安世傳》:"嘗有所薦,其人來謝,安世大恨,以為舉賢達能豈有私謝邪!"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
二、不滿.《荀子·堯問》:"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引申為怨恨.李賀《老夫采玉歌》:"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參考文獻:《簡明古漢語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壹九九四年版
文言文中的"恨"是什麽意思?
遺憾,不滿意
查了下古漢語詞典!~
是"遺憾,不滿意"的意思.
[辨]"憾,恨,怨"
"憾"與"恨"是同義詞,都表示遺憾.先秦壹般用"憾",漢以後多用"恨".
"怨"和"恨"不是同義詞,"恨"不表示仇恨、懷恨.只有"怨恨"二字連用時才有仇恨的意思.
而現代漢語,單字壹個"恨"就表示仇恨啦!~
壹、遺憾,不滿意.例句: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不應有痕,何事長向別時圓.
二、怨恨,懷恨.班固《漢書.霍光傳》: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
三、仇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尤唱 *** 花.
四、通"憾"壹般出現於先秦文章.漢以後,多用"恨"
8. 文言文的翻譯楊守隨,字維貞,浙江鄞縣人,他是侍郎楊守陳的弟弟。成化二年,考中進士,被授
予禦史的官職。楊守隨巡視漕運,查核大同軍餉,巡行按察江西,所到的地方都因
其風采而被人敬畏。成化六年,上疏陳述六件事,(皇帝)當時沒有采納。太常少卿孫
廣安母喪期間被起用任職,楊守隨與給事中李和等人連續上奏章議論這件事,於是朝廷
命令孫廣安繼續在家守孝。成化八年冬,朝廷議論因四方遭受災害,決定停止派遣
刷卷禦史。會昌侯孫繼宗請求同時停止在京的刷卷禦史,楊守隨說:“孫繼宗等人任意做
壞事,擔心自己的罪行被揭露,想借這個機會逃脫。”皇帝沒有追查孫繼宗的罪行,而刷
卷禦史也依然派遣如故。山東遭逢饑荒,朝廷議論決定官吏繳納銀兩免除考績。楊
守隨極言這種做法不可取,皇帝就廢除了這項制度。楊守隨被提拔為應天府丞,沒有上
任,因為母親去世而回家守喪。守喪期滿沒有空缺的官職,等候委任而照常處理事物。
當初,李孜省被授予太常寺丞,因為楊守隨向皇帝上書而被改任上林監副,李孜省因此
對楊守隨心懷怨恨。這個時候就在皇帝面前誣陷楊守隨,皇帝下旨斥責楊守隨不能等候
委任,將之調為南寧知府。弘治初年,楊守隨又被召見擔任應天府尹,調查南京守
備中官蔣琮的罪行。蔣琮唆使他的黨羽郭鏞彈劾楊守隨審查給事方向案不公平,楊
守隨被貶謫為廣西右參政。過了壹段時間,楊守隨被提拔為按察使。弘治八年,又被召
見擔任南京右僉都禦史。楊守隨擔任兩京大理卿。九年期滿,又升為工部尚書,仍然掌
管大理寺。刑部案件送到大理寺復審的多被加刑,主事官員認為這樣是不對的。楊守隨
說:“從永樂年間開始,大理寺已經設立刑具。刑部囚犯大多未審得實情,怎麽能不重新
審判呢?”中官李興擅自砍伐皇陵的樹木被判決死罪,李興讓家人用四十萬兩銀子行賄請
求變更對他的判決。楊守隨堅持原判,案件不能緩解。朝廷大臣爭論余鹽,皇帝下旨問
:“是什麽大事?”楊守隨告訴韓文說:“確實有比這件事更大的事情。”韓文於是與九卿壹
起向皇帝上書指責“八黨”。韓文等人已經被逐出朝廷,楊守隨很氣憤,獨自上奏章極力
評論這件事,奏疏給皇帝以後,皇帝仍不省察。劉瑾壹夥特別痛恨楊守隨,於是下旨讓
楊守隨辭去官職。楊守隨離去以後,李興於是憑借皇帝的聖旨而免除死罪。劉瑾心中的
怨恨仍然沒有消除。正德三年四月以復審案件存在過失定罪,逮捕楊守隨送入京城關進
監獄,並且罰米壹千石輸往邊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