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善盡美 拼音:jìn shàn jìn měi
解釋: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壹點缺點。
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示例:比亦有人說足下誠~。 唐·韓愈《與崔群書》
近義詞:完美無缺、十全十美
反義詞:壹無是處、壹無可取、壹塌糊塗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完美到沒有壹點缺點
英文:the pink of perfection
日文:善美(ぜんび)の極致(きょくち)
法文:absolument parfait
德文:perfekt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的孔子為了逃避戰亂逃到齊國。他因此聽到了齊國最美妙的音樂《韶》和《武》。他聽後好幾天連吃肉都感覺不到肉的味道,並仔細分辨兩者的區別。他說《韶》非常完美,《武》也十分優美,但還是有缺點的
2. 中國漢語中最唯美的四個字成語盡善盡美 拼音:jìn shàn jìn měi 解釋:極其完善,極其美好。
指完美到沒有壹點缺點。 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
’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示例:比亦有人說足下誠~。
唐·韓愈《與崔群書》 近義詞:完美無缺、十全十美 反義詞:壹無是處、壹無可取、壹塌糊塗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完美到沒有壹點缺點 英文:the pink of perfection 日文:善美(ぜんび)の極致(きょくち) 法文:absolument parfait 德文:perfekt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的孔子為了逃避戰亂逃到齊國。他因此聽到了齊國最美妙的音樂《韶》和《武》。
他聽後好幾天連吃肉都感覺不到肉的味道,並仔細分辨兩者的區別。他說《韶》非常完美,《武》也十分優美,但還是有缺點的。
3. 日月天潭四個字組成語成語是否=四字詞語成語是漢語中人們熟識並廣泛使用很久,以表示漢語中概念的固定片語或短句,壹般以四字組成.成語屬於熟句中的壹種:與壹般的片語或短句不同,成語的片語裏的詞不能隨便抽換,否則就只是普通片語.按照比較嚴格的界定,現在大約有五千條左右的成語,但也有收錄兩萬條的成語詞典.壹些成語可以從字面判斷語義,比如「急中生智」、「插翅難飛」、「亂世用重典」等;也有些必須了解來源、出處才能明白,比如「刻舟求劍」、「葉公好龍」等.按:成語,由文所出,經人所錄,用於作文或口語;藉其典故,以明其論怎麽.久而久之,成為以固定字書,固定排序之辭也.口語用之,則收言簡意賅之效.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語的運用是壹個重要的部分.如上所述,壹些成語可以從字面來判斷語意,但不是所有的都能.這就使得壹些不能從字面理解的成語被很多人們誤解,又因為無人查實,這些成語幾乎被當成人們誤解的意思來運用.如「空穴來風」,人們認為它是指無根據的傳言.而據《正版語文》中所說,它其實恰恰是指有根據的傳言.又如「素面朝天」,人們認為「素面」是指不加修飾的面容,「天」是指天空,但其實「天」是指天子(指皇上),成語的意思從壹典故得來,應是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成語的區別成語跟四字組成的普通片語,如專用名稱、科學術語、諺語、歇後語、引語和由四詞十分相似.專用名稱和科學術語是固定片語.諺語、歇後語、引語不僅是固定片語或句子,而且意味些與成語相似.四個字組成的普通片語比較簡煉,形式跟絕大多數的成語壹樣,如」東西南北」」春夏秋冬」之類.但是以上這些都不是成語.把成語跟專名、科學術語等的區別搞清楚,就可以容易地找出成語,。
4. 成語為什麽四字者為多成語是壹種相習沿用的特殊固定詞組,意義上具有整體性,結構上具有凝固性.從字數上看,成語大多是四個字的,但也有三個字的,如“莫須有”、“落水狗”,有五個字的,如“小巫見大巫”、“天下無難事”,有六個字的,如“既來之,則安之”、“五十步笑百步”,有七個字的,如“冒天下之大不韙”、“是可忍,孰不可忍”,有八個字的,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有九個字,十個字的甚至十個字以上的.成語言簡意豐,使用得當,可以使語言簡潔,增強修辭效果.要準確使用成語,必須正確理解把握成語的含義.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壹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前面已經說過,成語多由四字組成,少於四字或多於四字的比較少;尤其少與於四字的成語,相形之下更少.因此日本人講漢語,就有"四字漢語"這種說法(見壹九七八年版,吉田升等編著的《中學校現代國語》),也有的稱為"四字熟語"(見壹九七八年版,今泉忠義等編的《中學校國語》).不過他們列入"四字漢語"和"四字熟語"中的例語,在我們看來,有的不是我們所說的成語,因為我們沒有那種說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達""執行猶豫""質疑應答"之類.又如他們把"春夏秋冬""前後左右""東西南北"也都認為是"四字熟語",我們也未便茍同."春夏秋冬"這是氣象學名詞,"前後左右"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詞,"東西南北"是地理學上常用的方位名詞.盡管這樣,成語之顯然有四字性是無可否認的.例如下列的成語,就它們的出處來看,都不是四個字,換句話說,也就是這些成語都是把非四字的話加以提煉、形成四字成語,試看以下成語與其出處的關系:(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梁惠王》上篇)(2)緣木求魚"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篇)(3)事半功倍"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證,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孟子·公孫醜》上篇)(4)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5)黔驢技窮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題目是《三戒》,其中有壹個小題為《黔之驢》."黔驢技窮"就是從這篇文章敘述的故事中提煉出來的.(6)敝帚千金(或說"敝帚自珍")"裏語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見之患也."(曹丕《典論·論文》)從上文看來,成語的四字性非常明顯.或者把比四字為多的話縮減為四字,如"明察秋毫""緣木求魚",或者把兩句話合並為壹句 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或者把壹個用字較多的故事,編寫為四字,成為壹個成語,如"刻(契)舟求劍""黔驢技窮"都是.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例如"宋朝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數較多的關系,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嶽陽樓記》中的文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字,就成了成語.補充:成語不全部是四字句,但絕大多數是四字句,原因有以下幾個:壹是《詩經》的影響,詩經開四字詩歌之先河,對後世詩歌在句式節奏詞匯等方面的影響是巨大的,現在許多成語就出自於《詩經》;二是古代其他文學作品及論文等,其句式的重要結構就是四字句,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句被經常運用,就成了成語;三是四字句鏗鏘有力,朗朗上口,又及具概括力,所以人們喜歡使用,重復使用,傳承不息就成了成語.因為自古以來四字成語壹般都不標字數,五字以上往往標作“多字成語”.所以四字成語占大多數,常用的漢語成語有4000條左右,其中四字成語占96%,其余是兩個字到14個字的壹般成語都是有出處有典故的,成語以格式為主,壹般都是四字格,只有少量的其他形式,其他形式有“三字格”、“五字格”等等其表現主要是地域性,有許多成語只在平遙當地使用!“四字格”是漢語成語的常見形式,也是漢語使用者最喜歡的形式之壹.呂叔湘先生曾這樣指出:四音節好像壹直都是漢語《百家姓》《李氏蒙求》《龍文鞭影》等等都是四音,亭臺樓閣常有四言的橫額,流傳最廣的成語也是四言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