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漢語中的外來語是否被忽略不計?

漢語中的外來語是否被忽略不計?

梁先生針對我寫的《漢語中有70%的外來語嗎?——與“現代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問題”的作者王彬彬教授商榷》壹文,寫了《現代漢語中眾多的日語借詞的事實不必回避》壹文進行了反駁,梁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三條主要觀點:壹,我沒有弄懂什麽是漢語中的日語外來語;二,我曲解了王彬彬的70%的說法;三,我出於民族情緒否定現代漢語中有日語外來詞。去年十二月壹日我的那篇與王教授商榷的文章在《搜狐星空論壇》發表後,壹直到今天依然爭論不斷,梁先生自稱對此問題比較感興趣,而且這個話題也屬於他的專業,所以能有機會和梁先生這樣的專業人士進壹步探討這個話題深感榮幸。必須說明的是我對漢語外來語的問題沒有做過專業研究,只能從壹個漢語使用者的角度,來談談漢語中的外來語問題,所以如果我說了壹些外行話,還請梁先生多多指教,那樣也能進壹步提高我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漢語中有外來語嗎?肯定有,這壹點沒有歧義,我也從來沒有否定。至於有多少,則眾說紛紜,因為在回答有多少的問題之前,必須先確認外來語的含義。查漢語詞典,對“外來語”詞條的解釋是:“從別種語言吸收來的詞語。如漢語從英語吸收來的‘坦克’、‘引擎’等。”我們在學校的語文課裏,老師對漢語外來語詞匯的定義有三點:壹是來自別種語言的詞匯;二是音譯外來詞匯;三是來到漢語裏時間較短,還沒有完全溶入漢語詞匯的外來詞匯。上面這三點是我壹直以來衡量漢語中外來語詞匯的標準,目前絕大多數中國人是不是也是根據這三點來衡量漢語中的外來語詞匯呢?這壹點我不能百分百肯定,但百分之九十九可以肯定的是:從小學到大學的中國漢語教科書裏,都不把那些源自日語漢字翻譯西方詞匯的漢語詞匯當成外來語看待。中國文人在閱讀漢語文章時,也不需要翻閱漢語外來語詞匯字典去確認那些漢語中源自日語漢字翻譯的外來語詞匯,這也是壹個鐵壹般的事實。從這個角度來看,說漢語裏的外來語詞匯可以忽略不計,是不是可以成立呢?是不是壹個漢語現實中存在的客觀事實?關於漢語中外來語詞匯除了漢語詞典的解釋和我上面的解釋之外,我們國家的語言學界是不是還有其他更加權威和統壹的解釋?還請梁先生多多指教。再從語言形成和發展的角度來看,任何正在使用的語言,都會不斷增加新的詞匯,同時有壹些不用的詞匯漸漸死去。新詞匯的形成方式可能有三種:翻譯來自其他語言的詞匯,利用原有的詞匯賦予新的含義的詞匯,隨著新生事物的產生而自己創造出新的詞匯。那些來自日語翻譯的漢語外來語詞匯能不能算是固有詞匯賦予了新的含義,因為不被看成是外來語呢?在日語中是那些區分的,在漢語中可以不可以這樣區分?如果壹個來自其他語言的詞匯,在漢語的使用中已經完全融入了漢語本身,使其成為了漢語本身不可分割的壹部分的時候,我們還有必要將這些詞匯稱之為外來語嗎?在漢語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誰能說得清有多少詞匯是來自其他語言的詞匯?當然,從詞源研究考證的角度來看,鑒別某壹詞匯的起源發展自然是有必要的,但是對於廣大的語言使用者來說,有這個必要嗎?個人覺得,在漢語中除了對符合上面三點要求的外來語作出區別外,對於其他已經完全融入漢語的外來語詞匯完全沒有區別的必要。但是在現代日語中,卻很有必要將外來語詞匯區別開來,而且日語外來語詞典也成了日語使用者不可缺少的工具書之壹。王先生說:“同樣壹個西方科學術語,到了中國和日本,就被譯成兩種味道相去甚遠的詞,最後卻是以中譯失敗,日譯勝利而告終。”並且還舉了壹個魯迅關於“電話”的通信,以證明“日譯”戰勝了“漢譯”的證據。我在文章中詳細介紹了現代日語中外來語的現狀,目的就是為了證明王教授的所謂在吸收西方外來語詞匯方面,日本的翻譯方法戰勝了中國的翻譯方式的觀點是錯誤的。個人覺得,現代日語中使用片假名來音譯外來語詞匯的方式是不科學的,也是壹種非常失敗的翻譯方式。同時也是想告訴王先生,在怎樣翻譯詞匯的方式上面,在過去壹百年裏,中國國內有過不同的爭論,日本國內同樣也有過不同的爭論。從爭論的結果來看,在日本,是用片假名音譯詞匯的主張成了主流,在中國,是主張根據漢語詞匯的構詞特點翻譯外來語詞匯的觀點成了主流。從這個角度上說,日本的翻譯方式並沒有在過去壹百年裏壹直戰勝了漢語翻譯方式。魯迅先生是文學巨匠,但並不代表魯迅所有的話都是真理。魯迅在書信中介紹的關於“電話”這個詞的翻譯情況,只能代表魯迅對這個詞所了解的局部情況。考慮到魯迅當時在日本留學,當時的媒體也不如現在發達,魯迅不了解這個詞在中日兩國流行的全貌,也是非常可能的。事實上,在日本和中國第壹次翻譯這個詞的時候,就都存在著不同的幾種翻譯,而不完全是如魯迅所說的那樣,中國人都翻譯成“德列風”,而日本人都翻譯成“電話”。日本不但當時也有人翻譯成“德列風”,甚至直到今天還依然在使用“德列風”(“テレホン”或“テレフォン”),中國最起碼在五十年前就不用“德列風”了。這能說明,在翻譯西方詞匯的方面,是“日譯法”戰勝了“漢譯法”嗎?從壹九四九年以後,中國在翻譯西方詞匯時,就不再參照日語的翻譯而直接翻譯西方的詞匯了。這也證明王教授的所謂在過去壹百年裏,中國壹直是通過日本翻譯的詞匯來理解西方的概念是不正確的,更加證明王教授所謂在中國和西方之間永遠隔著壹個日本的觀點多麽荒唐。王教授在說明“日譯”戰勝“漢譯”時的另壹個證據是,在某些詞匯的翻譯方面,來自日語翻譯的詞匯取代了嚴復翻譯的詞匯。個人認為這樣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請問,將壹個國家翻譯出來的詞匯和另壹個國家的某壹個人翻譯的詞匯來進行比較,這兩者有可比性嗎?日語翻譯的某些詞匯比嚴復翻譯的好,這是事實,但不可以因此就說日本的翻譯方式戰勝了中國的翻譯方式。日本的那些詞匯翻譯的比較好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日本在了解西的歷史上面比中國長,而且詞匯在流通過程中經過了許多人的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