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成語詞典 - 蘊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蘊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蘊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請君入甕

請君入甕,中國成語,喻指以其人之法,還治其人之身。《太平廣記》卷壹二壹引唐張鷟 《朝野僉載·周興》:“唐秋官侍郎 周興,與來俊臣對推事。俊臣別奉進止鞫興,興不之知也。及同食,謂興曰:‘囚多不肯承,若為作法?’興曰:‘甚易也。取大甕,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處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甕,以火圍之,起謂興曰:‘有內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甕。’興惶恐叩頭,鹹即款伏。”後用“請君入甕”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清蒲松齡 《聊齋誌異·席方平》:“當掬西江之,為爾湔腸;即燒東壁之床,請君入甕。”也借指設計好圈套引人上當(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

譯文

有人告密說文昌右丞周興和丘神勣串通謀反,太後(武則天)便命令來俊臣審這個案子。(有壹天)來俊臣請周興到家裏作客,他們壹邊議論壹些案子,壹邊相對飲酒。來俊臣對周興說:“有些囚犯再三審問都不肯承認(罪行),有什麽辦法使他們招供呢?”周興說:“這很容易!(只要)拿壹個大壇子,用炭火在周圍燒(這個大壇子),然後讓囚犯進入甕裏去,什麽罪他敢不認?”來俊臣就(吩咐侍從)找來壹個大壇子,按照周興的辦法用炭在周圍燒著,於是來俊臣站起來對周興說:“有人告妳謀反,(太後命令我審問妳)請老兄自己鉆進這個大壇子裏去吧!”周興非常驚慌,當即磕頭承認罪行。

望梅止渴

該成語源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 以解渴。" 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譯文

三國時期,曹操帶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陽)的張繡時,經過方城縣壹個叫梅林鋪的地方。時值中午,烈日當空,天氣十分炎熱。曹操派人四處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終見不到壹滴水。

士兵們全軍都很口渴。為了不耽誤行軍,曹操靈機壹動,站在高處,指著前面壹個小山包說:“ 前面就有壹大片梅林,結了許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來解渴。”士兵們聽後,嘴裏都流口水壹時也就不渴了,個個來了精神,加快行進速度,最後到達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指鹿為馬

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譯文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壹只鹿獻給二世,說:“這是壹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沈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出處:《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另見:“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此語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東晉時,前秦壹直想吞並晉王朝,秦王苻堅親自率領九十萬大軍,去攻打晉國。晉國派大將謝石、謝玄領八萬兵馬迎戰。苻堅當然很傲慢,根本沒把力量懸殊的晉軍看在眼裏。

可是,誰料到先頭部隊的前鋒同晉軍首戰便被打敗,苻堅慌了手腳。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線視察,他看到晉軍陣容嚴整,士氣高昂,連晉軍駐紮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綽綽像是滿山遍野的士兵呢!接著,在淝水(今中國安徽瓦埠湖壹帶)決戰,秦軍被徹底擊潰,損失慘重,秦王苻堅自己受傷,弟弟苻融也陣亡了。苻堅倉皇而逃,他聽到風風吹樹木的聲音也以為是敵人追兵又到了。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壹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壹草壹木都像晉軍的士兵壹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麽強大的敵人啊!怎麽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壹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壹下,秦軍如潮水壹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這就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

唇亡齒寒

唇亡齒寒,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比喻雙方休戚相關,榮辱與***。語本《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壹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幅乎?親以寵幅,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公曰:“吾享祀豐髫,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從,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十二月丙於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歸其職貢於王。

翻譯

晉獻公又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宮之奇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虞國壹定跟著亡國。對晉國不可啟發它的野心,對入侵之敵不可漫不經心。壹次借路已經是過分,豈能有第二次呢?俗話所說的‘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丟了牙齒就受涼’,那就是說的虞、虢兩國的關系。” 虞公不聽,答應了晉國使者。宮之奇帶領他的家族出走,說:“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就在這壹次假道之行,晉國不用再出兵了。” 這年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軍隊回來,住在虞國的館舍,就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蘊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急!, 有什麽是蘊含著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

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

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

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壹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

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

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

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沈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

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

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

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

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

“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

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誌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

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

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霸王別姬。。四面楚歌、(楚漢)。。精衛填海。。看殺衛玠(美男衛玠)。。精忠報國(嶽飛抗金)。。塞翁失馬。。負荊請罪。。邯鄲學步。。樂不思蜀。。草船借箭、完璧歸趙、圍魏救趙。。望梅止渴。。退避三舍、。。五十步笑百步

牝雞司晨、金屋藏嬌。。舌戰群儒。。夜郎自大、。。臥薪嘗膽。。三顧茅廬。。五馬分屍。。

背水壹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沈舟(項羽) 臥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壹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壹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懸梁刺股(蘇秦、孫敬)壹飯千金(韓信)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沈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鬥(曹植)壹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嶽飛)胸有成竹(文與可)

包含歷史故事的成語

例如,關於越王,有"臥薪嘗膽"

歷史故事的成語

歷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壹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臥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秦 :

壹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壹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壹戰(韓信)破釜沈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鬥(曹植)壹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嶽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二、寓言故事成語:

坐井觀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 葉公好龍 自相矛盾 掩耳盜鈴 南轅北轍 畫蛇添足 濫竽充數亡羊補牢 杯弓蛇影 買櫝還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驢技窮 杞人憂天

三、動物成語大全

〖鼠〗鼠目寸光 鼠肚雞腸 鼠竊狗盜 投鼠忌器 獐頭鼠目 膽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 牛刀小試 牛鼎烹雞 汗牛充棟 對牛彈琴 九牛壹毛

〖虎〗虎視眈眈 虎口余生 虎頭虎腦 虎背熊腰 虎頭蛇尾 虎落平陽 虎穴龍潭 放虎歸山 談虎色變 如虎添翼 騎虎難下 為虎作倀與虎謀皮 藏龍臥虎 狐假虎威 羊入虎口 狼吞虎咽 龍行虎步 龍吟虎嘯 龍爭虎鬥 龍盤虎踞 龍騰虎躍 生龍活虎 降龍伏虎

〖兔〗兔死狐悲 兔死狗烹 狡兔三窟 鳥飛兔走 守株待兔

〖龍〗龍騰虎躍 龍飛鳳舞 龍馬精神 龍鳳呈祥 畫龍點睛 來龍去脈 攀龍附鳳 群龍無首 降龍伏虎 壹龍壹豬 老態龍鐘 筆走龍蛇龍潭虎穴 葉公好龍 望子成龍 車水馬龍 人中之龍

〖蛇〗蛇蠍心腸 畫蛇添足 驚蛇入草 龍蛇混雜 杯弓蛇影 牛鬼蛇神 打草驚蛇 虛與委蛇 筆走龍蛇 春蚓秋蛇

〖馬〗馬到成功 馬不停蹄 馬革裹屍 壹馬當先 老馬識途 汗馬功勞 萬馬奔騰 犬馬之勞 萬馬齊喑 壹馬平川 天馬行空 快馬加鞭走馬看花 信馬由韁 蛛絲馬跡 兵荒馬亂 人仰馬翻 人困馬乏 鞍前馬後 人強馬壯 猴年馬月 青梅竹馬 單槍匹馬 招兵買馬 心猿意馬 懸崖勒馬 千軍萬馬 香車寶馬指鹿為馬 害群之馬 厲兵秣馬 塞翁失馬 盲人瞎馬 脫僵之馬 金戈鐵馬

〖羊〗羊質虎皮 羊腸小道 羊入虎口 亡羊補牢 虎入羊群 歧路亡羊 順手牽羊

〖猴〗猴年馬月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殺雞嚇猴 殺雞儆猴

〖雞〗雞毛蒜皮 雞鳴狗盜 雞飛蛋打 雞犬不寧 雞犬不留 雞犬升天 聞雞起舞 殺雞嚇猴 殺雞取卵 偷雞摸狗 鶴立雞群 小肚雞腸鼠肚雞腸 呆若木雞

〖狗〗狗急跳墻 狗尾續貂 狗仗人勢 狗血噴頭 犬馬之勞 豬狗不如 雞犬不驚 兔死狗烹 鼠竊狗盜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偷雞摸狗畫虎類狗 關門打狗

〖豬〗豬突豨勇 豬狗不如 殺豬宰羊 封豕長蛇 鳳頭豬肚 壹龍壹豬

〖鳥〗鳥盡弓藏 笨鳥先飛 如鳥獸散 小鳥依人 驚弓鳥 飛禽走獸 珍禽異獸 衣冠禽獸 鳳毛麟角 鴉雀無聲 燕雀安知 鶴立雞群鶴發童顏 風聲鶴唳 鶯歌燕舞 草長鶯飛 燕語鶯聲 鵲巢鳩占 鸚鵡學舌 蜻蜓點水

〖獸〗困獸猶鬥 如鳥獸散 人面獸心 飛禽走獸 珍禽異獸 衣冠禽獸 洪水猛獸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煙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狽不堪狼狽為奸 豺狼成性 豺狼當道 引狼入室 聲名狼藉 杯盤狼藉 豺狼成性 狐疑不決 鹿死誰手 中原逐鹿 象牙之塔 盲人摸象 貓鼠同眠 黔驢技窮 壹丘之貉 管中窺豹

〖魚蟲〗金蠶脫殼 蠅頭微利 花飛蝶舞 螳臂擋車 魚躍鳥飛 如魚得水 獨占鰲頭 井底之蛙 甕中捉鱉 蝦兵蟹將 鷸蚌相爭 如魚得水沈魚落雁 緣木求魚

四、數字成語:

壹:壹言九鼎 壹心壹意 壹馬當先 壹目十行 壹落千丈 壹舉兩得 壹如既往

二:獨壹無二 三心二意 三言兩語 二三其德 壹分為二 壹清二白 二三其德

三:三顧茅廬 三生有幸 三長兩短 三從四德 三言兩語 三令五申 三長兩短

四:四面楚歌 四平八穩 四面八方 四分五裂 四通八達 四海為家 低三下四

五:五谷豐登 五臟六腑 五湖四海 五彩繽紛 五花八門 五光十色 五體投地

六:六親不認 六神無主 五顏六色 六親無靠 六尺之孤 三頭六臂 三姑六婆

七:七竅生煙 七嘴八舌 七上八下 七手八腳 七情六欲 七拼八湊 七零八落

八:八面威風 八面玲瓏 橫七豎八 八方呼應 八鬥之才 半斤八兩 耳聽八方

九:九牛壹毛 九死壹生 壹言九鼎 九霄雲外 九牛二虎 三教九流 三六九等

十:十全十美 十拿九穩 五光十色 十惡不赦 十萬火急以 壹當十 十室九空

百:百發百中 百戰百勝 百步穿楊 破綻百出 百折不撓 百裏挑壹 百無禁忌

千:千載難逢 千裏迢迢 千篇壹律 千鈞壹發 千方百計 千變萬化 千錘百煉

萬:萬水千山 千變萬化 萬無壹失 萬眾壹心 千門萬戶 氣象萬千 萬紫千紅

1.神話傳說中的成語,如誇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海市蜃樓,天衣無縫,牛郎織女等

2.來源於宗教的成語:(佛)立地成佛,借花獻佛,降龍伏虎,當頭棒喝,(道)雞犬升天點石成金,靈丹妙藥,脫胎換骨,長生不老

3重疊成語,

(1)AABB式 大都是形容詞和動詞的重疊:郁郁蔥蔥戰戰兢兢吞吞吐吐

(2) ABAC式 間隔式的重疊成語 1、3 字重疊 2、4 同義 近義或反義相關的詞 善始善終 戒驕戒燥

(3 )AABC 式 首字重疊對後面的詞語起修飾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 滔滔不絕 搖搖欲墜

(4)ABCC式 後面兩字重疊對前面的陳述與說明,如文質彬彬 得意洋洋 威風凜凜 生氣勃勃

(5)其他重疊成語數量不多僅列舉 ABCB心服口服以牙還牙 倚老賣老 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

4成語中的近義詞 與反義詞

反義詞 深入淺出 前俯後仰 舍近求遠、前仰後合、前俯後仰、大同小異

近義詞 甜言蜜語 想方設法 胡思亂想、爭分奪秒、翻山越嶺、奇形怪狀

5成語中的修辭

(1) 比喻 如魚得水 如膠似漆 穩如泰山 似水流年 固若金湯

(2)誇張 度日如年 歸心似箭 壹日千裏 日裏萬機 聞風喪膽 天崩地裂雲消霧散 霧裏看花 冰清玉潔 (3)借代 汗馬功勞 巾幗須眉 (了解)

三個字的成語

鴻門宴 安樂窩 鐵公雞 冷不丁

請采納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後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君入甕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栗

不學無術 雞鳴狗盜 勢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脫穎而出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精衛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過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門可羅雀 寸草春輝 天衣無縫 不名壹錢

未雨綢繆 出爾反爾 樂極生悲 樂不思蜀 禮賢下士 對牛彈琴 曲高和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囫圇吞棗 投筆從戎 敝帚自珍 余音繞梁

杯弓蛇影 畫龍點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氣 誇父逐日

拋磚引玉 圍魏救趙 過門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斷流 為虎作倀 壹衣帶水

車載鬥量 分道揚鑣 開卷有益 天經地義 井底之蛙 馬革裹屍

夠了吧 不夠給妳個網站自己去看

:baidu./s?ie=gb2312&bs=%C0%AD%B6%A1%D4%AD%CE%C4%D4%DA%CF%DF%B7%AD%D2%EB&sr=&z=&cl=3&f=8&wd=%C0%FA%CA%B7%B9%CA%CA%C2%B5%C4%B3%C9%D3%EF&c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