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指的是語文課堂教學所達到的壹種具體的狀況、具體的情況。由於教學是在壹定的場合進行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就具有壹定的情境性,與壹定的情境聯系在壹起,是壹種十分具體的境況,具有“場”的特點。又由於是在壹定場合下,壹群人的活動與交往,因此,還具有情感性。其實,只要有人的參與,沒有“情”的“境”是不存在的,哪怕是純粹自然的“境”,只要壹有人的融入,便映上了“人”的色彩,打上了人的烙印。
境界還有壹個重要特點,就是質的差異性。大凡境界,都具有高低、優劣之分。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境界——美的境界。
語文教學是真善美的統壹,是以求真為基礎向善的邁進;而美則是向著善的目標邁進的最佳途徑。
在語文教學中,“真”就是真理性的知識和科學性的規律。具體而言,主要包括規律性的語言(或言語)知識、文學知識、寫作知識、文章知識和文化知識等,當然,還包括壹些更加具體的操作性的知識。需要指出的是,規律也即是知識,只不過是操作性的知識罷了。整個語文教學,可以說,就是以這些基本的知識教學為基點的,沒有這些基本知識的教學,其它壹切都是枉然。當然,或許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列出其它的關於“真”的具體內容。但不可否認的卻是,不論有多少種關於“真”的理解,也不論這些理解有多大的差別。有壹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語文教學離不開真理性知識和科學性規律的教學。
真理性知識的傳授和科學性規律的傳遞,目的都是壹個,大而言之,是為了人的健康成長;小而言之,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在目前,比較功利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拿高分。這就是“善”。語文教學,就是這種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壹。
從哲學的意義上來說,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壹就是美。當然,這樣的表述比較抽象,比較難以理解。對語文教學而言,僅有這樣的抽象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實踐的語文教學,“美”是通向善的最佳途徑。雖說“條條道路通羅馬”,通向目的的道路有多條,但求美的道路無疑是最好的壹條。因為美本身也是壹種善。它本身即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孜孜以求的壹個目標,象建設美麗的國家,裝扮美麗的城市,裝飾美麗的住房,穿戴美麗的衣帽,這些都是人們為之而奮鬥的重要目標。它們既是美,也是善。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這樣?人們千方百計設計美的教學思路、美的板書,力求用美的語言引導,乃至穿美的服裝,這壹切,不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其實,不止是這樣,美還不僅僅具有手段的價值,它本身就是老師、學生所要追求的壹個目標。這種把美本身作為追求的目標,最為典型的體現在各種名目的、作秀式的優質課、公開課上,從教學手段到教師穿戴,從壹舉壹動到壹問壹答,從發言順序到問題答案,不是都力求完美嗎?只不過這種所謂的“完美”,僅僅具有表演的壹次性價值,只具有表面的、形式主義的美學價值罷了。這種作秀式的表演,就從反面向人們表明:語文教學中對美的追求是人們對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的追求。這樣,美本身自然就成為壹種追求,壹種善。
比較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壹種常用的方法,“有比較才會有鑒別”,是我們對比較功能的壹種認識。既然有“最佳”,就肯定有壹般、有不佳。美既然是最佳,那壹般就是求真,不佳就連求真得任務也難以完成。讓我們來看三個例子:
同是教授劉永的詞《雨霖霖》,三種不同的教法就顯示了三種不同的境界:
有位老師說:
“在東京城外、植滿垂柳的汴河碼頭。淒清冷落的深秋,壹場驟雨剛剛下過,樹梢上的寒蟬又如泣如訴的叫了起來。在長亭送別的人漫漫飲酒,細細話別。壹直挨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該是起程的時候了。——這首詞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壹幅我國十壹世紀纏綿的送別圖……”
接著,老師放《雨霖霖》的教學磁帶,先讀後唱,民樂伴奏,昆曲聲腔。在悠揚悅耳的簫、笛聲中,學生傾聽著淒楚婉轉的女高音歌唱,眼看課文和註釋,很自然地進入了詞的境界。
另壹位老師則這樣開頭:
“在宋代,有壹位著名的詞人,名叫劉永,他有壹首著名的詞《雨霖霖》。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劉永的這首詞。”接著介紹作者,介紹時代,布置學生查字典、詞典,掃除生字、生詞障礙……
還有壹位老師,他這樣上:
壹進教室,就叫學生翻開課本,板書課題,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並把這首詞中的所有生字生詞全部抄在黑板上,讓學生全部抄下來。然後,逐句講解……
三種教法,三種境界,高下分明:
第壹種,先用語言描述,把學生帶進了那個淒清冷落的深秋。錄音磁帶的播放,又創造了壹種如泣如訴的氛圍。學生漸漸地進入了角色,就沈浸在語言、樂曲、歌唱的情境中,體驗、領悟作者的心境。這就是美的境界。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就能受到美的熏陶。
第二種,那是實實在在地在向學生傳授知識,讓學生知道劉永這個人、這首詞,而且還讓學生自己查字典詞典,培養了學生使用語文工具書的能力。但這種方式,平淡枯燥,只有硬梆梆的知識傳授,沒有情感,沒有形象,更沒有情境可言。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學得索然寡味,昏昏欲睡。這是壹般的求真的狀況。
第三種就壹般了,由教師壹個人全部包辦,學生處在完全被動聽講的地位,思維處於抑制狀態。
壹比較,高下立分,就可以明白最佳境界之所以然。
語文教學中真善美的統壹,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壹種探討,更是實踐上的具體操作。其實,任何理論上的好設想、好建議,只有化為具體的實踐,才能體現它的價值。而課堂教學,不論在何種情形下,都是實現教育、教學價值的最重要的途徑,都是主渠道。語文教學更不必說,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壹,引導學生在求真的基礎上,以最好的、美的境界,實現對善的追求。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人們已經從許許多多方面進行了探討,有從客觀物質設備入手的,有從教材內容切入的,有從教師素養進行的……。這些探討,從不同方面給人們以啟發,也為語文教育工作者進壹步認識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美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思路。但這些認識,這些探討,都存在著壹個***同的缺點:都是靜態的論說,微觀的探索,都把語文課堂教學放在壹個靜態的角度,進行微觀審視。這樣的認識,這樣的探討,雖然具有壹定的認識價值和操作意義,但對於整個實踐的改造意義卻要大打折扣,因為它蔽於微觀而看不到宏觀,僅僅壹兩個因素的美倫美煥,還難以實現整堂課的美。有鑒於此,本文著力從課堂教學的機制上進行壹番探討。
機制是指事物在運動中,各相關因素有壹定向度的、相互銜接的律動作用聯系。壹定向度,是指向壹定方向、目標運動,對於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就是指求美、求善;律動是指循著壹定規律而運動,而不是盲目的、人為的動,指的是求美求善的過程,不是人為的、隨心所欲的進行操作,而是遵循著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心理發展以及審美及創造美本身的規律而進行的。
從整個語文課堂教學的機制上看,語文教學美在何處?
首先,美在和諧。和諧是各種相關因素恰倒好處配合的結果。語文教學中,涉及的因素很多,只有各種因素都有機的相互作用,美的境界才可能形成。而在這諸多因素當中,教師和學生始終是兩個主導因素,只有這兩個主導因素相互配合好了,美才會出現在課堂。所以,我們主要是看教師和學生兩個主導因素在課堂上的活動。當然也涉及其它因素。
當然,並非任何時候師生兩個因素的和諧配合都具有美學價值,只有當兩者的配合創造了壹定的美的情境的時候,才具有美的特性。請看下面兩個例子,明眼人壹看就明白哪是美的情境:
在上初中課本第壹冊《夏天也是好天氣》時,導入新課後,有位老師從標題的理解開始,然後,布置學生去課文中找出寫“夏天也是好天氣”的句子。學生配合相當好,都認真地去課文中找。壹會兒,都找出來了。老師就分別讓幾位同學念。最後,老師表揚了同學們。
余映潮老師卻不是這樣。他的課堂上,處處具有美的特質。他把課文的學習分成四個階段,讓學生①說“理解”的話;②說“積累”的話;③說“發現”的話;④說“創造”的話。以第壹個階段說“理解”的話為例。在導入新課之後:
師:夏天也是好天氣,它好在哪裏?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說話。怎麽說?這樣 說:“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比如說: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太陽不肯回家去。各人自說自講,並在書上作記號。
(學生雜然地讀課文,說“話”)
師:下面準備課堂發言,先預演壹下。
(學生按句式要求各說以句話)
……
生:夏天也是好天氣,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
師:多麽秀美呀。
生:夏天也是好天氣,它是這樣的壹處世外人間,讓妳在躁動中獲得壹份自省的寧靜,壹份化外的智慧和實實在在的虛無。
師:這是說,在很熱的時候,我們的心很靜。
……
學生暢快的發言與教師精粹的評點交融在壹起,形成動人心弦的課堂交流。
兩相比較,前者,雖然也有師生的密切配合,但總讓人感覺到有些許遺憾。遺憾在哪?在於沒有情感的滲入,只有幹巴巴的對話,幹巴巴的課文朗讀,毫無美感可言。後者卻不同,學生的發言,老師的點評,都是心靈的交流,情感的交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這就是美感。
其次,美在無言。美的形態有多種,有時,無言也是壹種美。所謂無言,就是沒有言語的參與,只有心靈的沈浸。這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師生***同處在某種特定的情景,沈浸在其中,在感悟,在體驗,在進行心靈的交流,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語文教學中,這樣的情境很多:
有位老師教都德《最後壹課》的最後壹部分時,“當,當,當!”錄音機裏突然傳出了沈重、遙遠的鐘聲,學生既怔有詫,全神貫註,寂靜籠罩這課堂片刻。
接著,教師深情地朗讀起來:“忽然,教堂的鐘聲敲了十二下,祈禱的鐘聲也響了。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士兵的號聲——他們已經收操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麽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沈默。教師哽住了,讀不下去了。教室裏鴉雀無聲。突然,教師“轉身朝著黑板,使出全身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這時,同學們深情地註視著教師,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仿佛這位教師就是韓麥爾。
……
這位教師,不僅自己融入了都德所描繪的情境中,被主人公那強烈的愛國精神所感動。更妙的是,他精心設計了這壹教學片段,巧妙的運用了錄音機、自己的朗讀、自己的模仿表演,把學生們帶進了那個亡國的情境中。在這時,學生表面上的無言,其實是內心的千言萬語,內心強烈的情感,難以表達的表現。“此時無言勝千言”。壹些優秀語文教師,在他們的成功教學中,運用他們的智慧,設計了許許多多這樣美妙的片段,大大豐富了語文教學的課堂。
再次,美在節奏。在教學中,張馳兼顧、抑揚頓挫的節奏,能使課堂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禮記·樂記》中說:“節奏,謂或作或止。作則奏之,止則節之。”節奏,本意為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急徐行止長短強弱等現象。美國的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在《演講六技》壹書中說:“節奏是壹件藝術作品中所包含的各種不同要素的有序、有節拍的變化——而這壹切變化壹步壹步地激起欣賞者的註意,始終如壹的引導他們接近藝術家的最終目的。”這是指藝術上的各種要素的有秩序、有節拍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上,節奏主要指教學結構的疏密變化、教學氣氛的張馳起伏、教師聲調的抑揚頓挫等。教學中豐富的節奏,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從而產生美感。
課堂教學中節奏的形成,取決於多種因素。但以下幾方面是必不可少的①:
教學內容主次分明。壹堂課,壹篇課文,乃至壹個單元的教學,教師需要教,學生需要學的方面很多。但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出發,確定重點、難點,切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重點內容,要重錘敲打,精雕細刻;壹般內容,壹語帶過,忍痛割愛。這樣,就有主有次,有詳有略,自然就會相成鮮明的節奏。
課堂氣氛張馳有序。中國有句古話:“壹張壹弛,文武之道。”張與馳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課堂教學中,就是要講究“張”與“馳”的巧妙配合。
其實,壹堂課就象壹出戲壹樣,要有使人平心靜氣的舒緩場面,也要有使人緊張振奮的高潮。就是這種平緩與高潮的交替出現,才能扣人心弦,產生真正的節奏。課堂中,如果整個45分鐘都是壹板壹眼、四平八穩、慢條斯理的舒緩氣氛,學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無精打采。相反,如果整節課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奮,學生也會因過度疲勞而思維抑制,教學效果也將適得其反。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巧妙地把課堂氣氛由平緩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轉入平緩。使學生時而緊張,時而舒緩;時而迷惘,時而驚嘆;時而興致勃勃,時而惴惴不安。
教學速度安排適宜。上課的速度是教學節奏的壹個重要方面。上課的速度應該有快有慢,有行有止,錯落有致,才能形成鮮明的節奏。太快,學生壹會跟不上;太慢,學生又容易走神。壹味地講解或思考,學生大腦沒有得到適當休息,容易疲勞;停頓太多,或停頓時間太長,又破壞了壹堂課的完整性。這些,都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調節。
教師語調抑揚頓挫。語調是由語音的高低、強弱、長短、輕重等各種因素構成的。上課時,教師要運用好這些因素,使自己的語言產生抑揚頓挫的效果,從而用語言粘住學生。著名特級教師於漪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她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學生。”她就是用自己那富有藝術性的語言粘住了壹代又壹代學生的。
語文課堂教學中,美的境界形態多樣,限於篇幅,就不再贅述。